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的我國關鍵軟件和系統發展專家座談會上,與會專家給出了軟件產業突破的“三大關口”。
激勵機制勢在必行
開源技術,意為向公眾開放源代碼的軟件技術。開源技術作為推動信息技術持續創新的手段之一,近年來在我國蓬勃發展,我國軟件工作者在國際主流開源社區的活躍程度不斷提升,就是一個典型現象。
在浪潮集團有限公司系統軟件總監張東看來,目前我國軟件工作者在全世界的開源社區都很活躍,我國的開源社區發展潛力巨大。
那么,如何實現國內開源社區的跨越式發展呢?
北京大學軟件研究所副所長黃罡認為,開源人才分布在企業,每個企業都有自身的發展目標,統籌這些人才資源并不容易,因此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支持方案。
據了解,此前我國在支持開源社區建設方面推出了一些舉措,比如,研發了自主社區的應用和遷移工具,開展了開源項目的示范等。但政府的行動并不能代替企業以及行業,更多工作仍需要行業進行實踐。
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強調,讓科研人員積極參與開源,關鍵要建立一種開源的激勵機制,“比如可以將開源列為科研評價的一項指標”。
同時,一個國家在開源領域的影響力,實際上反映了這個國家在軟件技術領域的實力。我國擁有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應該在開源上發揮優勢。
軟件教育提上日程
軟件產業是一項群體工程,一部分人編寫軟件,一部分人測試、使用、應用。軟件產業的核心是人。近年來,國外發達國家紛紛把軟件的教育列為國民基礎教育。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表示,中國的軟件問題其實是人力建設問題。如何做好人力建設呢?首先,人才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其次,人力建設是長期工程,要有定力和決心。
從當前我國的軟件教育來看,至少從大學開始,就應把軟件的開源意識變成每一個從事軟件,特別是基礎軟件研究的學生的基礎意識。
在培養專業軟件人才的同時,還應該強調交叉領域軟件人員的培養。從軟件應用層面看,市場需要既懂行業技術,又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房建成建議,應進行教學課程改革,使其他相關領域也學習軟件知識,方便與軟件行業協同配合,提高相關產業效率。
百度技術委員會理事長陳尚義指出,對比中美軟件行業可發現,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培育軟件工程師職業化的思想情懷,只有把軟件當成事業而不只是謀生工具,中國的軟件才更具可能性。
從長遠看,對于國家要解決的卡脖子的問題,僅依靠市場化和小散弱的企業是不可行的,應該建立國家隊。
融合發展大勢所趨
近年來,國際領先的工業企業的軟件化趨勢凸顯。西門子已成為歐洲第二大軟件企業,羅克韋爾公司60%的人員是軟件研發人員,基本工業巨頭已經先后轉型為軟件公司,特斯拉S系列車型全車的軟件代碼超過了4億行,軟件占整車成本的40%以上。
中軟國際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居琰說:“在接觸國際上眾多知名工業企業后,我發現技術代溝的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像達索、西門子、PDC,它們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絕對壟斷。”
由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表示,推進我國關鍵軟件技術和產業高質量發展,要重點做好補齊關鍵短板、實現換道超車、推進應用普及、優化發展環境以及強化人才支撐等五個方面的工作。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