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国产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欧美

ACS880-07C
關注中國自動化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CAIAC 2025
2024
工業智能邊緣計算2024年會
2023年工業安全大會
OICT公益講堂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資訊

資訊頻道

關鍵核心技術,我們為什么“如鯁在喉”
  • 點擊數:1384     發布時間:2018-12-16 12:55:00
  • 分享到:
關鍵詞:

編者按

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盡管近年來我國創新能力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依舊不足也是不爭的事實。不論是科技界還是產業界,對于這個問題都“如鯁在喉”。

10月22日,本報7版刊發了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署名文章《怪現象圍城:如何提高我國核心技術創新力》,引起讀者熱烈討論,不少科研人員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為讓讀者對這一問題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采訪了幾位電子領域一線科研人員和相關科技政策專家,旨在分析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為何存在短板,理性認識與發達國家差距,從而呼吁學術界、產業界凝心聚力努力攻關,擺脫被“卡脖子”的逆境。

問題一:“能買來就不用自主研發”思維

《中國科學報》:您如何理解關鍵核心技術?

陳寶欽:簡單來說,核心技術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與國家戰略相關的技術,最典型的有“兩彈一星”、航天技術、深潛技術等,在國民經濟領域典型的有高鐵技術等。大部分與國家戰略有關的核心技術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兩彈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基本上保留了整個產業鏈。這一部分盡管與國外也有差距,但已經筑就了了不起的事業。還有一類核心技術,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微電子技術。但可惜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在“能買來就不用自主研發”思想的指導下,解散了很多本來存在的與微電子、無線電領域相關的企業,導致整個產業鏈的解體,這造成了很嚴重的后果。

余江:一般認為核心技術涉及最基礎的前沿工藝、核心器件和關鍵的裝備、系統與架構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的主要特性有如下幾點。一是高投入和長周期。2008年啟動的“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研究已經以國家重大專項的體量實施了十年,有很大進展但仍然處于艱苦的追趕階段。二是知識的復雜性和嵌入性。三是系統與核心部件的寡頭壟斷。比如在世界范圍內,光刻機的核心技術被荷蘭的ASML公司占據80%左右,尼康、佳能加起來差不多占據20%,這三家企業近乎壟斷了全世界的集成電路核心工藝。最后一點是價值生態高依賴性。很多工作不是一家公司包打天下。比如一臺光刻機系統有數萬個零部件,其制造難度堪比制造一架飛機,其中有大量的光學、電子、機械的子系統。核心技術產品的成功高度依賴相關技術研發的生態系統的成功。

趙世柯:核心技術是企業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通過長期、持續、高投入研發形成的具有關鍵性、獨特性的技術體系。相對企業外部而言,核心技術形成的優勢在某種程度上不具有可復制性,并控制著同行業的技術制高點,如半導體行業中高端芯片制造技術等。此外,核心技術具有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和高度的先進性,往往為一個企業所獨有,不易通過簡單的模仿而被竊取或復制,如谷歌公司開發的搜索算法核心技術,具備強大的網絡檢索能力,使其形成該領域的技術優勢。

《中國科學報》:如何判定是否掌握了核心技術?

杜寶貴:是否掌握核心技術主要有三個標準:一是掌握了該技術的整個技術體系,不僅包括核心技術,也包括外圍支撐技術;二是有足夠克服該技術發展瓶頸的科學理論支撐體系和技術裝備能力;三是有穩定的研發人才隊伍,有關鍵核心領軍科學家。

趙世柯:對于如何判斷是否掌握了核心技術,我認為主要有幾個方面可供參考。

其一,是否掌握了核心技術要看是否從原理上吃透技術。任何技術都有其相應的基礎理論支撐,要掌握核心技術,必須深刻理解其技術原理,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具體體現在,所用技術在產品全壽命周期內的作用機理、效應和范圍在制造、測試、試驗、運行、維護等所有環節和條件下均具有可預測性。也就是說,只要滿足確定的條件就能完全復現產品相應的行為,不受地域或時間的限制。所用技術在一個時間、地點可以生產出產品,可以復制到另外一個時間、地點,生產出完全一樣的產品。當然,這是理想情況,實際比想象得要復雜得多。對核心技術掌握的程度還反映在產品的質量上,掌握越到位,產品的成品率越高,質量越有保證。

其二,是否掌握了核心技術還要看是否具備了基于核心技術的創新拓展能力。如果把從0到1看作是初步具備了核心技術,但是還不能認為已經掌握了核心技術。如果能從1到2,再到3、4、5……能夠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不斷地深化和擴大核心技術的內涵和外延,并能夠純熟地衍生出多種基于類似技術原理的相關技術,成功應用于類似產品的研發中,說明已經具備了基于核心技術的創新拓展能力,也就是說,已經掌握了核心技術。

其三,對核心技術的運用是否讓企業在行業內占據了技術制高點,是否獲得了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內無法超越的技術優勢。這體現了核心技術的關鍵性、獨特性和先進性的特性。

其四,是否已形成完整的技術體系,并實施了有效管理。核心技術不是單個分散的技術,而是一個技術體系(當然,這個技術體系里面不一定全都是創新的技術,大部分還是原有的技術),不僅包括技術原理、方法和流程,還包括產品研發的所有要素,如:人才隊伍、工藝設備、基礎配套條件等。如果只掌握了單個分散的技術或流程,不能說已掌握了核心技術。在一個企業內部,所謂的核心技術只是分散在不同員工的腦中,也不能說已掌握了核心技術。即使核心技術細節全部存在于某個關鍵人物的腦中,如果沒有經過整理形成固化的、可驗證的文件資料,并對這些文件資料實施有效管理,我們也不能說已掌握了核心技術。這個問題很重要,但容易被忽視,特別是在國有企業。我們經常看到報道,一名員工從企業離職了,造成產品研發工作嚴重拖期甚至處于停滯狀態。可見,核心技術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問題二:行政干預有一定嚴重性

《中國科學報》:如何看待科研領域中的行政干預問題?

杜寶貴:在科研工作領域,行政干預問題應辯證地看,凡是遵循了科研規律的干預都是必要的,凡是不符合科研規律的干預都應該取消,過程干預應減少,結果導向最關鍵。經費的使用應放開,智力投入的價值應充分地體現在經費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改善科研管理工作的關鍵是讓內行切入,單純的行政干預不利于科研的持續發展;同時,科研管理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規則確立,管理要到位,樹立紅線意識;二是服務跟進,服務要貼心,激發更大活力。

李實:對科研工作應當采取行政領導和技術領導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我國現在的科研界有技術領導行政化的趨勢,且缺乏糾偏機制。這兩個角色如果在實際意義上合二為一,就會變成對科研工作的行政干預。一個領導科研同時又掌握行政權力的領導,由于其握有各種資源的分配權,如果其在科研領域的判斷和決定有偏差,就會對科研造成影響。

趙世柯:科研管理離不開政府的參與,但如果角色定位和權責不清晰,容易產生對科研工作干預過多和履責不到位兩種傾向。現實中這兩種情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責權不清或角色缺失,國家投入的科研資金總體利用效率并不高。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不合理,條條框框太多,致使辦事難、耗時長、成本高。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九大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不能用管理行政人員的辦法管理科研人員,可見,科研工作中的行政干預問題有一定嚴重性且受到高度重視。

以往,立項論證、中期檢查、最終驗收各個階段,機關管理部門的話語權較大,哪些項目可以立項,由哪個單位來承擔,驗收標準如何確定,能不能通過驗收,往往都是機關管理部門說了算,專家們也要看機關部門的“眼色”行事。這種狀況不僅不能充分發揮專家們的把關作用,還為權力尋租、滋生腐敗埋下了隱患。十八大以后,這種現象有明顯改觀。

科研經費預算和使用管理目前問題仍然比較多,不同類型項目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可列支的預算和比例都有一定的范圍,并要求每個項目按照執行時間列出非常詳細的預算明細。但是,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經費的使用是不可能完全按照預算執行的,因為科研活動本身存在一些不確定性,研究結果的發生也不可能按制定好的計劃進行,不可能預知明年或后年某個時候需要補做什么實驗或測試。先不說經費預算的大條目是否合理(人員工資是最大的科研成本,但一些類型的項目不允許列支人員工資),把經費預算做得很細本身就是不科學的。比如說,差旅費預算要詳細到出差目的地、人數、交通工具和票價等明細,實際上很難按照預算執行。但是,如果沒有按預算使用科研經費,在項目結題審計時就會比較麻煩,很傷腦筋。此外,好多科研項目都快到結題時間了,經費還沒到位,只好“突擊花錢”。這樣的經費預算如何去執行?當前科研經費預算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脫離科研工作實際、缺乏主動作為的免責管理。

問題三:產業化方面差距更大

《中國科學報》:我國目前核心技術的掌握在國際上處于怎樣的位置?

陳寶欽:我談談我熟悉的微電子領域。微電子產業的工業節點是三年,每三年集成電路集成度提高4倍。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微電子領域的研發和生產與國外差兩代,也就是6年左右。現在的情況要分三個方面來看,科研方面,我們與國外大概差3代,十年左右;低端產業方面由于大量引進技術,與國外沒有實質性差距;在高端產業方面,樂觀來看,我們與國外仍然有30年左右差距。任何與微電子產業有關的材料、設備、工藝、技術等最先進的三代技術我們是引進不了的。

所以說,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嚴峻問題不在科研領域。科研領域我們雖說與國外有差距,但差距不是非常巨大。我們的主要問題出在產業化方面,具體說,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即使設計出來電路,國內無法加工,只能找國外代工。或者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好的樣品,但在量產時無法保證良率,這是我們被“卡脖子”的關鍵所在。

李實: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現在與國外的差距確實很大。比如說我現在從事的微波放大器領域,與法國、日本的差距至少有二三十年,和美國的差距就更大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這種器件剛剛發明,全世界都是從零開始起步,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的研究基本上可以跟蹤國外的發展,差距還不算太大,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我們的差距就拉開了,目前研發的產品在可靠性、壽命等方面與國外的差距還比較大。

《中國科學報》:您認為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我國核心技術領域的尷尬現狀?

陳寶欽:造成現在這樣一個局面,有非常深刻的歷史原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微電子的研發和生產剛剛在世界范圍內開始,當時國外也沒有高端微電子產業,但我們看到,很多國家通過五六十年的時間發展起來了。而我們因為各種原因造成了高端制造業與國外的距離越拉越大,我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在國家層面沒有把微電子技術定位為最核心的技術。微電子技術的研發投資大、周期長,小支持、斷斷續續的支持作用有限。縱觀國際上壟斷微電子產業的公司都是集本國的力量專門支持的結果。

微電子產業要想發展起來,需要建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覆蓋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掩模制造、集成電路芯片制造、各種重要的材料制造等等。一方面支持民營企業,另一方面支持類似“兩彈一星”那樣體現國家意志的戰略部署和基地。

以目前的情況看,微電子產業要求的幾宗“最”我們做不到。首先,要求最精密的設備。最精密的設備要求最完美的晶體,但后者主要由日本壟斷,前者主要由美國和歐洲控制。其次,要求最潔凈的各種氣體化學材料,微電子需要上千種氣體化學材料,只要一種有問題,所有都白干。我曾為了做光刻膠的納米稀釋,買了國內所謂潔凈度、純度最高的化學材料,倒進去就變成“果凍”,所以連化學材料也必須買進口的。第三,最嚴格的環境。溫度方面,國外要求實驗室溫度的誤差在正負0.1攝氏度。我們能做到正負1攝氏度就很好了。潔凈環境方面,國外實驗室要求一平方英尺中一個缺陷都沒有,而且是納米級的,我們做不到。最后,所有工作人員必須是最敬業的。國外微電子企業的核心研發人員都是能獨當一面的敬業的員工,只要有一人不敬業,就會對最后的產品質量產生不好的影響。

問題四:“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

《中國科學報》:提高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在國家政策層面應如何做?

余江:在政策層面,我們面臨著一些設計難點。

首先,以國家使命為導向的政策,很多東西都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還涉及市場、制度、投資、人才問題等,而這些問題往往又需要從全球視野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如果以自己的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可用、能用為目標,我們要如何兼顧國家戰略需求的急迫性、核心技術突破的復雜性和相關產業創新生態培育的長期性?

第二,如何平衡自主可控核心技術體系與通過全球開放合作來發展的不同戰略目標?這兩方面從某種意義上說不總是完全平衡的。如果從戰略需求角度強調做絕對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從開始的器件到應用端的程序,很多東西都需要自己來做,這在很多情況下是必要的。但也需要意識到大量的技術領域是要靠全球協作來發展的,業內全球頂尖公司在很多環節上也大多是與全球最好的合作伙伴進行開放合作。因此無論是做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體系還是通過開放合作以嵌入全球價值鏈來發展自己,我們都要審時度勢,來探索一個如何在戰略上平衡的問題。

第三,重大核心技術攻關計劃的制度設計如何做到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訴求的兼顧?企業要在競爭中存活下來,企業投入要有回報,重大科技計劃的設計要做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的兼顧,這也是很有挑戰的。

此外,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卡脖子短板”背后有深層的科學問題。比如,航空發動機的研發難在哪?難在其背后深層次的基于學科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國外航空發動機大公司,即使它們把圖紙給你,你也不一定做的出來。為什么呢?我們在關鍵材料領域的性能、研發方面有很多工藝和科學問題還沒有完全過關,我們可以做出一些樣品,但還需要經歷幾十萬個小時殘酷的超高溫、超高壓的考驗。我們航空發動機在關鍵材料上不能完全頂上。而在航空發動機的關鍵制造技術體系、過程與集成方面,復雜的產品系統涉及幾百家供應商做零部件集成整合,如果沒有構建很強的技術體系是不行的。在航空發動機的維護診斷方面也有大量的科學問題,國際上大公司在此的健康管理方面也有我們不具備的成熟體系。

《中國科學報》:目前的科研評價考核標準(例如追求發表論文的數量、影響因子等)對核心技術研發來說合理嗎?

杜寶貴:目前,對技術發明與應用的考核應改變以往片面的單一標準模式,技術研發與應用同科學研究不同,前者更注重其應用價值,因此考核標準是其應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非單純的論文。此外,技術研發提出的新問題也將促進科學基礎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后者則更凸顯其理論價值,重大科學理論的突破需要SCI這樣的學術交流平臺擴散其研究狀況,避免出現重復性科學研究,節約社會成本。

趙世柯:首先,是否掌握了核心技術與發表文章的多少沒有直接關系,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要保密的,不可能從競爭對手發表的文章或專利中獲得核心技術的細節(不像以前,大家現在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都很重視)。現有考核評價機制中發表文章的權重確實高了些,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客觀地說,學術論文確實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學術水平和科研成果的價值,對于從事純基礎研究的人員來說,發表高質量的論文仍然是必要的。但是,對于從事應用基礎和工程技術研究的人員來說,研究工作重點要瞄準應用,把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能夠解決問題的技術是最關鍵的。

第二,核心技術的發展關鍵是人才,最核心的載體也是人才,而評價考核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因此,相應的評價考核標準的建立和調整要圍繞“人”來進行。最近,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啟動了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也說明了目前相關考核評價體系的問題或弊端的嚴重性。

第三,談一談跟考核評價機制有關的各種學術不端問題。近年來,論文造假、剽竊、抄襲、一稿多投現象時有發生,報獎時利用行政資源侵占他人科研成果據為己有也屢見不鮮,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南京大學梁瑩事件等。學術界出現的各種不端行為不能不說與現有考核評價機制有一定關系,評職稱需要文章,申報項目需要職稱,報獎項需要項目支撐,學術地位和待遇需要獎項,形成了一個鏈條,也是過于看重文章、職稱和獎項的結果。當然,學術不端行為不能完全歸咎于當前的考核評價機制,還存在其他社會因素。

《中國科學報》:如何改進科研考核評價機制從而提高核心技術攻關能力?

趙世柯:關于現有考核評價機制的調整,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才考核評價要堅持和強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國家選拔任用干部的一貫方針和根本原則,用于科研人員的考核評價有著明顯的意義。我認為,過去這一點強調得不夠,應該加以強化。科研工作本質目標就是求真求實,探求科學事實和規律。誠實守信、恪守科研道德是做好科研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堅持和強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有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有助于減少或消除目前存在的因急功近利導致的各種學術不端現象。

第二,在選拔人才時避免把學歷、論文、職稱和獎項等作為硬杠杠,不要標簽化地把人才分為三六九等。對人才的考核評價更要注重實效。對于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要看他(她)在基礎理論上有哪些真正的創新,發表的文章達到了什么水平、產生了什么學術影響,而不是發表論文的數量。對于從事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的人員,要重點看他(她)突破了什么關鍵技術問題,創造了多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同崗位職能和目標人才的考核評價,要采用不同的標準和維度,不同類型人才均應有不同的職業上升通道。

第三,要逐步建立包含人才退出機制的動態考核評價體系。近些年,我國投入了大量資金,推出多項科技人才計劃,為加快人才培養,推動科技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獲得資助的人擁有的各種頭銜習慣上成了一種終身榮譽和標簽。應該說,這些榮譽確實反映了某個人在某個時期內取得了較多的科研成就或者學術能力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并不代表其能始終處于某個高度,因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不進則退。更有甚者,一些人在擁有這些頭銜之后就遠離了科研一線,不可能再有什么實質性的科研成就。學術榮譽終身制是產生“學霸”的重要根源。擁有學術榮譽的人走上領導崗位后,為“學霸”行政干預科研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這對后備科研隊伍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問題五:“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中國科學報》:在核心技術領域,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之間是什么關系?

杜寶貴: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技術引進的目的是找到真正的差距,包括技術本身以及組織技術應用的體制和機制等諸多方面。技術引進也能形成有效市場競爭機制,促使國內相關企業積極擴大研發投入、提升自主技術水平。在這個過程中促進某些技術攻克難關的進程,縮小技術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自主研發在某些情況下是在國外技術封鎖條件下的被迫行為,攻克難關也需要在最大限度引進國外最先進技術的情況下展開,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更是如此。前者需要資金、市場等因素做保障,后者需要時間、研發經費投入和國家政策導向。在布局方面,技術引進應將重點放在通用和成熟技術方面;攻克難關應把重點放在各工業領域“卡脖子”的地方和共性關鍵技術上,如智能制造里的芯片技術等。

李實:目前所謂技術引進往往是“解剖”產品,但這種解剖如果沒有理論功底和經驗積累的話,是起不到預期作用的。因為你“解剖”的產品已然是結果了,工藝過程是看不到的,還是需要依靠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消化和吸收。這就是為什么“一比一”的仿制往往不成功的原因。

所以說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根本還是自主創新,技術引進只是看看別人的東西是怎么做的,之后再根據自己的材料和自己的技術儲備,研制出與之相適應的自己的工藝,生產出自己的產品。要是完全依靠“解剖”引進的產品是不可能提高核心技術研發和生產水平的。

趙世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基礎薄弱,總體科技實力差距還很大。開展技術引進可避免漫長的摸索過程,加快技術發展的速度;有利于培養和壯大科技隊伍、提高科研水平;最直接的,可在短時間內取得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技術,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說,技術引進是一條快速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歸功于技術引進工作的開展。經過近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科技實力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但個人認為,在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繼續開展技術引進仍然是必要的。

但是,技術引進不能代替自主攻關或自主創新,如果不搞自主攻關創新,只是跟蹤模仿,就無法實現技術超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必須立足于自己,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有錢也買不來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自己發展。必須加大高端芯片、操作系統、航空發動機、精密儀器等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攻關力度,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并為最終實現技術超越奠定基礎。當然,對引進技術消化和吸收的成果,可以合理地借鑒到自主攻關當中,推動由引進到自我創新的轉變。反過來,自主攻關的成果可以促進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可見,二者之間有相互促進的作用,相輔相成。

《中國科學報》: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分別應如何立項布局?

趙世柯:關于核心技術突破的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有系統的闡述,為科研立項提供了總體方向。立項工作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重點領域展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大力推進節能環保、生物、高端設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集中突破高性能集成電路、高端芯片等關鍵元器件、數據庫和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的核心關鍵技術;同時要面向新的工業革命發展趨勢,重點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突破。技術引進和自主攻關的立項均應圍繞這些重點領域展開,具體實施應由一個政府主導的統一管理平臺組織推進,避免多頭管理、科技資源“碎片化”、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需要指出的是,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技術差距主要體現在基礎領域,如:新材料技術、關鍵元器件技術、尖端裝備制造技術等。基礎性越強的領域,我們的差距越大。因為基礎性越強的工作,難度越大,對人的要求也越高;研發周期長,失敗的風險高,沒有投機取巧的空間,只能靠自己老老實實去做,要坐得住冷板凳。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正在研發的重點工程任務所用的關鍵原材料、元器件仍需大量從國外購買。我個人長期在工程技術開發一線工作,能深深體會“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痛。基礎領域的技術很難引進,只能靠自主攻關來解決,建議立項時向應用基礎領域傾斜,向產品的上游技術傾斜。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更深層次上掌握核心關鍵技術。

問題六:科研管理重立項、輕驗收

《中國科學報》:如何完善科研管理機制以保障核心技術突破?

趙世柯:在科研管理機制方面,科研管理機制的核心事關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的角色定位和權責。對于自主攻關,政府還是要發揮主導作用,特別是關系到國家長遠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核心技術領域,需要長期持續投入資金和研發力量,政府應有專門的機構來管理。對于企業自發組織開展的技術攻關工作,政府應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和扶持。技術引進涉及的因素要復雜一些,涉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容易受國際政治、經濟、貿易等因素的影響,立項之前對技術來源國相關信息獲取的詳細程度是決定技術引進項目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需要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發揮各自的優勢。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是關鍵階段,需要外方的積極配合,需要利用政府的行政資源繼續支持,時間可能很長,可能還要追加配套資金,實現引進技術的本地化。因此,技術引進項目后期階段應作為重點來管理,政府管理要延伸發揮協調和監督的作用。

要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多出科研成果、出好成績,必須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改善科研管理作風。要做到這些,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相關制度和法規。具體如下:

第一,還是要進一步明確科研管理部門、科研項目承擔單位及行業專家的角色定位和權責。在立項論證階段,要讓行業專家充分發揮把關的作用,就項目的必要性、技術可行性和風險,候選承擔單位的研究基礎、研究方案、項目負責人情況,條件保障等方面實事求是地進行評估,對于要不要立項,是否存在重復投入和研究問題,應該讓誰來承擔等,項目承擔單位要提供真實、完整的資料供評審專家查證、質疑和評估,管理部門要充分尊重行業專家的意見。研究技術路線和方案選擇上,在充分質疑的基礎上要尊重承擔單位的意見,畢竟承擔單位對具體情況最了解。管理部門在整個過程中主要起到政策指導、協調和監督的作用。科研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兩頭,即立項論證和結題驗收,減少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必要的檢查評審對科研工作的干擾。

其二,在賦予專家組更大話語權的同時,應逐步建立包括追責制度在內的評審專家管理制度。專家有收評審費的權利,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失責就應當被追究。如果評審專家組玩忽職守,不盡職盡責或知情隱瞞不報,致使科研項目因可行性論證不充分或讓不具備承擔能力的單位去承擔等原因,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造成國家科研資金大量浪費或損失的,要視情況追究專家組的責任,并給予處分,建議有關部門對此給予一定的關注,為科研項目評審專家立規、立法。

其三,關于科研腐敗的立法問題。以往的科研管理重立項、輕驗收。錢花了而問題沒解決的現象并不鮮見。比如,有些承擔單位拿了科研經費,卻沒有完全用在科研項目上,或沒有認真組織實施,造成科研資金流失,也使與項目相關技術的發展受到遲滯。對于這類情況,目前的懲罰力度太小。建議加大追責和懲罰力度。比如,給各科研機構建立科研誠信檔案,對誠信低的科研機構限制或取消其申報項目的資格。當然,科研失敗不等于腐敗,要視具體情況予以區別。

最后,還想補充談一下科研經費使用管理問題,這也是科研管理的一部分。建議實行寬預算、嚴審計,在開支條目和明細上給科研人員更多的自主權,取消不合理的限制,讓科研工作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學研究工作中。要管好“錢”,更要尊重“人”。在驗收結題審計時,要嚴格審計,財務專家和技術專家密切配合,確保經費沒有用到與科研無關的其他事項上,一旦發現有挪用經費等違規情況,要嚴厲處罰。

問題七:工匠精神缺失已成痛點

《中國科學報》:學術領域的一些不良風氣對提高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是否也有影響?

李實:近些年,國家對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不可謂不重視,投入也不可謂不大,但具體到承擔項目的科研部門來說,項目沒有繼承性是確實存在的情況。從微觀層面來看,科研環境確實存在一些不太正常的現象。抄襲、剽竊、注水、打包、摻假等行為影響我國目前的核心技術研發。

比如,現實工作中存在有些人將別人的成果改頭換面成自己成果的情況。這些人由于沒有參與前期科研工作,后期用戶有改進需求時就無從下手,無法及時改進了,項目做著做著就做丟了。技術沒有了延續性,自然難以持續跟進。這種不尊重別人的知識和勞動成果的現象,必然會影響到關鍵核心技術的科研攻關。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在社會整體氛圍的影響下,即使是本應當如“象牙塔”一般的科研機構也沾染了不良風氣。在一些單位內部,各種關系、利益已經趨于固化。長此以往,真正投身科研的人會傷心。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科技部等41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對科研領域相關失信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列舉了43項聯合懲戒措施。雖然科研領域的不良風氣不是一兩天形成的,但國家頻頻對科研領域不良風氣“出手”,期待可以一點一點將風氣正過來。

《中國科學報》:我國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與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否也有一定關系?

杜寶貴: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是責任意識,而負責任的關鍵是要有對責任的保護和激勵,責任與激勵緊密聯系,有效的激勵能確立責任的效用價值,穩定的激勵能持續增強負責者的未來預期。因此,技術攻關中的任何一個工種和工序都應給予相應的穩定利益回報,科學家、工程師、普通工人都是技術攻關中的一分子,分工有差別,但人格是平等的。任何把技術攻關中的勞動作無謂的高低貴賤分類都是錯誤的,德國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很高,日本產業技術工人也是如此。

趙世柯:李克強總理在連續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工匠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國科技發展中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與工匠精神的缺失有關。急功近利,重眼前、輕長遠,工匠精神的缺失已成為我國科技發展中的一個痛點,也是未來能否全面實現技術超越的關鍵。

所謂工匠精神,就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從大的方面說,工匠精神是一種修養、文化和價值觀,工匠精神的培養跟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和環境密切相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從娃娃抓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一日之功,必須從最基礎的國民教育工作做起。

其一,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當前我國教育體系中存在一些影響工匠精神培育的消極因素,如重學歷輕能力、重智育輕德育等。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把工匠精神的培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貫穿各個層次各階段教育之中,把德育放在首位,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責任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重塑工匠精神的民族基因。

其二,當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更多還是停留在口號上,知識、技術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認識。要改變這一狀況,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價值理念,不拘一格地選拔任用人才,營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社會風氣,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社會分配體系。對此,政府首先要做好示范引導,讓愛崗敬業、腳踏實地、精益求精成為各行各業的價值追求和每位公民安身立命的精神氣質。此外,必須還要在制度建設上著手,加強立法,對與工匠精神相悖的粗制濫造、假冒偽劣等現象“零容忍”,嚴厲打擊,讓其無安身之地,而不是讓“劣幣驅逐良幣”。

其三,在技術攻關中如何才能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我認為,技術攻關團隊的建設很重要,讓團隊中每一名成員都能從技術攻關成果中獲得成就感、光榮感,每個人付出和貢獻都得到尊重和認可,這樣他們才有歸屬感、責任感、使命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術攻關工作中,不斷地攻堅克難成為團隊最核心的價值追求。這樣自然就會培養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為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是做好技術攻關的必然要求。

《中國科學報》:要實現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文化建設、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

陳寶欽:中國要想真正在微電子領域的核心技術方面有所突破,必須有三個條件。第一,全民重視誠信。我們現在的社會風氣比較浮躁、功利傾向很嚴重。第二,重視質量。不能為了追逐利益而去造假。第三,要全民重視工匠精神。核心技術最關鍵的部分依靠的是工匠,所有高精尖的微電子設備最核心的技術、最后一道工序都是工匠手工打磨的。但我們現在沒有好的工匠了,我們把工匠精神丟了,有現實待遇的原因,也有教育傾向的原因。

在人才評價方面,不能完全按發表文章的數量和影響因子來考評核心技術研發人員。文章、專利,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平時的工作評價應該各占三分之一。在評審專家的組成方面,根據我親自參與的評議來看,建議增加評委人數,最后的評價會比較接近實際情況。

杜寶貴:技術引進的管理要注意引進技術的適用性和先進性之間的平衡,綜合國力和國內需求的平衡;自主創新的管理機制也需要創新,突破現有的管理機制,如穩定的投入、非競爭性項目機制、國家頂層設計、各領域協同攻關等。其中,穩定的經費保障和穩定的科學家激勵預期最為重要,不能讓“冷板凳”成為常態。

余江:從我們團隊做的大量調研案例研究來看,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全球頂尖的人才培養有如下特點:全球化競爭的商用技術市場殘酷無情,真正領軍的產業核心科技人才一定是殘酷競爭后脫穎而出的,而不是自封的。以集成電路前沿工藝和設計為例,從名校博士畢業到成為全球核心技術團隊負責人,一般要在研發(前沿企業實驗室或者和一線企業合作的科研院校實驗室)一線潛心打磨10~15年,積累大量緘默知識和失敗錘煉。

(本版由本報記者韓天琪采寫,蔣志海制圖)

摘自《中國科學報》

熱點新聞

推薦產品

x
  • 在線反饋
1.我有以下需求:



2.詳細的需求:
姓名:
單位:
電話:
郵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清自拍| 日本韩国一级|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片| www.av在线.com| 成年人网站免费观看| 久草视频新|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三人毛片|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黄| 暖暖日本在线播放| 欧美极品在线|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在| 青青久草|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精品日本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视频日本| 国产精品白浆流出视频| 超矿碰人人超人人看| 永久天堂| 久久久久毛片成人精品| 欧美成人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er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 99re久久精品国产首页2020| 18在线网站| 日本一级在线播放线观看视频| 欧美久久视频| 暖暖日本在线播放| 97影院理论片| 欧美在线一级精品| 国内91视频| 97国产大学生情侣11在线视频| 在线播放日韩|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亚洲七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免费v片在线看| 自拍第一页| 久久久久日韩精品无|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