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國務院印發(f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提出“面向2030年,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zhàn)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和機器人”均被納入其中。
正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介紹了相關進展。
人工智能:進入“2.0時代”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進入“2.0時代”。簡單來說,新一代人工智能以更接近人類智能的形態(tài)存在,并且以提高人類智力活動能力為主要目標,它更緊密地融入人類生活,甚至擴展為人體的一部分。
潘云鶴說,目前有關專家正規(guī)劃“人工智能2.0”的實施方案,計劃于今年上半年發(fā)布報告。他建議,布局實施“人工智能2.0”,首先要與重大需求和已積累的發(fā)展成果相結合,比如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分享經濟、快遞物流、智能手機、智能城市等。
其次,研究內容要圍繞大數據智能、互聯網群體智能、跨媒體智能、人機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新領域。
智能制造:正確認識機器人
中國已出臺《智能制造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下一階段,我們應著重圍繞傳統制造業(yè)各細分領域提質增效這一主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徐曉蘭說,尤其是要重點關注“智能制造”和“制造業(yè)與互聯網融合發(fā)展”的協同互動。
徐曉蘭舉例說,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2030—重大項目”之一,“智能制造和機器人”計劃以智能、高效、協同、綠色、安全發(fā)展為總目標,構建網絡協同制造平臺,研發(fā)智能機器人、高端成套裝備、三維(3D)打印等裝備,夯實制造基礎保障能力。
目前實施方案尚未完成,徐曉蘭建議,編制工作應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作用。“應正確認識到機器人不只是智能制造生產線中的一個載體和一個環(huán)節(jié),更是一個智能化的平臺,能夠提供柔性化、定制化生產及各類相關增值服務。”徐曉蘭說,“這將帶來生產組織形式和生產模式的顛覆性變革”。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中國新舊動能轉化的機遇
潘云鶴說,“人工智能2.0”可以影響智能制造,也將推進大數據、跨媒體等領域向更高層次“升級”,因此被視作是中國制造未來發(fā)力的方向。
徐曉蘭也有相同看法。她認為未來5至10年,社會形態(tài)將發(fā)展到“工業(yè)社會的后時代”“信息社會的中時代”“人工智能的前時代”并存階段,人工智能為智能制造賦能,中國應抓住新舊動能轉化的歷史機遇。
她舉例說,“人工智能2.0”將為工業(yè)機器人從“勞動工具”向“勞動伙伴”的演進提供新路徑,“在機器視覺、模式識別、深度學習、感知智能等方面取得突破,是我們走向‘先進’的關鍵”。
徐曉蘭透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了智能制造學會聯合體,正計劃建設“智能制造研究所”,開展“人工智能2.0引領下的智能制造”研究。
摘自《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