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些關于與中國有關的新聞。
比如,美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指責中國“盜竊美國的知識產權和就業機會”,“他們做生意的方式不能被容忍”。又如,美、日、歐盟發布了一個聯合聲明,對“第三國”非市場化政策的導向、工業補貼和國有企業以及強制技術轉讓等問題“表示關切”。
無疑,都是壓力和挑戰。但正如前兩天習近平視察東北時所說,“國際上,先進技術、關鍵技術越來越難以獲得,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上升,逼著我們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這不是壞事,中國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國際競爭的格局里,首要的就是對彼此實力和未來趨勢的研判。
前不久在天津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第12屆新領軍者年會上,探討的就是新技術、新未來的影響。的確,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將從根本上改變全球制造業。
近日有一份關于這個話題的報告,便很有參考價值。該報告名為《2018 年“制造業的未來”準備狀況報告》,由世界經濟論壇“塑造制造業的未來”系統行動倡議小組與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聯合發布。這份報告評價的是世界主要經濟體對于“制造業的未來”的準備情況。
也就是說,在嶄新的未來面前,報告評價的是各國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各自的優勢、潛力、不足在何處。其基礎,當然是基于各國制造業現狀。
因此,分析這篇報告就有了意義:它將告訴我們的是,在這場國家間的較量中,各國制造業水平究竟如何、準備是否充分。
原因
為什么要重點探討一國的制造業水平?
原因很簡單,從傳統角度來看,制造業一直是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繁榮和創新的引擎。當前的發達國家,如美、德、日、英,以及東亞工業國,莫不如此。
事實上,制造業本身就貢獻了全球就業總量的近四分之一份額,這還沒有算上其間接制造的就業機會。據估計,美國每誕生一個制造業全職崗位,非制造業領域就會出現3.4個同等全職崗位。制造業帶動整個經濟體的創新發展。例如,中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的制造業公司的研發投入約占國內企業研發投入的80%。
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宏觀環境的變化,尤其是新興科技和商業模式的發展,制造業發展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一方面,新興技術可能導致制造業回流到高收入國家,變相減少低收入國家的制造業發展機會,這樣一來,那些以廉價勞動力為主要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就會面臨比較嚴重的風險;
另一方面,那些希望重振制造業的發達國家,也面臨著很嚴峻的問題:已經流失的藍領工作崗位可能永遠也不會回來。
那么,如何在新形勢下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實現彎道超車,從根本上改善自身的制造業體系?
報告主要提供了兩個評估標準:一是該國應對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準備狀況(包括當下的制造業結構),二是影響制造業發展的驅動因素,并賦予了不同的權重。
先來看準備狀況(如下圖)。所謂“準備狀況”,主要指一個國家在面臨未知未來沖擊時的應變能力和敏捷性,它能夠較為客觀地展現一國把握未來制造業機遇、降低風險、應對挑戰的能力,包括了許多要素。
制造業驅動力大家應該都能看得比較明白,是一國制造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那么,怎么去理解制造業結構呢?
我們都知道,制造業是實現社會繁榮,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但是每個國家對制造業的依賴或重視程度是不同的,這里面主要有幾個變量——農業、礦業、工業和服務業,對這幾個行業的重視程度也決定了一國制造業的結構。這些可以從該國制造業產品(如鋼鐵制品、紡織品重)的組合狀況、稀缺性,以及制造業增加值占該國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看出。
其次,是制造業驅動因素(如下圖)。在當下的制造業發展大環境中,科技與創新、人力資本、全球貿易與投資、制度框架尤為重要。
結果
那么,結果如何?
這份報告通過59個指標的測評,對目前100個國家和經濟體進行了評估。研究組發現,目前世界上的國家(經濟體)可以分為四大類——
領先國家:目前擁有強大制造業基礎,在制造業驅動因素方面表現強勁,對制造業的未來準備程度高。同時,領先國家面臨未來沖擊風險的經濟價值最大。(25個,如美國、中國、日本、韓國等)
傳統國家:目前擁有強大制造業基礎,但在制造業驅動因素方面表現不佳,存在未來發展風險。(10個,如印度、俄羅斯、泰國、土耳其等)
高潛力國家:目前制造業基礎有限,在制造業驅動因素方面得分較高,表明其存在制造業發展潛力,但取決于國民經濟優先發展次序。(7個,如澳大利亞、挪威、新西蘭等)
初生國家:目前制造業基礎有限,但在制造業驅動因素方面表現不佳,對制造業的未來準備程度比較低。(58個,如阿爾巴尼亞、阿根廷等)
需要明確的是,由于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經濟發展目標和戰略,比如,沙特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那么石油及相關行業占其經濟比例一定相當大;而日本由于國土面積狹小,資源能源上都有短板,因此新興科技型制造業就比較發達。
因此,報告中涉及到的分類和排名,都只是按照各國制造業結構和驅動因素加權得分分出來的(詳細得分排名見文末)。
分析
按照世界經濟論壇的這份報告粗略來看,世界主要經濟體基本都處于“領先國家”行列。以20國集團為例,根據相關數據,G20已經囊括了80%以上的制造業增加值。通過更細化的數據,報告認為,德國、日本和美國對于“塑造制造業未來”準備程度最高。
以“制造業結構”(包括制造業的結構、規模)這個維度看,報告認為,在20國集團中,日本擁有最強大的制造業結構,且在受評估的100個國家和經濟體中排名第一。在這方面,G20中最薄弱的是澳大利亞。
而從“制造業驅動因素”(科技、資本、制度、人力、投資)維度看,報告認為表現最好的是美國,也在受評估全部國家和經濟體中排名第一。G20中,這方面得分最低的是阿根廷。
中國的得分如何?
世界經濟論壇這份報告的數據認為,中國在“制造業結構”方面排名第五,“制造業驅動因素”方面則排在第25位。我們來看下這份報告對于中國制造業當下和未來的整體評價:
在2010年超越美國之后,中國成長為全球頭號制造業大國。中國2010 年的制造業增加值總額接近3萬億美元,約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四分之一。盡管中國擁有龐大的制造業基礎規模,但在制造業復雜性方面仍有改善空間。中國經濟的復雜性在全球排名第26位。
在過去的 20 年里,中國已經踏上了低成本產品到高端產品的升級之路。然而,由于中國的體量問題,其制造業不同部門的現代化水平差別顯著,部分優秀制造商與低端制造商之間的差異更是驚人,因而拉低了整個國家準備程度。
就制造業驅動因素而言,中國在需求環境與全球貿易和投資驅動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中國在技術創新與人力資本方面排名前三,但仍有必要繼續提升勞動力能力,培養未來行業所需技能,還需要提高企業內部的創新水平。
體制框架和可持續資源是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身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已經承諾在未來繼續節能減排,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新興技術的應用有助于該目標的加速實現。
總體評價比較中肯,符合我們常說的“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的現實。在科技含量、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制度環境等方面,中國還有相當大的趕超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平衡經濟與社會、發展與環境,仍是難題。
相較而言,報告對于美國的評價是這樣的——
美國擁有全球第二大制造業,2016年的制造業增加值規模接近2 萬億美元,約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16%,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2%。美國是世界第八復雜經濟體。然而,在過去 20 年里,美國本土產品競爭力下滑,作為制造目的地的吸引力遭受了嚴峻挑戰。美國在塑造制造業的未來競爭中占據了有利地位,取得了制造業驅動因素最高加權評分,在除可持續資源和制度框架之外的其他驅動因素上得分排名居于前五位。
美國的創新能力也是全球聞名,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新興技術重大發展的前沿領域據有一席之地。此外,杰出的高等教育機構為美國培養、吸引和留住高級人力資源提供了有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目前正在努力重振制造業。2017年底的稅制改革中,美國將企業稅率從35%下調至21%,令企業將部分生產轉移到美國的意愿有所增強。
然而,與移民和自由貿易協定相關的政策和監管不確定性仍然存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之一,美國有必要優先解決能源方面的效率和可持續問題。
我們還可以繼續讀讀看世界經濟論壇這份報告對世界主要制造業強國的優劣勢分析。
日本
目前,日本擁有世界上第三大制造業,2016年的制造業增加值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近 9%。中國、美國和日本三國的總額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近一半。
自1984年以來,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經濟體。在制造業驅動因素方面,日本在需求環境方面表現特別突出,擁有成熟的消費基礎、強勁的企業活動和巨大的市場規模。日本在技術創新和制度框架方面排名居前20位。在2016年,日本政府推出了“社會 5.0”戰略,旨在通過新興技術推動制造業轉型,乃至實現整個社會的變革。
此外,日本政府還在2017年提出了“聯結的產業社會(Connected Industries)”計劃,支持日本制造業等產業通過資源、人員、技術、組織和其他社會元素的聯結,創造新價值。
日本所面臨的挑戰主要與人力資本有關,包括人口老齡化、人口萎縮以及移民數量低于同類可比國家的問題。另外,日本在可持續資源驅動因素方面也存在著改進空間。
德國
德國擁有全球第四大制造業,2016年的制造業增加值總額達到7750億美元,經濟復雜程度在全球排名第三。德國擁有全球聞名的優質制造業傳統,超過一半的制造業產出出口海外。德國在綜合制造業驅動因素中排名第一,在技術和創新、人力資本、全球貿易和投資以及需求環境驅動因素方面排名前十。德國教育成果突出,技術培訓項目領先,勞動力素質高,創新能力強。
隨著2011年“工業 4.0”計劃的推出,德國致力于實現產品、價值鏈與商業模式的數字化與互聯互通,大力推動數字化制造業的發展,成為該領域的先行國家之一。全球公認德國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先驅之一,在制定全球工業新標準和規范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
印度
印度是世界第五大制造國,2016 年制造業增加值總額達到4200億美元,經濟復雜性排名第45位。在過去的30年里,印度制造業平均每年增長率超過7%,平均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至 20%。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市場對印度工業品的需求正處于上升階段。
除了需求環境排名前五之外,印度在其他制造業驅動因素方面還有不少改進空間。人力資本和可持續資源是印度面臨的兩大關鍵挑戰。印度勞動力相對年輕,增長迅速,但勞動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印度應當注意采取升級教育課程、改進職業培訓計劃、增強勞動力數字化技能等措施。
此外,隨著制造業不斷擴張,印度還需要繼續拓寬能源獲取渠道,減少排放。2014年,印度政府啟動了“印度制造”計劃,主要目標是讓印度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
韓國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韓國經歷了顯著的經濟增長,從上世紀60年代的落后農業社會發展成了如今的制造業強國。韓國目前擁有全球第六大制造業,2016年制造業增加值總額超過 3800億美元,經濟復雜性全球排名第四。除了在可持續資源表現欠佳以外,韓國在其他制造業驅動因素方面普遍表現良好。
韓國在技術和創新方面尤為強大,在研發支出和每百萬人專利申請量方面排名前五。出色的創新能力為韓國歷史性崛起貢獻了一臂之力,也將助力韓國引領下一代生產模式發展。為了加強對塑造制造業的未來的準備工作,韓國需要繼續提升勞動力能力,特別是在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數字化技能,倡導知識密集型就業方面。
此外,打造健全、透明和可信的機構組織有助于為韓國塑造制造業的未來愿景提供指引,建立全球互聯互通所需的信任關系。
報告很長,不一一列了,文末有鏈接。
現實
其實島上之前也引用過工信部部長苗圩在2015年的一番話。當時,苗部長把全球制造業劃分成了“四級梯隊”——美國獨占第一檔,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第二檔,中國在“第三梯隊”,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需要長期趕超,爭取再過30年,內達到“世界制造業領先”的地位。
時不我待。尤其是在未來已來的今天,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中國最終還是要靠自己”。這份報告給出了評價標準和參照系,挺好。最近,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苗圩也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今年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其中占工業85%左右的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8%,快于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
前8個月,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9%,增速快于整體制造業5.1個百分點。電子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等行業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速。
1-8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5%,比去年同期加快3個百分點。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長8.6%,比去年同期加快4個百分點。
從數據來看,制造業發展總體增長穩定、高技術制造業增速快于整體制造業增速,制造業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增速回升,這幾點都是好苗頭。苗圩也指出,從市場規模、工業體系以及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上來看,中國的制造業近些年發展都相當不錯,催生了不少新的經濟形式、新的業態,給制造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空間和巨大潛力。
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更加穩定預期、加大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尊重人才等需要長期耐心和穩定環境的工作了。
路還長,但只要一步步走,便“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摘自《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