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國,“系統工程”這四個字已經深入人心。
兩院院士錢學森不僅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者與領軍人物、更被認為是我國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與文匯報社共同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暨錢學森《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發表40周年研討會在上海舉行。1978年9月27日,錢學森和許國志、王壽云在《文匯報》發表《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一文。
許多與會專家感嘆說,今天重讀錢老的這篇系統工程“重磅經典要文”,深感其意義重大。在我國,錢學森創建的系統工程理論已廣泛應用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
成熟于改革開放之初
“那時,大家對我國與西方科學技術的差距有了深刻的認識,但是,對我國在組織管理技術上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局面尚不清楚。”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透露,錢學森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提出了系統工程理論,為即將開啟的改革開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黨總支書記兼副館長盛懿等研究發現,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萌芽于旅美期間參與火箭導彈研制,形成于回國后對系統工程的探索與實踐,成熟于“科學的春天”和改革開放初期。
1978年,針對當時組織管理效率不高、社會生產力低下等問題,錢學森提出運用“系統工程”思想及其方法論解決這些問題,被認為既開創了系統工程的中國學派,成為社會管理不可或缺的理論依據與方法論基礎,也吹響了系統工程從航天領域走向我國社會建設各領域的號角,決定了系統工程在中國發展的基本方向與格局。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原理事長、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顧基發認為,該文第一次將運籌學、系統工程和管理科學等多門相近學科用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統一起來,與西方的系統工程強調工程相比,更為強調組織管理。
從概念到實踐
系統工程思想如今已經衍生出眾多分支學科,如航天系統工程、工程系統工程、軍事系統工程、農業系統工程、社會系統工程、教育系統工程、環境系統工程等。
經過40年的推廣、應用和發展,“系統工程”已經從概念走向理論、從理論走向實踐。從航天型號研制部門走向國家決策機構,從工程技術型號設計走向國家管理頂層設計,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方方面面。
“‘天上的事,找錢學森’,我想說,地上的事也得找錢學森。”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草業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李毓堂說。當時,李毓堂等推動的草地牧業綜合發展示范項目是草產業系統工程試點,在錢老的鼓勵和指導下,該項目按照計劃實現3年建成5年見效。項目農牧區經濟、生態、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系統工程思想與中國改革開放實現了同頻共振、同生共榮,顯示了強大的理論生命力。”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嚴愛云評價說。
“得天獨厚”中的遺憾
40年來,系統工程在中國受到兩個方面的倡導與推動。一是以錢學森為代表的學術界,一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以及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干部。在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原院長孫東川看來,一個學科受到如此特殊待遇,可謂“得天獨厚”“舉世無雙”。
“系統科學將在21世紀引起一場組織管理革命,這場組織管理革命對現代化社會和國家管理的推動作用將是廣泛而深刻的,其意義和影響也是重大而深遠的。”系統科學家、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研究員于景元評價說。
當時正是受這篇文章的啟發和引導,上海交大管理學院原院長王浣塵從“自動控制”跨進了“系統工程”之門。
對于“系統工程”和“管理”的關系,這篇文章說得清清楚楚。但王浣塵遺憾地發現,目前在認識和行動上,有些學者和官員的認知不到位,甚至經常把兩者有意無意地割裂開來。
在學位授權學科新增“管理學”門類時,“系統工程”未能及時被增設為一級學科,從而在發展中受到很大的限制。記者注意到,將“系統工程”增設為一級學科,也是本次研討會上教育界大力呼吁的一件事。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