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是當代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同時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柳貢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笨倳洖槲覈逃磥淼陌l展指明了方向,黨中央、國務院又適時作出了“雙一流”建設的戰略部署,這也要求處于發展期的中國高等教育,在深化高等教育內涵、提升自身育人質量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和嘗試。
高校是傳授知識、創造知識的殿堂,現在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在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必須適應、借助信息化來助力自身的發展,并培養適應時代要求、引領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教育信息化絕不是簡單地將線下教育通過信息技術移植到線上,教育信息化是在大數據、云計算、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支撐下,包含教育、教學、管理、服務、決策等在內的高等學校生存發展的新生態。教育信息化將帶來如下幾個巨大的改變——
必然帶來教育理念的創新和教學模式的改變。
必然帶來學習方式的改變,知識傳承、創造和運用的改變。
必然帶來高等教育管理與服務方式的改變。
必然帶來決策方式的改變。
必然帶來資源配置和效益發揮方面的改變。
必然帶來學校服務社會方式的改變。
這些改變不僅涉及教師層面,也涉及學生層面、管理層面,還涉及學校與社會各個層面。
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動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我認為,首先是理念上的更新。任何變革都要理念先行,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也不例外。要提高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識、教師的信息化素質,只有了解信息化、接受信息化,才能推動信息化建設。
其次是體制機制改革。進入信息化時代,我們缺的不是數據和技術,而是如何使數據和技術發揮作用的體制和機制。必須改革不適應信息化的傳統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信息化大數據為支撐,通過數據共享實現數據增值,進行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從而提高管理決策的科學性,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資源配置的合理化,提高服務質量。
三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圍繞教育教學信息化建設,學校應高度關注高等教育變革和未來學與教方式的創新,著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圍繞教學環境建設、特色資源建設、技術研發和研究推廣這四條主線,使平臺、教師、學生三者形成合力,將人才培養、教師發展與服務教學融為一體,構建21世紀的智慧課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進而實現教育治理的創新。
通過建設網絡學習平臺和特色資源庫,促進課內外學習的融合,推動教學模式的多樣化,逐步實現教學向“以學為主”的模式轉變,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促進終身學習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兩次視察北京,重新確定了首都北京“四個中心”的新定位,制定了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作為北京市屬高校,北京工業大學始終堅持“立足北京、服務首都”的辦學定位,學校從首都、京津冀和國家發展需求出發,結合“十三五”規劃和“雙一流”建設,確定了通過一流學科建設帶動其它學科發展,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北京首都的能力,滿足北京和首都建設發展不斷增長的對人才、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的需求,努力建成扎根中國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思路。
在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學校加強了頂層設計,進一步梳理出信息化管理、運維、服務、建設與規劃五方面的任務,確定了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創新信息化建設和服務模式,通過多種手段,形成了教、學、環境、資源等的合力,實現智慧學習等學校教育信息化的重點內容。整合優質資源,形成合力,以適應當前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程中,我校還提出了建立“京津冀教育信息化創新聯盟”的設想。
該創新聯盟將重點圍繞以下三方面開展工作。一是以教育信息化支撐雙培、外培計劃的實施。聯盟高校可共同建立聯盟在線教育平臺,遴選部分課程實施在線選課、學習、交流、實驗、考試等,實現平臺內的課程學分互認,探索教育信息化協同之路。二是以教育信息化支撐“雙一流”建設。三是以未來網絡高精尖信息化技術支撐教育信息化創新。
總之,教育信息化是當代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同時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面向未來,國內廣大高校應在認真總結教育信息化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思路,面向高校和產業,共享信息化基礎設施和軟硬平臺,攜手兄弟院校及產業伙伴,共同搭建開放的教育信息化共享協作平臺,為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提供創新動力。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