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慶祝三峽左岸電站14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大會在三峽壩區召開,中央領導出席并按下最后一臺投產機組的按鈕。三峽建設者究竟是靠什么贏得了三峽左岸電站機組提前一年投產發電?
兩度修改優化安裝方案
按照最早提出的三峽電站設計方案,2003~2006年,三峽左岸電站14臺機組將按照"2+4+4+4"的步驟投產發電。2001年,三峽左岸電站機組進入大規模安裝階段,中國三峽總公司召集土建單位和設備供貨方討論,把原來提出的投產發電計劃進行優化,三峽首批發電機組定為4臺,確定了新的"4+4+4+2"的投產方案。2003年年初,根據整個機組安裝進展,參建各方都認為有可能實現6臺機組的安裝任務。方案再次修改,最終確定為"6+4+4"的投產發電步驟。通過兩次方案優化,等于把三峽左岸電站安裝工期從原來的4年壓縮到3年,投產時間整整提前了一年。雖然工期大大"縮水",但工程質量卻決不能有半點縮水,抑或說正因為工期的縮短,就更應對工程質量從嚴把關。三峽總公司十分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并由此對施工單位提出了首穩百日、無縫交接、雙零目標等一系列保證施工質量的"三峽標準"。
在機組安裝中,參建各方把零安全事故、零質量事故的雙零目標作為管理目標和執行目標,貫徹到整個安裝過程中。三峽機組的質量控制分駐廠監造和現場管理兩部分,對在國外廠家進行制造的產品,主要通過駐廠監造方式加以控制。
2003年,三峽工程首批投產6臺機組,比原計劃多投產4臺。接下來的2004年,投產計劃為4臺。當年,中國三峽總公司對新投產機組創造性地提出首穩百日的要求,即發電并網后的運行質量考核期由國家規定的30天延長為100天。
2004年,三峽電站建設方再次突破4臺安裝任務,全年實現安裝5臺70萬千瓦機組的目標。在機組安裝中,中國三峽總公司在堅持首穩百日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無縫交接的要求,即要求施工方與業主緊密聯系,將安裝數據、維護方案等技術材料,在安裝與維護過程中及時交付業主,此舉大大縮短了業主對工程設備技術性能的掌握時間。7月16日,10號機組一次性通過首穩百日運行,這是三峽工程首臺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機組。7月26日并網發電的11號機組轉子質量優良率達到100%,11月22日投產的12號機組的各項指標優良率達到100%。12月26日,三峽電站7號機組成為我國發電裝機突破4億千瓦時的標志性機組。
2005年,三峽左岸最后3臺機組分別于6月、7月、9月先后建成投產。至此,三峽左岸電站的14臺70萬千瓦大型機組全部安裝完畢,順利投產。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從2003年6月到2005年9月,三峽左岸安裝投產的14臺機組全部經受住了投產一次成功的考驗。
580萬美元確保監造質量
值得關注的是,三峽工程在面向全球采購先進設備的同時,十分注重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三峽左岸電站14臺機組,分散在9個國家10多個工廠制造,怎樣組織好國內外眾多公司的駐廠監造,保證出廠質量,是中國三峽總公司必須決策的大事。中國三峽總公司表示,聘請外國公司對在國內外制造的14臺機組進行監造,請外國公司監造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國外專家的管理經驗切實保證三峽機組有好的質量。經過綜合權衡,中國三峽總公司最終以580萬美元的監造費,聘請了法國國家檢驗局和法國國家電力局組成的監造公司(BV/EDF聯合體)承擔機組監造任務,聘請費用是國內監理費用的20多倍。在中國機電設備制造史上,如此大規模地引進"洋監理"尚屬首次,當時在國內工程界產生強烈反響。駐廠監造為14臺機組保證出廠質量奠定了基礎。
在出廠驗收把關中,按照不把缺陷帶到工地,合格產品才能放行的原則,中國三峽總公司嚴格執行"三峽標準",一切按合同規定的國際標準、驗收標準和圖紙標準來進行,中國三峽總公司派出的驗收組從不在驗收中自立標準,這種做法令所有的廠家由畏生敬。轉輪是三峽機組的"心臟"部件,2002年元月和2月,中國三峽總公司派出兩批驗收組赴加拿大和中國遼寧,分別對VGS生產的三峽3號和阿爾斯通生產的三峽4號轉輪進行了驗收,對轉輪中的每個部件都進行認真測量、檢查把關。所有機電產品運到三峽工地后還要進行安裝前的檢驗,每一步都嚴格按照合同標準去做,從而使質量得以全面保證。
信息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