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是2015年3月中國政府宣布的、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10年行動綱領,其目標是力爭用10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該綱領選取了10大產業發展重點,基本上涵蓋了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的高科技發展。這是中國實現強國夢的戰略性綱領。
這個由中國總理李克強提出的制造戰略計劃,是中國主權范圍內的事,與美國有何相關?
但它確實成為中美經貿摩擦的一個聚焦點,美國政府公布的相關貿易政策文件中一再指責“中國制造2025”。歐盟雖然沒有與中國挑起貿易摩擦,但在“中國制造2025”的認知上與美國如出一轍。
歐美指責“中國制造2025”將成為中國與歐美經貿摩擦的一個長期性問題,這是中國與歐美在經濟發展理念和經濟制度上的差異,是中國以政府主導的經濟模式與西方市場經濟模式之間的沖突。
從經濟發展理念看,歐美認為,“中國制造2025”在本質上要替代西方國家的技術。中國希望借助發展高科技,用自己的技術取代外國技術,并為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做好準備。
“自主創新”和“自主保障”這類詞語貫穿在整個行動綱領中,尤其“自主保障”是一個細化的目標。比如,該綱領打算在2025年底前,將基本核心部件和重要基礎材料供應商的國內市場份額提高到70%,2025年底前中國市場上40%的手機芯片由中國生產,70%的工業機器人和80%的可再生能源設備由中國生產。
在歐美看來,這樣“自主保障”是要把西方的技術產品趕出中國。中國可以憑借巨大的國內市場,實現高科技不依賴外部的自給自足。這與經濟全球化體現的國際分工背道而馳。
也就是說,中國今天在利用西方技術發展自己,一旦實現了目標,明天就可以把西方技術趕出中國。中國產業政策的核心目標,是逐步用中國版技術取代國外技術,并且希望中國掌握所有的核心技術。然后,再用中國版技術擴散到全世界,與歐美爭奪市場份額。
從經濟制度上看,中國舉國力量實施“中國制造2025”,具體的措施包括:大量的資金支持、政府補貼、公共資源的支持。僅資金支持就已讓歐美自嘆不如,比如,中國設立的先進制造業產業投資基金,其規模為200億元人民幣(約42億新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規模在2017年6月已達到1390億元人民幣。國投創合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規模為178.5億人民幣。這些基金都是中國政府支持的產物,而德國政府為工業4.0僅提供了2億歐元(約3億1400萬新元)的支持。美國的中國經濟專家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認為,中國政府越來越像風投機構。
中國中央政府的戰略又帶動了地方政府的熱情。到2016年10月,中國至少有70個省、市和縣級政府發布了各自的“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要,并確定了具體的優先事項。比如,中國有21個城市和五個省的機器人補貼承諾,規模在400億元人民幣。
歐美認為,一方面中國各級政府系統地干預國內市場,以促進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并使外國競爭對手處于不利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利用行政力量,使外國企業在中國處于劣勢。具體而言,在市場準入前的限制、許可證、法律法規和標準、安全審查、采購和招標等方面,對外國企業采取歧視性政策。
而中國為了獲取歐美的先進技術,利用歐美市場經濟的開放,通過并購歐美企業來獲得技術進步。自2015年以來,中國國有企業和部分國有資本支持的私營企業,對歐洲智能制造供應商的投資迅速增長。
中國對外國技術的追求有時甚至指向整個行業,例如,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型半導體企業,都收到了來自中國企業的收購獻議。
當然,歐美并不認為“中國制造2025”會取得完全的成功,也不認為中國的技術進步會超過歐美。它們認為實施這一戰略的動力是政策,并不完全來自企業。中國有一些優秀企業有技術進步的動力,但相當多的民營企業缺乏這方面的動力。
2025年中國將會在某些領域取得技術上的突破,但只是一部分戰略目標能夠實現,并且還要以資金和資源的浪費為代價。此外,中國制造業還需要補課,這一現實制約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步伐。
歐美的不滿集中在中國政府的具體做法上,即用行政手段推動技術進步。
在貿易和投資趨向自由化的時代,中國企業得到政府如此這般的支持,與歐美國家信奉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競爭差距太大了。僅從這一角度出發,歐美認為“中國制造2025”損害歐美的利益。
摘自《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