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制造要想繼續保持國際競爭力,質量、品牌和技術含量等競爭要素至少要和價格優勢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前不久,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海信集團最近對成本的認識有了一些變化,他們把企業常掛在嘴邊的“降成本”三個字改了一個字,叫“講成本”。
周厚健說,由“降”變“講”,不是說企業不再注重降成本,而是企業更關心在產品戰略中應該把什么放在首位,是成本還是質量、技術含量?如果是后二者,那就不能簡單地靠犧牲它們去降成本。相反,有時候為了提升質量和技術含量,反而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成本。
海信從降成本到講成本的悄然轉變無疑讓我們感到欣慰。如果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能更加科學、更為合理地講成本,中國制造就能更有競爭力,更好地邁向中高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們的企業很好地控制了成本。由于物美價不高,中國制造受到了各國消費者的歡迎。但是也應該看到,一些企業一味地把價格低廉作為競爭手段,導致其產品往往檔次不高。
今天,中國制造要想繼續保持國際競爭力,質量、品牌和技術含量等競爭要素至少要和價格優勢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如果仍然只是簡單地拼價格,我們的制造業就很難實現轉型升級,很難有持續的競爭力。特別是對于龍頭企業來說,不能只靠價格優勢一條腿走路,而必須在質量、品牌和技術含量方面補上短腿,從而邁開強健的雙腿走向世界。
這么做雖然艱難,但也有不少成功先例。比如蘋果公司,作為手機領域的后來者,它靠的不是低價,而是靠科技和時尚顛覆了整個手機市場。雖然它的成本可能比別人高,但品牌溢價更高,企業盈利能力反而更強。
對低端產品來說,降成本也必須要有底線。如果靠犧牲產品質量,靠粗制濫造甚至假冒偽劣換取低成本,最終一定是死路一條。
在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海信適時提出講成本,也就是該降的成本一定要降下去,而為了質量,為了技術領先,為了保護勞動者權益,該升的必要成本也不妨升上去。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讓成本更科學更規范更合理,中國制造的競爭力才能更強更可持續。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