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籌資金型智能建筑改造的潛力和發展道路
北京2018年11月23日電 /美通社/ -- 建筑的數字化改造是一個日益增長的趨勢,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在全球各地加速發展。具有開創精神的商業房東、私人部門所有人或居住人和政府組織已經在采取措施,將他們的庫存房產改造為智能、數字化的建筑運營系統。智能建筑技術在降低能耗、提升生產力以及為居住者、訪問者和員工提供最佳環境方面具有潛力,這是眾所周知的優勢,但公共和私人部門預算面臨壓力,這意味著不會優先考慮智能建筑改造的投入。但如果組織無法實現智能建筑改造,則每一天都意味著能源和自然資源的浪費、不必要的支出和本可避免的污染物/排放,以及錯失提升便捷性、效率和生產力的機會。因此,私人部門的替代融資形式 -- “智能建筑即服務” -- 正變得日益普遍。事實上,這些解決方案可利用未來節省的能源和其他智能建筑所帶來的益處,為所需的智能升級提供資金,使得該項投資變為有效的自籌資金模式。
“智能建筑即服務” -- “自籌資金”的潛力
西門子金融服務集團 (SFS) 發布了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探討了利用被稱作“智能建筑即服務”的技術,在無需投入資本的情況下進行智能建筑改造的方法。該報告對 13 個國家的“自籌資金”型智能建筑改造潛力進行了估計,涵蓋 3 個行業:1) 商業建筑, 2) 政府建筑, 3) 醫院。
方法
每平方米智能建筑改造平均成本的專有數據被應用于全部
13 個國家的商業建筑、公共建筑和醫療設施場地。在頭兩個部分,排名最高的 40%
的城市被視為基本子集。對于醫療行業,單獨考慮(公立和私立醫院)急性治療中心。這些財務數據隨后降低了
50%,以消除現有智能建筑改造速度、已提供智能功能的新建筑,以及 --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 --
不太可能接受利用能源節省為智能建筑升級提供資金的自籌資金安排的庫存建筑的影響。
專注于智能商業建筑
中國的建筑環境法規正變得日益嚴格。商業房東通常受到股東要求資產盡量有效這一需求的驅動,但他們也面臨著將資產改造為智能建筑日益增大的壓力,或面臨績效降低、空置期(無人使用期)和未來價值降低的問題。.
所有人或居住人也面臨著類似的情形,他們知道降低能耗可以產生的巨大潛在收益,但又面臨壓力,要優先安排其他業務領域的資本投入。盡管如此,改造為智能建筑除了環境收益之外,還有一項附加優勢,即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簡單而言,商業房東能夠以集中的方式控制和優化建筑,同時提升居住者服務和工作的環境。因此,所有人或居住人會受到推動,希望保護他們房產資產的長期價值,同時使其成為更高效、更有效、更有吸引力的工作場所。
以酒店行業為例,客戶要求獲得日益個性化的體驗,而環境監管要求又對資源管理施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智能建筑改造可提供諸多優勢,如集中控制照明,可以巧妙地增強客戶體驗,同時回應環境關注。智能建筑管理系統還可用于控制通風,通風可用于客房和面向客戶的區域,以及廚房和雜物間等后端區域。
專注于醫療行業 -- 智能醫院
考慮到醫院每周 7 天、每天 24 小時的運營要求,與很多其他行業相比,醫療組織通過智能建筑改造獲取的益處更大。該行業存在著降低能耗的重大機遇,無論是供暖、通風、照明還是運營設備。舉例來說,智能建筑控制裝置可以創建帶有獨立恒溫器和自動門控的分離式取暖設備,確保設備在需要時隨時可用,將不必要的能耗降至最低。智能建筑系統還可以跟蹤患者、訪問者、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出勤情況和位置。可對員工的工作流程和慣例進行跟蹤和分析,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醫療組織憑借智能建筑改造,可通過連通人員、地點和臨床技術,管理并優化患者體驗。
世界各地的大多數醫療系統正面臨需求上升的巨大壓力(因為人口老化帶來了更多各種各樣的疾病和慢性疾病),這正在突破現有預算。因此,這個行業傾向于優先安排即時臨床要求的支出,而不是更長期的“支出-節省”項目。即便如此,該等更長期資本投入也傾向于注重臨床和護理-管理系統(如門診治療或遠程醫療),而不是(被認為是)“非核心的”建筑效率項目。世界各地的醫療組織面臨著日益增多的機會,可以利用私人部門融資來促成該等項目。
專注于智能公共建筑
為了以最低成本提供最佳質量的公共服務,政府機構希望以盡可能最高效的方式,負責任地配置公共資金和資產。這通常與更嚴格的建筑和環境法規相悖,法規體現出政府和決策者們越來越意識到,對于國家環境的長期改善,智能建筑改造必不可少。適用于空氣質量等的法規正在施加更多壓力,要求對世界各地的智能公共建筑進行投入。
設施管理效率是一個關鍵方面,當地政府機構可在這一方面利用智能建筑改造的優勢。當地政府通常管理著各種各樣的房產組合,可以集體和獨特方式獲益于智能建筑技術。舉例來說,可對組織資產組合的集中化數據進行分析,以便在中央儀表板控制能耗。一些政府組織也可以獲益于當地發電,無論是通過當地發電廠還是太陽能或空氣源熱泵等可再生技術。
如今,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全球各國都已實施了智能城市策略,促進城市經濟結構、組織形式和管理結構的轉變。
智能城市改造 -- 到了開始行動的時間了嗎?
房東和建筑所有人或居住人正在認可智能建筑改造可以立即實現的優勢 -- 能源成本降低、環境合規和更有成效的工作環境。任何延遲都意味著會失去降低成本和負責任地管理運營成本的機會。然而,存在著非常多的其他資本支出需求,很多人發現難以相對于其他優先事項安排此類投資。智能融資回應了這一困境,可以實現商業建筑、政府建筑和醫院的自籌資金型智能建筑改造。這些技術-服務-金融解決方案被稱作“智能建筑即服務”,實際上通過能源節省和其他益處可以自行承擔費用,無需再為智能建筑改造進行籌資。
“智能建筑即服務”代表著財務經理和首席財務官們的思維轉變。有開創精神的首席財務官們已經認識到增強效率和生產力的潛力。通過部署實際上基于結果支付的融資安排 -- 在這一案例中就是節能和其他智能建筑優勢 -- 與現有計劃相比,建筑所有人通常能夠以更低或零凈成本實現收益。房東和所有人或居住人通過讓技術-服務-財務公司聯合參與其建筑的數字化改造,可以保護其資本,用于其他業務計劃。
如果沒有改造為智能建筑,那么每一天都意味著寶貴的財務和環境資源被浪費。無視抓住智能建筑帶來的益處和節省的緊迫性,可能會被視為重大疏忽 -- 無論是股東、員工、納稅人還是公民。創新型融資技術已經可用,使得向智能建筑的過渡更加可以承受、更具有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