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紐約發布了2018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II),中國的全球排名從去年的第22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7位,是唯一一個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前20名的中等收入國家。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舉行的2018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圓桌會議上,《中國科學報》記者獲悉,國內外專家均對中國這一舉足輕重的進步給予積極評價,“中國的表現是今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最突出的內容”。
GII亮點:中國創新表現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經濟和統計司綜合指標研究處處長沙夏·文森特向記者表示,全球創新鴻溝仍然明顯存在,其中高收入經濟體在創新格局中占得頭籌,這些領先者與其他欠發達國家之間在所有創新投入和產出指標中都存在很大差距。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過去數年來在GII排名中的攀升意義非凡。從2016年開始位列25位,并持續上升到今年的第17位,中國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文森特說,“特別指出的是,在當今國際形勢更為復雜的情況下,中國保持開放的態度,在跨國知識流動方面做出了貢獻和成績。”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宏兵介紹,全球創新指數是衡量一個經濟體廣泛的經濟創新能力的指標,于2007年首次推出,每年發布一次,根據反映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的共7大類80個指標對全球126個經濟體進行排名。
報告顯示,中國在不同領域的創新能力愈加凸顯。一些進步最大的指數是全球研發公司、高新技術進口、出版物質量和高等教育入學率。在創新投入方面,中國對人力資本和研發投入的絕對值排名全球第二。從創新產出來看,中國是專利申請最多、科技出版物最多以及科技工作者和研發人員數量最多的國家。
報告還關注了國家以下層面的州省、地區或城市有關創新表現的評估和監測。大多數科技集群集中在美國、中國和德國,中國以16個集群的數量在全球排名第二。深圳—香港、北京分別位居全球科技創新集群第2和第5位。
陳宏兵告訴記者,“2018年,中國產出指數進入前十,投入指數上升至第27位,效益指數連續兩年位列第三。這說明中國創新效率較高。”
世界矚目中國創新經驗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陳東敏分析,去年到今年5個名次的提升并非單一指標的帶動,而是反映了中國創新質量的提升、創新體系的均衡發展。他認為,這一指數表明中國已提前兩年實現政府預定的2020年進入全球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
正如文森特多次來華訪問時觀察到的,中國創新不僅在數量上躍升,更轉向質量提升。“中國創新質量正越來越得到國際上的承認,顯示出良好的發展跡象。”他說。
全球創新指數將所覆蓋的126個經濟體的創新能力分為四類,包括領袖者、成就者、合格者和欠合格者,中國首次躍入創新領袖者行列,成為第一梯隊成員。文森特認為,一個國家的創新不會損害另一個國家,而是可以互補的,中國經驗將為一些國家提供參考和范例。
中國創新為什么呈現出如此積極的發展態勢,以至于令世界矚目?
“中國排名的快速攀升反映出最高領導層的戰略導向,那就是開發世界一流的創新能力,推動經濟基礎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而這些產業需要通過創新來保持競爭優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弗朗西斯·高銳說道。
陳東敏認為,中國創新進步主要在產出部分(知識與技術產出、創意產出),這歸功于過去幾年中國政府鼓勵創新的系列政策,包括高等人才培養和引進、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等。
2018年GII的主題是“世界能源,創新為要”。結合這一主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李寶山表示,中國能源發展能在國際處于領先地位,創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制度和政策創新是基石和保障,技術創新是直接驅動力,商業和融資模式創新使得能源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
期待高質量的創新
不過,2018年GII報告依然顯現出中國的一些創新短板,主要有如下方面:文化創意產品出口不足(第21);人力資源與研究的投入(第23),尤其是引進國際受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第97)的投入;基礎設施(第29)受GDP能耗(第94)的負面影響;市場成熟度不夠(第25),突出表現在小微貸款(第70)和對小投資人的有效保護(第97);商業成熟度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境外資本對境內企業研發的投入(第94);這些指標在不同程度上受過度的法規及監管環境的制約(第100)。
“近年來,中國政府在簡政放權、改善營商環境等方面做了大量政策和結構性的調整,隨著這些舉措的進一步實施和生效,這些分指標將會得到相應提升。”陳東敏說。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統計與分析研究所副所長玄兆輝認為,中國創新開放度需提升、創新環境有待改善。“比如與海外研發相關的人才和資本上顯得不足,再如單位GDP能耗較高等,都是我們需要補上的短板。”他說。
此外,專家分析,中國有待提升的方面還有創造力人才的培養、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微金融服務體系和中小企業的融資生態等。
另外值得指出的一點是,盡管中國首次躍入領袖型創新國家集群,但與瑞士、荷蘭、瑞典、英國、美國等排名前列的國家相比,中國的人均收入還有較大差距。
“新時期,中國政府聚焦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對提升全要素生產力將會帶來正面的效果。中國正在邁向下一個里程碑:2030年進入全球創新型國家的前列。”陳東敏說道。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