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創新越發頻繁、日益重要。面對時代的迫切需求,進一步推進理論創新、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蓬勃發展,是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承擔的使命任務。當前,應當明確兩個問題:理論創新的前提是什么?如何進入理論創新前沿?
理論創新不是喊口號,也不是貼標簽,必須具有創造能力。可以說,創造力是進行創新活動的前提條件。至于什么是創造力,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這個概念涉及創造者、創造歷程、創造產品和創造環境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囊括主體與客體各方面要素。創造歷程就是在一定環境下發揮人的創造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產生創造性產品。大多數國內外學者從產品出發定義創造力,認為產品質量是衡量創造力的標準。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創造力僅僅存在于人的頭腦中,不能表現為產品,就無法證明主體的創造力究竟如何。
創造力包含大量要素,如智力、認知風格、價值、目的、信念和策略等。智力在學校教育中被放在重要位置,但它只是創造力的一個方面,還有許多非智力要素也是不能忽略的。過去,不少學校在教育活動中偏重于智力因素的培養,在不同程度上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這是不對的,亟須糾偏。智力與非智力因素都是人的創造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其中想象力的作用至關重要。一個人即便掌握了許多知識,但如果缺乏想象力,想象不到知識間的聯系與新的可能性,就不可能具有創造力。廣博的知識、不羈的想象、豐富的經驗、批判的反思、抽象的概括、邏輯的分析等,都是需要著力加以培養的能力,也都是理論創新的重要前提。
在前提基本具備的情況下,如何進入理論創新前沿?這里以個人的經驗為例。1978年我讀研究生,時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當時哲學界非常重視對實踐的研究。我選擇的碩士論文題目也以實踐為主題,但沒有直接論述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實踐標準。在學習馬克思實踐理論的基礎上,我意識到原有理論闡述對實踐運動規律的探討不夠深入。經過深入思考,完成了《論實踐的效能、效果和反饋》一文。這篇論文觸及當時遇到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怎樣才能把實踐做得更好?文章從哲學高度論證了實踐、效能、效果和反饋的辯證循環,認為這是實踐運動的一條基本規律。這在當時大概可以算作理論創新的前沿問題。
在做博士論文時,我選擇了《人活動的效率》這個題目。個人以為,這也是現實中的重要問題,屬于理論創新的前沿問題。中國發展的速度與勞動效率直接相關。效率是投入與產出之比,投入多、產出少的活動是效率低下的活動。同樣的投入,如果有更多的產出,就意味著提高了效率。就經濟發展而言,核心問題是效率問題:提高經濟生產效率,使同樣的投入能有更多產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這篇論文從唯物史觀的立場討論人活動的效率問題,認為在人類活動中存在著不懈的效率追求;效率問題在人的活動中普遍存在,是需要切實加以解決的。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踐問題一直是哲學研究中的一個主題。但在理論闡述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把實踐抽象化、簡單化的問題,認為實踐能夠解決一切問題。這是失之偏頗的。任何行為都具有實踐意義,但有的是對的,也有的是不對的。例如,判斷一件事情做得對不對,就需要反思實踐,用哲學的方式來對待實踐。在實踐中有反思有批判,才能修正錯誤,才能有更大的進步。事實上,實踐本身有時是一種批判方式,實踐者對自己的實踐也應進行自我批判。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的重要內容。
概言之,無論是研究實踐運動的基本規律、人的活動效率的歷史發展,還是研究用實踐批判、對實踐批判和實踐自我批判等問題,都是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基本理論問題,試圖作出自己的回答。而這樣的研究和回答,如果依靠原有理論和方法無法作出,就需要進一步尋找新的理論和方法。這樣做的結果,在理論上就是一種創新。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問題是理論創新的支點。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直面時代突出問題,深入進行分析思考,找到獨到的研究視角,我們才能立于理論創新前沿。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摘自《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