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占到全球60%,成為全球最‘吸金’的國家。”最新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37億元,同比增長67%,預計2018年市場增速將至75%。
報告從科技產出和人才投入、產業發展和市場應用、發展戰略與政策環境,以及社會認知和綜合影響四個方面描繪了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現狀。
報告指出,中國人工智能論文總量和高被引論文數量都是世界第一,論文數量在全球占比從1997年的4.26%增長至2017年的27.68%,其中,計算機科學、工程和自動控制系統是人工智能論文分布最多的學科,高水平論文里通過國際合作而發表的占比高達42.64%。中國人工智能專利數量略領先于美國和日本,但多集中在技術應用,而非原理和關鍵技術上。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總量世界第二,但杰出人才占比偏低,與國際人工智能人才集中在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和模式識別等領域相比,國內人才研究領域則比較分散。
在產業發展和市場應用方面,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全球第二,截至2018年6月,已達到1011家,但與美國仍有較大差距,且基礎硬件研發相關企業占比較少。在人工智能產品應用方面,尤以語言和視覺類發展最為成熟。
從政策環境來看,中國人工智能政策主要關注中國制造、創新驅動、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和科技研發,且聚焦于實現人工智能領域產業化。同時,由于各地政策存在“追逐熱點”傾向,需要警惕“盲目跟風、重復投資”現象重現。
此外,報告還指出,國民對人工智能認知度普遍較高,態度趨于理性。對于其風險,受訪者最關心的是人工智能會最先取代哪些工作,以及人工智能失控可能造成的社會危機。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雖已進入國際領先集團,但還存在核心技術領域薄弱、頂尖人才缺乏、企業知識生產能力弱,以及重技術發展和產業進步而輕社會影響和道德倫理研究等突出問題。”報告主要策劃人、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瀾認為,未來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優化科研環境,加快核心基礎領域突破,構建不同方式的政策參與機制。同時,要加強治理,重視人工智能的社會風險,從而推動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