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12日電(記者許婧)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12日在滬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發展態勢與研究熱點報告(2015-2018)》顯示,科技型智慧城市建設是目前主流,但未來智慧城市發展更注重“人文”,“物聯網”“傳感器”等成為智慧城市研究熱點領域,而京津滬也成為全球智慧城市的熱門。
報告針對2015年至2018年期間的外文文獻(數據源自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數據庫)和中文文獻(數據源自CNKI期刊數據庫)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并對典型熱門文獻重點分析后得出結論。
對文獻的標題和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智慧城市”熱點研究方向是“物聯網”“傳感器”“互聯網”等。報告認為,這表明以物聯網、云計算、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為信息技術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發展,為信息技術與其他產業技術的高度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通過文本挖掘軟件TDA對主題詞中國家名稱進行詞頻統計分析,文獻數量大于十篇(排名前十一)的高詞頻國家分別是中國、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印度尼西亞、德國、巴西、澳大利亞、西班牙、英國、波蘭。但研究中國“智慧城市”的論文數量遠多于其他國家。在關注“中國”的230篇論文中,發文國家為中國的有175篇,發文國家為荷蘭的有24篇,發文國家為英國的有18篇。說明近三年中國“智慧城市”的建設,廣受國際學術界關注。
通過對主題詞中城市名稱進行詞頻統計分析,文獻數量大于十篇(排名前十一)的高詞頻城市分別是天津、北京、上海、巴塞羅那、倫敦、深圳、香港、桑坦德、斯德哥爾摩、臺灣、維也納。中國三大直轄市“天津”“北京”“上海”排名靠前,科研文獻的聚焦再次證明了中國智慧城市在國際學術界的受關注程度很高。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課題組前期有關城市科學的研究中,排名前十的“廣州”此次未上榜,“天津”超越了一直位列居前的“北京”和“上海”,這說明“天津”在“智慧城市”的研究中更多地被研究人員所關注。
對中文文獻的發文城市進行統計,發文數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北京、武漢、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長沙、昆明、沈陽。進一步對中文文獻題名中關于城市名稱的關鍵詞進行詞頻統計分析,文獻數量排名前十的高詞頻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紅河、武漢、天津、寧波、雄安、深圳、沈陽、成都。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國云南省紅河州、河北省雄安新區的“智慧城市”研究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中國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負責人、上海交大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表示,從全球范圍看,智慧城市發展主要經歷了以數字科技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以市政管理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和以人文科學為基礎的人文型智慧城市三個階段。目前中國的基本情況是,科技型智慧城市是主流,而人文型智慧城市的研究、規劃與建設才處于起步階段。
劉士林說,盡管導致現階段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問題和因素很多,但其中有兩個方面亟待關注和解決:一是缺乏基礎理論研究,在基本內涵不確定、評價體系不健全、發展定位不明確、戰略框架和路徑不明確的背景下,匆匆上馬的各種“規劃”和“項目”,是導致“智慧城市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智慧城市內部各部門和領域“不互聯、不互通”等問題的根源。二是“實踐與理論脫節”,智慧城市的建設者對全球智慧城市最新理論成果、技術應用、建設案例等缺乏比較系統的研究和全面的了解,在規劃和決策時主要憑借媒體上的“碎片知識”和“參觀訪問印象”,加大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性。針對這些突出問題,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聯手開展《全球智慧城市發展態勢與研究熱點報告(2015-2018)》的研究,以詳實的數據作為基礎,通過嚴謹的科學計量,梳理全球“智慧城市”的發展趨勢與研究熱點、提出發文國家和城市、受關注國家和城市等的排名,分析揭示智慧城市研究與發展中的特點與現象,為我國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研究、傳播、規劃、建設以及政策和戰略制定提供基礎性的參照借鑒。
摘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