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中國改革開放邁入了第40個年頭。40年來,中國發展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外界普遍關心,中國經濟成功發展的秘訣究竟是什么?上海社科院院長張道根研究員日前在2018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班)作了專題講座。他認為,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理解中國經濟的一把鑰匙,也是分析中國經濟的理論視角。
要看一個國家的經濟怎么發展、怎么變化,處在什么發展方位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這個國家當前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性特征。重要的階段性特征是分析、研究、把握一個國家經濟走勢和大勢的一把鑰匙。中國經濟是大國經濟,是發展中經濟,又是融入全球化的經濟。看清看懂中國經濟,很不容易。
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中共十九大報告里對中國當前經濟發展大的判斷,這是理解中國經濟的一把鑰匙,也是分析中國經濟的理論視角。今天,我以“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中國經濟”為題,分析一下中國經濟的發展特征、發展規律、發展走勢和發展趨向,從而幫助大家更好認清中國經濟。
怎么看待經濟增長速度換擋
如何把握中國經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怎么理解高質量發展階段?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加以把握。
第一,從經濟增長的速度來把握。大家都知道,每一個國家在經濟起飛和現代化的進程中,都會有這樣一個階段:經濟突然加速并且持續保持相當長一段時期的高速增長。國家在高增長中,從落后的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不斷地提升經濟增長速度、增長質量、增長水平,不斷地做大經濟的規模,從而跨越低水平發展階段、跨越貧困的發展時期、跨越資源要素生產率低的增長時期。沒有高速度增長,一個國家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不管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亞洲先行發達國家,在現代化起步和發展進程中都有持續的高速增長階段。
中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增長階段,是從1978年再次打開國門、走向經濟全球化、擁抱世界經濟開始。自從中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從1979年到2017年,中國經濟40年保持了年均9.5%的增長速度。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經濟都下滑了,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10%-11%的增長速度,最近幾年仍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在世界發展史上特別是二戰以后,沒有一個國家能保持40年近10%的增長速度。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就得益于40年持續快速高速的增長,沒有高速增長是沒有經濟發展的,所以不管哪個國家經濟發展,還是要保持比較高的經濟增長率,這是根本的道理。
高速增長是很重要,但是我們也知道,高速增長是有盡頭的,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長下去。中國經濟40年的高速增長,已經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的奇跡。今天不要再指望中國經濟繼續有兩位數高增長的奇跡,中國不會有,全世界也不會有,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所以,中國經濟經過了較長時間高增長以后,必然要回歸到常態的增長。常態就是經濟增長速度換擋,從接近兩位數降到比較合適的增長速度。現在設想把速度定在6%-7%之間,我們認為這個速度在中國目前的階段是完全可以的。大家可以看到,從2012-2017年五年之間,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是保持了7.1%的增長速度,我們把7.1%再降一個點到6.1%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從高速增長的10%左右,主動調低到6%左右,將近下降了1倍,這就是中國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一個特點——增長速度換擋,從兩位數變一位數,到6%左右的速度。
中國對發展方式作出了正確選擇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經濟發展方式出現了重大變化。選擇用什么方式發展經濟,這是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都必須做出的基本選擇,也是逃不過去的選擇。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方式,取決于諸多因素。從內部來說,包括資源優勢、勞動力、原有的經濟基礎、結構狀態、科技水平、文化傳承以及體制機制等。同時,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發展方式也要適時調整。英國發生工業革命時,亞洲國家包括中國還是農業社會。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發展方式,到了近代以后,中國開始融入現代化的工業發展進程。所以說,外部環境變化了,國家也要變,但這時需要選擇。歷史雖然有規律,但也有偶然性,抓住轉瞬即逝的歷史機遇非常重要。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對發展方式做了選擇。在改革開放前,國家雖然有了一定的工業體系,但總體上還是農業國。1978年,中國有9.1億人口,80%的人口在農村。當時是80%的人養活20%的人,所以總體上中國的收入很低,當時人均GDP是385元。在那個條件下,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方式?應該說,我們選擇的發展方式很好。第一,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化。農業要依賴土地,中國土地面積很少,只有20億畝的耕地,但是我們有十幾億人口,一個人攤下來就1畝多地,所以80%的人種糧食是沒有希望的,我們一定要從農業經濟為主轉向工業經濟為主。但是工業化選擇走什么樣的道路?我們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一方面是因為重工業提供重要原材料、裝備制造,是國民經濟關鍵支撐,中國這樣的大國沒有這個不行;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1949年新中國在冷戰對峙中誕生,受外部封鎖的環境影響,夾在美蘇兩個陣營之中,我們只能自力更生,建立自己獨立的產業體系,而重工業體系至關重要。
但發展了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老百姓生活水平長期不能提高。因此改革開放以后,選擇了以消費品工業或輕紡工業發展來推動工業化。中國很快成為工業消費品制造大國,許多年前在美國超市里,日用消費品都是中國制造,現在世界各國市場都能看到大量的中國制造。我們當初選擇了重點發展輕紡工業推動中國工業化,極大促進了勞動力就業,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日用消費品短缺問題。
1978年以后中國發展方式的另一個變化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打破封閉自我循環。過去為自己生產、自己消費,后來發現用自己的資源自我生產,國內資本不夠用,于是開始全方位利用外部資源。從東部沿海開放開始,不斷擴大沿江、沿邊和全面開放,中國融入了世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式,彌補了國內需求不足、資本不足、技術供給不足、資源不足等問題,讓中國經濟走上快車道。特別是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從2001-2012年始終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得益于全球經濟開放、貿易合作。到現在為止,中國仍然堅持開放型經濟發展,不搞貿易保護,不搞單邊主義。能力不夠,開放可以慢一點,但是必須開放,這一點是世界經濟發展證明了的。
今天,發展環境、條件變了,不能繼續一味靠外部拉動。到了現在這一階段,發展方式要轉變。一是從出口拉動要轉向內需拉動。光靠出口不行,現在要降低貿易順差,承諾更多的采購和購買他國的商品和貿易,要擴大內需。一個國家從長遠講,特別是大國,經濟增長要更多依靠自身力量、國內需求、科技進步,而不能主要靠外需帶動。二是現代經濟發展不能長期靠大規模生產要素、資源投入來推動。經濟起飛時期需要這樣的發展方式,但是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到了一定階段,要轉到追求質量、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方式,更多靠科技、靠人才、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發展,提升發展質量。中國經濟正在走上這個階段,經濟增長速度會下來一點,但轉變發展方式是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所需要的,即從投資拉動、出口拉動和資源粗放的發展,轉向內需為主的投資、消費共同拉動和集約、節約的發展方式。
想讓經濟增長就必須尋找到新的動能
第三個是優化經濟結構:從傳統的產業體系轉向建設現代化的新型產業體系。
國家發展到比較高的階段,就不能簡單看總量、看速度、看規模,關鍵要提升產業結構的能級。世界上國與國不同,很多中小國家往往選擇自己最精通、最熟悉、最有優勢的產業融入全球合作和分工。中國因為地方大,人口多,發展不平衡比較明顯,加上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健全的產業體系。所以,我們不能靠某一種和某幾類產業支撐國民經濟發展,要不斷完善健全提升我們的產業體系。
目前中國的產業體系有不少弱項、短板和瓶頸。一是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僅為51.6%,遠低于世界上人均GDP相近的國家或地區水平。二是關鍵零部件和核心基礎材料、發動機等工作母機、重要裝備等水平質量不高,制約制造業升級和價值鏈提升。三是實體經濟基礎不夠牢、質量效益不夠好,經濟脫實向虛的危險日益凸顯。解決問題就是發展,看不到問題,或者不解決問題,這個國家長期就不能發展,所以要高度關注產業結構升級。
第四個是增長動力變化:從要素驅動的傳統動力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動能。
任何國家的經濟增長、經濟起飛都要有動力。沒有動力,產業不能升級,科技也無法創新。但是動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發展初期,投入一點自然資源、勞動力,投入一點礦產資源,經濟就增長了。到了第二個階段,可能就需要大規模資本投入,進行大規模基礎建設和大規模工業設備更新。但是到一定程度以后,簡單追加資本、簡單追加要素、簡單追加資源投入,邊際效益是遞減的,越往上越難,最后可能出現規模不經濟的臨界點。這個時候想讓經濟增長就必須尋找到新的動能。
動力來自幾方面。首先就是科技,經濟發展一定要靠科技,中國是一個大國,我們現在研發投入不少,但科技力量還不夠強,要真正把經濟發展從依靠勞動力廉價豐富,轉向依靠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就需要提升全國人民的勞動技能、提升教育水平、提升文化知識,通過提高勞動力素質提升經濟發展,這方面我們還在努力。
其次就是科技研究。要培養更多高科技人才,讓科學家、技術人才在經濟發展中發揮核心作用。現在中國出臺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也鼓勵創新,支持企業對科研人員加大薪酬激勵。下一步的發展就是把科技推上去,更多把中國經濟增長動力放在科技創新、放在人才支撐。
還有就是制度創新。眾所周知,經濟發展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制度,制度是最重要的。經濟制度的好壞優劣決定國家經濟增長,政治制度的民主進步決定國家的政治清明,社會制度的法治文明決定國家和諧安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很大意義上都是依靠制度創新與改革。一定要讓制度更好地激活每個人的創造活力和創新動力,讓一切生產要素和各類資源可以充分發揮能量,讓人們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利益激勵。
“好”是一個愿望,關鍵要找到路徑
第五,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目的要清楚。任何經濟發展不是為經濟而經濟,不是為生產而生產,目的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客觀來說,“好”是一個愿望,但是能不能找到發展經濟造福老百姓的路徑、辦法和制度,是另一回事。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努力按照這個目標摸索前行,我們積累了經驗,也有過教訓。
改革開放40年來找到了一條路,就是讓經濟發展、國家強大、老百姓生活更好的路。改革開放以來,是中國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最快、改善最多的時期,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中國的發展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還有好多人生活水平依然不高,甚至還有少部分人連最低保障也沒有。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要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最重要的是要讓人民群眾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更高的生活質量。不能簡單承諾,不能喊口號,不能打包票,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創造人民群眾更好生活,要把這個放在重中之重。創造美好生活,創造高品質生活,讓每個人都盡可能安居樂業有保障,讓貧困可以消除,我們下決心做的就是這件事。
促進高能級創新,防止經濟脫實向虛
上面我講了理解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五個方面,接下來我主要談一下,如何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中國經濟通過改革開放40年完成的偉大歷史性飛躍。如何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共十九大報告里面明確提出,把構筑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一項戰略目標,包括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并且明確提出要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什么階段、什么水平,關鍵要改革經濟體制、創新經濟制度,所以推進經濟制度的創新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點。推動高質量發展首先要解決制度性的問題,推動經濟制度的創新,第一條就是要推進高水平的改革,建立健全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關鍵要看經濟體制能不能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激勵,能不能提供社會可持續發展一系列制度保證,能不能促進科技發展和資源要素的分配流向更有效率、更高水平、更有活力的產業。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靠的是社會主義市場體制,下一步要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政府自身改革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雖然改革開放了,但中國經濟以前的集中計劃、命令經濟的作用影響還有,存在路徑依賴。政府改革首先要解決既得利益問題,政府要敢于自我革新、自我革命。同時,要轉變政府職能,采用一門式管理,提高監管水平。建立更加公平、更加開放、更加公正的市場,資源要素、資本流動快,經濟效率就提高了。此外,政府改革要在減稅、清費、降成本、放寬市場準入等方面下更大工夫。
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促進高能級創新,強化創新驅動發展。
第一,要提高基礎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很多重大技術問題之所以沒有解決,根源在于基礎研究不夠。由于基礎研究是公共產品,是關系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保障,企業一般是不會投錢的,所以一定要由公共的投資來做。重大戰略性技術前瞻性研發如果做好了,很多卡脖子關鍵技術攻破了,中國經濟就能轉型升級再上新臺階。
第二,要以企業為主體推動技術創新。企業有生生不息創新動力,企業家有開拓創新精神,高科技人才有很多聰明才智,關鍵要激勵他們開拓創新。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技術創新主體,要讓企業家組織謀劃創新,讓科技人才匯聚企業從事創新,讓產學研結合協同創新。技術創新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更多是發現需求、發現機會、開拓市場的問題。這一塊現在我們中國有些地方做得不錯,比如說深圳,企業的技術創新很強,重大技術創新90%來自于企業,科技創新人員90%是在企業里工作的。
這里,我要特別強調一點。中國經濟處于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產業結構的升級跨越最難,但是如果留在原地不升級也很麻煩,必須正確把握結構升級的戰略。很多國家在這個時候放棄產業向高端化走,而選擇了產業鎖定在原來的老產業,還有一部分選擇了不搞產業升級,開始搞虛擬經濟,比如說大規模投資房地產,大規模搞金融,大規模形成泡沫經濟。這種現象不光發生在中等收入國家,很多高水平發展國家也有,比如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就是由美國金融危機肇始的。所以,中國要防止經濟脫實向虛,否則會出大問題。
不平衡是一個問題,但也是個機遇
除了上述兩點,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推動高水平的協調發展,解決中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的一個重要特征,所以看中國發展不能只看一個地方。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是一個問題,但不平衡也是個機遇。可以通過平衡的方法激活經濟發展活力,讓落后的地方發展起來,讓強的地方升級,這是我們的機遇。
二是擴大高標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對標世界先進水平,以國際最高標準擴大中國對外開放。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很大意義上靠對外開放,中國未來10年、20年和更長時期的發展,仍然要靠擴大對外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一旦打開就不會關起來,要進一步完善與國際慣例、國際標準接軌的制度體系,同時注意有效防范外部沖擊和風險。
三是創造高品質生活,促進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我們一切的發展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每一個中國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根本目的,是始終不變的目標。要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推動優質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確保老百姓基本民生保障要全覆蓋,但要逐漸提高水平,不能一下子提得太高,社會保障、基本民生要有可持續性。
如果中國經濟按照這樣的想法和思路走下去,各位朋友以后到中國來,還會看到更加開放、更加繁榮、更加包容、更加友好的中國。
(注: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鳳凰網國際智庫立場)
摘自《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