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此背景下,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有效推動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應該看到,發展服務型制造是重塑我國制造業價值鏈、推動產業升級的有效途徑,應以產業技術創新為引領,以發展服務型制造為重點,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為我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奠定堅實的基礎。
◢ 戰略意義值得重視
重塑價值網絡 推動創新發展 提升質量效益
服務型制造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制造與服務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新型產業形態。具體來看,就是制造業企業為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從差異化競爭戰略出發,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優化生產組織和運營管理,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從以生產型制造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轉變,從而延伸價值鏈,提高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和國際競爭力。
發展服務型制造可以從高端環節重塑我國制造業價值網絡。從制造業價值鏈演變的趨勢看,以簡單勞動為代表的加工制造環節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份額不斷降低,而研發、設計、服務等這些以高級生產要素為主體、更多依賴于人力資本和顯性或隱性知識的非直接制造環節,則表現出遠高于加工制造環節的附加價值和價值創造能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對于我國制造業的意義在于,其可以系統性拓展和提升中國制造的產業價值鏈,通過增加對整個價值鏈上影響最大的知識性服務要素的投入,提高鏈條的整體盈利能力,同時帶動制造業內部結構優化重組、產業鏈高效整合、效率提升和管理改進。
服務型制造還是制造業實現創新發展、質量效益型發展的有效途徑。服務型制造涉及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等多個維度的創新。發展服務型制造有利于打破困擾制造業多年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低成本競爭導向和產能過剩等問題,引導市場向差異化、多元化、質量效益導向的發展模式轉變,有利于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
制造與服務實現高水平融合、互動、協同發展,將產生“1+1>2”的效應。發展服務型制造可以有效提升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中間投入的需求,從而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帶來廣闊的增長空間。制造與服務的融合、互動也可推動兩者形成互為支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其產業結構就經過長期演化,形成了“兩個70%”現象,即服務業占GDP比重的70%,生產性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加速發展階段,伴隨著我國制造業進一步向產業鏈高端延伸,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高端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互促有望釋放出更大的經濟發展新動能。
◢ 制約因素有待破除
企業認識不足 轉型路徑不清 環境尚不完善
當前,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將服務作為一種差異化競爭的手段,設立專門的服務部門,提供與產品密切相關的服務,朝著“產品—服務包”的方向轉型。但是總體來看,這部分企業的所占比例不高,制造業企業服務化的產出水平也比較低。可見,從差異化競爭到實現利潤創造,我國服務型制造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實地看,多數企業對發展服務型制造存在理解和認識上的不足、模式和路徑不清等問題。
一是對發展服務型制造的內涵和意義缺乏足夠的認知。不少企業都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制造輕服務、重規模輕質量、重批量化生產輕個性化定制的觀念;對服務型制造的本質也認識不清,誤以為發展服務型制造就是發展服務業,擔心自身會脫離主業。
二是對服務型制造的發展模式了解不多,服務模式較為單一。目前,真正意義上從客戶需求出發進行設計,通過將服務嵌入產品,開展商業模式創新,實現產品與服務融合或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進而獲得持續服務收入的企業案例還不多。同時,企業對復雜或綜合性強的服務模式的認識和規律的把握并不清晰,有的企業雖然制定了計劃,但因經驗不足等原因后期擱置。
三是對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路徑和步驟不明晰。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過程中,制造業企業與上下游供應商、客戶的關系都將發生變化,需要對企業原有的業務流程、組織架構、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和重構。很多企業對轉型的步驟,以及在組織上、管理上需要做出的調整并不明確。
還要看到,有利于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尚不完善。面對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趨勢,我國現有的一些政策和制度環境已經表現出了不適應,需要盡快做出調整。一是有些領域因服務業開放程度不高或者進入門檻偏高,使制造業企業跨界延伸服務業務遭遇障礙;二是制造業與服務業在管理機制上缺乏融合,制造業企業開展服務業務時還難以享受到與服務業企業同等的優惠政策;三是服務型制造的標準體系、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等仍有待進一步規范。
◢ 多措并舉推動發展
打造示范 尋求突破 推動融合 強化支撐
一是將服務型制造作為制造業創新發展的一項重要國際競爭戰略。目前,社會各界對服務型制造的戰略地位認識不足,推進力度也比較弱,整體上看,服務型制造的發展進程難以與制造強國的戰略相適應。建議將服務型制造放到與智能制造同等重要的位置,以產業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為兩翼,集中整合資源,完善協調推進機制。同時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示范區,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二是把發展創新設計和定制化服務作為制造業服務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創新設計是將知識、技術等轉化為產品、裝備和服務的先導,應充分發揮創新設計的先導作用,綜合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對制造業產品、工藝和流程,以及制造和服務模式等進行集成創新設計,利用互聯網整合資源,促進設計協同。要充分發揮定制服務的需求導向作用,以家電、家具、服裝、電子信息、裝備等行業為重點,引導制造業企業積極開展針對下游企業需求的新技術研發定制、新產品設計定制、新產品樣式定制等生產定制化服務,以及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定制化服務。大力推廣基于互聯網定制平臺的眾創定制、專屬定制等創新模式,推動定制服務向高端定制、復雜零部件個性化定制轉型,推動中國制造邁向產業價值鏈中高端。
三是統籌推進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高水平協同發展。統籌推進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健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工業云服務平臺、行業大數據平臺,夯實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的網絡和數據基礎;綜合開展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業務創新設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突破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產品銷售、服務提供等資源邊界和運營邊界,將智能制造與智能服務綜合集成考慮,以信息流、數據流為核心,開展以客戶價值增值為目標的數據采集、數據挖掘、分析和應用服務,進一步提升制造的商業價值;促進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的組織協同、系統互通,支持制造業企業實施智能化系統升級,實現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在線服務等全流程互聯互通、協同運行。
四是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在政策上的融通和資源上的整合。進一步破除制約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制度壁壘,擴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放寬制造業企業拓展服務業務的準入門檻;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政策融通,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政策優惠等方面,將服務創新與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等一視同仁;促進制造與服務資源整合,鼓勵制造業與服務業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兼并重組,開展全產業鏈的服務創新;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在空間上的集聚發展,建設面向制造業基地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支持基于資源整合的云制造和云服務平臺建設。
五是強化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支撐保障。加強財稅金融支持,加大服務型制造的人才培養和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同時,加強服務型制造相關技術標準和服務標準建設,建立健全服務型制造相關統計調查機制,促進服務型制造健康、規范、高質量發展。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