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北京郵電大學-網宿科技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在京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建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科技部高新司原司長馮記春等十多位專家共同見證了“聯合實驗室”的啟動儀式,并參加了第一屆專家委員會會議。
這是國內首家由高校和企業共同成立的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為邊緣計算領域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范本,成為中國邊緣計算產業前沿研究和應用落地的重要陣地。
此次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由北京郵電大學聯合網宿科技共同發起成立。據了解,北京郵電大學是國家網絡信息通信領域的重點培養基地,擁有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被稱為網絡人才的搖籃,而網宿科技作為全球領先的CDN企業,在產業應用和服務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趙紀寧在北京郵電大學-網宿科技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上表示,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將致力于打通科技與產業結合的通道,建立靈活的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和高科技成果沿產業化發展。聯合實驗室將努力創造一流的科研的成果,培養一流的科研人才,推動中國邊緣計算學科和產業的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恩東表示,聯合實驗室的成立不僅是產學結合模式的創新,更迎合了邊緣計算的巨大市場需求。通過業內知名高校和知名企業的聯合,這個實驗室將在中國邊緣計算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建華希望,聯合實驗室能夠逐漸形成一套全球通用的行業體系,為全球邊緣計算產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973首席科學家張平認為,北郵-網宿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科研能力和產業經驗,希望能夠成為國家重點實驗室,能夠多為行業做一些領先的、拿得出手的東西。
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開啟,全球互聯網技術加速更迭,邊緣計算將物聯網等行業帶入應用爆發期,為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搭建起技術橋梁。然而,目前邊緣計算技術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亟待探索出一條滿足市場需求的產業路徑。
此次“北郵-網宿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將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基礎上建立起邊緣計算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創新成果轉化。
網宿科技董事長劉成彥表示,在智能社會到來之際,物聯網的爆發所帶來的網絡容量以及對計算的需求,將遠遠大于人與互聯網之間的交互所帶來的需求,智能終端產生的數據能力也將遠遠大于人類產生數據的能力,預計未來將有50%的計算能力放在邊緣。在這樣生機勃勃的產業前景下,我們與網絡及通信領域的黃埔軍校——北京郵電大學合作,將網宿對應用場景的深刻理解與北郵深厚的理論功底結合,共同布局產業未來,可以說是大勢所趨。
據了解,網宿科技是國內首家提出并布局邊緣計算的CDN企業,早在2015年,網宿科技就定增投向社區云,即邊緣計算的家庭互聯網市場,通過建設具備強大計算、存儲和傳輸功能的邊緣節點,讓節點布局更貼近用戶,以應對重度應用不斷爆發的趨勢。
2018年,網宿科技率先宣布開放邊緣計算平臺,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融入網絡架構中,將存儲、計算、傳輸、安全等功能推到邊緣,讓網絡邊緣側具備能夠比肩云平臺的處理計算能力,同時發揮邊緣優勢,更及時地響應用戶需求,快速完成數據的處理和計算。
如今,網宿科技在邊緣計算領域的布局正在加速推進。北京郵電大學-網宿科技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將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有力促進科技難題攻堅和成果轉化。
科技部高新司原司長馮記春表示,做科技,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落實邊緣計算核心產業技術是聯合實驗室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中國最強的互聯網行業高校、全球第二的CDN企業,一定要為產業打下牢固基礎,做更多前沿性、探索性的事,將邊緣計算產業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牢牢掌握。”據了解,北京郵電大學-網宿科技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的成立被院士及專家寄予厚望。
劉成彥稱,回顧我國網絡通信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脈絡,不論是CDN、IDC、云計算、云安全,還是邊緣計算,網宿科技一直在緊貼市場需求,在注重研發投入的同時,不斷加快研發成果的轉換,為我國的網絡通信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在物聯網加速到來的時代背景下,和北京郵電大學成立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能夠充分利用雙方優勢資源,實現產學研的深度融合,為邊緣計算產業的前沿研究和應用落地起到了示范和推動作用。
摘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