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創新體系是指在一定空間范圍內,企業、科研院所、高校、中介服務機構、地方政府等相關主體共同構成的協同促進創新的組織體系。
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是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我國正從技術模仿、消化和吸收階段,轉向力爭在一些關鍵領域實現核心技術突破的階段。在此背景下,構建一個功能健全、生態良好、機制靈活的區域創新體系尤為重要,可為促進新興技術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下一步,需圍繞我國區域創新體系存在的激勵不足、模式僵化、政策不聚焦等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在打造創新利益共同體、構建無邊界新型創新體系、加快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增強支持政策精準度、探索發展新模式等方面,切實發力。
加快推動新興技術發展,是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而構建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是促進新興技術更好發展的必要條件。
國際經驗表明,制造業是承擔一個國家技術創新的主要載體,推動制造業重點領域新興技術突破和解決制約地區支柱產業共性技術瓶頸等,都離不開區域創新體系的支撐。區域良好的創新文化、制度環境以及配套政策,能為新興技術取得突破提供基礎保障;區域創新體系具有平臺化、網絡化、社會化的綜合優勢,能夠為完成新興技術突破的主體提供有力支撐;區域創新體系的核心主體,特別是重點科研院所、高校或行業龍頭企業等,往往是實現新興技術突破的實施主體或中堅力量。
反過來看,新興技術的突破也會倒逼各類主體加快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升級,探索完善適應新興技術發展的組織、體制機制、環境,以及要素支撐體系,進而重塑區域創新體系,使其基本功能發生質的飛躍,形成更有利于促進新興技術成長的環境。
探索多種模式 增強體系功能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大,科技創新水平整體處于后發趕超階段,國家區域創新體系尚不完善,各地區域創新體系發展參差不齊。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的區域創新體系已經具備較強功能,但其他城市的創新體系仍處于建設起步階段,無法為實現新興技術突破提供有利的基礎條件。切實增強我國區域創新體系的功能,需更好探索多元發展模式。目前,我國各地發展區域創新體系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一是以產業集群為依托,發展產業專業型創新體系。這種創新體系是產業集群創新網絡演化形成的,在我國,往往是由大量的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少數行業龍頭企業組成。集群的初始技術主要通過模仿和消化吸收獲取,集群內部不具備原創性技術研發能力,也缺少相應的推動機制。同時,絕大多數的傳統產業集群萌生于大城市的產業園區或中小城市。相比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這些地方的區域創新環境難以為新興技術實現突破提供最佳土壤。但也要看到,這種產業專業型創新體系具有獨特優勢,有利用集群內部的原始資本積累和企業家創新精神并整合區外創新資源的較好基礎,有條件對新興技術領域進行大膽探索。
二是以大城市為依托,發展多元化環境型創新體系。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在著手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這些地方的共同之處在于,擁有產業多樣化的環境、眾多的高素質人才、靈活的創新政策,以及開放、高效、暢通的國際化技術轉移渠道。這些特大城市產業多樣化程度很高,在創新主體能力、創新資源整合、創新市場化環境、技術傳播擴散等方面優勢突出,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裝備制造等行業具有全球創新優勢,有機會在新興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創新。
三是以大型行業科研機構為依托,發展集中攻關型創新體系。我國擁有一批具有行業技術積累和產業化優勢明顯的國有科研骨干機構,這是集中攻關型創新體系的核心。體系中的企業傳統科研優勢較強,長期積累了雄厚的社會資本,容易獲得同行業企業認可。特別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大型行業科研機構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時能夠利用其體制優勢,實現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創新,集中動員創新資源參與技術研發及后續推廣應用,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新技術新工藝的突破。
四是以創新型大學和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為依托,發展“政產學研用”融合型創新體系。作為科技創新人才的聚集地,創新型大學和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承擔著基礎研究、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的創新任務。這類單位擁有大量的人才資源,具有深厚的創新積累,能夠長期跟蹤新興技術的前沿方向,也容易獲得科研經費的資助。但這些機構受行政體制、機構職能等因素影響,難以建立一個產學研用較為完整的創新鏈,需要與政府、相關企業、風險投資機構等共同組建“政產學研用”融為一體的區域創新體系。中關村科學城就是這類創新體系的先行區,如今正逐漸成為各類創新主體共生共榮的群落。
以上各種創新體系的發展模式各具特色,且具有開放、包容、融合等特點。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方興未艾的今天,不同發展模式的區域創新體系開始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拓展創新網絡連接的廣度與合作的深度,動員更多社會資源共同參與創新。
提供全面支撐 完善配套政策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區域創新體系在推動新興技術發展的機制、模式和效果等方面仍有明顯差距。當務之急是盡快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好現有體系存在的激勵不足、模式僵化、政策不聚焦等問題。
第一,打造一批綜合實力強、創新體系完善、產學研用結合緊密的創新利益共同體。應圍繞重點領域,相關地方或機構共同組建新興技術創新聯合體、區域創新共同體、新型研發組織或產業創新聯盟等,建立協同創新的風險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突破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區域創新體系的社會網絡,動員各類創新資源共同參與,在較短時間內推動新興技術實現突破。
第二,支持構建超越地域、無邊界的新型區域創新體系。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跨地區技術創新交流也日益增多,各地在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時需突破傳統的行政區域思維,引入無邊界、互聯、融通的思路,規劃建設連接全國乃至全球創新節點的創新網絡平臺,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創新中心實現互聯互通,促進創新網絡不斷向外延展。
第三,促進區域創新體系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要用好互聯網思維,推動傳統區域創新體系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把各類創新主體的數據資源打通、串聯起來,建立共建共享機制,讓數據成為新興技術實現突破的“種子”。同時探索網絡化平臺發展模式,將各類創新主體、中介組織、創新平臺、孵化空間、產業化載體等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不同主體互動、共享、合作的創新平臺網絡。
第四,增強支持政策的差別化、導向性和精準度。各地各部門應加強調研,找準新興技術突破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在基礎研究、研發投入、試驗、中試、風險投資等方面,有的放矢出臺相關政策,有效解決創新主體遭遇的現實困難。
第五,探索市場化的區域創新體系發展模式。要重視市場推動區域創新體系發展的重要作用,鼓勵企業或民間中介組織主導構建新型區域創新體系,由創新體系的受益者支付必要的創建費用。同時,地方政府也可考慮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支付創新體系創建主體相應的費用,并且在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平臺建設、科技專項攻關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
第六,建立以重大科技專項攻關帶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機制。可考慮統籌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攻關項目,并將區域創新體系列入項目設計和具體實施中,讓項目相關參與單位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建立起合作的長效機制,把項目參與單位、參與項目研究的實驗室、科技中介服務組織等各方面主體或平臺“編織”成一個組織有序、運作高效、職責明確、功能完善的創新體系,在此基礎上推動區域創新體系高質量運轉。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