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定義催生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當前,軟件已滲透于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運營維護等全流程領域,作用于工業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這個時代,軟件無處不在,網絡無處不在,數據無處不在。所以,軟件定義是信息技術(IT)發展的重要特征,催生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說。
6月29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簡稱2018軟博會)在京開幕。記者從展會上發現,軟件對實體經濟的支撐和服務作用愈發明顯。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同期召開的全球軟件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2017年,我國實現軟件業務收入5.5萬億元,是5年前的2.2倍;規模以上軟件企業超過3.5萬家,有效支撐服務了各行業、各領域的發展。
“軟件技術的水平和軟件產業的發展逐步成為衡量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在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看來,制造企業從單純的個別軟件解決局部問題的時代已經過去,增量整體軟件能力、構建基于網絡平臺的服務體系成為發展趨勢,對企業而言是意義重大且深遠的。
軟件業迎發展新機遇
當前,軟件已滲透于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運營維護等全流程領域,作用于工業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尤政表示,企業通過對業務和信息的雙向映射,用軟件再造業務的流程,將企業流程和數據全面地集成,已實現整個價值鏈從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從低質量向高質量轉變。而產品的形式也從單純提供產品,向產品加服務等模式轉變。
“可以說,軟件正在成為驅動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最為重要的力量。”尤政強調,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人、機、物基礎設施資源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軟件定義正在逐漸由信息世界的范疇向物理世界拓展,我國軟件業正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
首先是第一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等國家戰略實施帶來的機遇。“回顧工業1.0到工業4.0的發展歷程,全球工業制造的驅動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由物質能量驅動型轉向了數據驅動型。”尤政表示,緊緊把握工業革命發展的趨勢,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軟件技術快速的迭代更新,形成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推動軟件產業爆發式的增長,給軟件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契機。
其次,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新的要素資源,通過對數據的編程以及軟件化的過程,讓人、財、物等生產要素運動起來,實現數據驅動。只有通過軟件數據基礎等要素資源的作用,才能夠釋放軟件賦能、賦值、賦智的作用。
尤政還表示,軟件定義為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區域鏈、工業互聯網提供了新的架構,但這個軟件新架構還沒有定性,技術路徑也沒有統一,所以也給軟件業飛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
軟件對行業的賦能、賦值和賦智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在2018軟博會上,幾乎各個論壇都在討論軟件在各個行業的賦能、賦值和賦智的作用。特別是,大數據對實體經濟賦能的作用被各個行業廣泛認可。
謝少鋒甚至用“巨大的”“決定性的”兩個詞來定義大數據對實體經濟的賦能作用。他表示,大數據的創新發展離不開軟件,大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挖掘、交易、共享都與軟件密切相關。軟件定義、數據驅動也是實體經濟發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支撐。
謝少鋒表示,目前,國內互聯網骨干企業已經具備了自主開發、建設運營超大規模大數據平臺的能力。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一大批大數據平臺躋身世界的前列。70多家大數據平臺獨角獸企業進一步興起,遍布制造、商務、文化娛樂、交通金融等多個領域。
當前,大數據在國內異常火爆,很多地方在建設大數據示范區、示范企業、示范單位等等,但是在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家廣看來,在大數據領域,如果不做采集、存儲、分析、計算、應用等工作,大數據就無法賦能實體經濟,也不能助力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大數據是客觀存在的,只不過是你有沒有把它集中起來,從原來的數據變成大數據。對于實體經濟,無論是哪一個產品、哪一個生產線,都要先對全生命周期的數據進行采集和存儲。”孫家廣說。
與此同時,他還表示要根據實體經濟的不同需求,建立相應模型進行計算和分析;另外,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生產過程,要根據提高質量、減少排放、減少能耗等不同的需求來進行大數據的應用。同時也要在整個實體經濟領域,做好全流程的服務。
“實體經濟需要把信息化的短板補上,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企業都要下功夫,為實體經濟的提質增效發展提供工具和抓手。”孫家廣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行業主管部門,也推出了一系列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的舉措。謝少鋒表示,下一步,要持續加快大數據關鍵技術的研發,支持前沿技術的創新,提升理論算法、分析模型、技術引擎等核心競爭力,培養面向大數據開源軟件的生態體系。推進產學研用的協同攻關,培育一批大數據的領軍企業和創新型的中小企業,形成技術先進、生態完備的技術產品體系,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企業上云將成主路徑
企業面對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技術,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智能制造等新概念,如何才能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真正落地?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新的增長點在哪兒?越來越高的人力成本和越來越個性化的用戶需求怎么去應對?如何進一步激發員工提高效率?
在用友網絡董事長兼CEO王文京看來,智能商業時代的到來,為產業和企業帶來眾多發展機會,也帶來諸多焦慮。但在探索之后,很多企業得出的解決之道就是在原來自動化的基礎上推進數字化、智能化。
“在數字化、智能化的主旋律下,未來所有企業要么是數字化原生企業,要么成為數字化轉型/重生企業。”王文京說,數字化、智能化不僅是IT、DT等系統的升級和改變,更重要的是將產生對企業業務創新、管理變革以及金融服務嵌入的價值,讓企業的經營變得更加敏捷,管理變得更加輕松,更容易獲得金融服務。
“很多企業一直追求是客戶導向、數據驅動、員工能動和全球資源配置,以及實施智能運營等。通過數字化、智能化,企業能夠逐步實現這些目標。而在一個個企業實現數字化之后,商業也進入數字化時代。”王文京說。
那么,企業要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到底應該怎么做?王文京指出,最為重要的是“用”。
“如同坐高鐵,每個乘客不需要懂得高鐵復雜、先進的運輸和調度系統,只要持有有效身份證件就能享受快速便利的高鐵出行。”王文京表示,要實現企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一個快捷的路徑就是企業上云。通過上云,通過應用各種滿足企業需求的云服務,來實現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王文京表示,對比服務企業信息化的企業軟件,服務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的企業云服務,帶給企業的價值更高,包括業務創新、管理變革、資源共享,受到眾多企業的重視,給企業服務產業發展帶來巨大市場空間。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