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角色,因高房價問題而被詬病多年。擺脫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成為不少地方政府努力的方向。
但少了房地產拉動的地方,靠什么支撐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戰略性新興產業”被寄予厚望。
根據《“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要求,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導力量。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8.9%,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科學研究所所長萬東華表示,經濟發展新動能加速發展壯大,成為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而這個新動力,正在逐漸拉開各地的差距。
“東西差異”變為“南北差距”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任志武27日在第二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自2013年以來,中國南方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占比從2013年的57.4%上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62%,多數南方省份的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從“東西差異”變為“南北差距”,經濟增速“南快北慢”和經濟總量占比“南升北降”現象持續演進。
任志武分析,這是相關各地大力發揮新興產業引領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作用的客觀結果,是新一代信息電子、新能源、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產業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合肥、貴陽、成都等地大規模集群發展的必然表現。
目前,北京的中關村、上海的浦東和深圳的南山,以及杭州的云棲互聯網、蘇州的高端裝備制造、合肥的人工智能、成都的四個軍民融合基地、西安的咸陽航空、武漢的光谷、湖南的創新文化、貴州的大數據、長春的生物醫藥等,都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特色高技術和戰略新興產業集群。
在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杜平看來,集群化發展使得高技術要素資源集中集聚和高效增值利用,成為當地快速培育壯大新動能,促進區域轉型升級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而提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的主要牽引力和拉動力。
可以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為地方經濟增長提供了新引擎。
“舊動能”轉為“新動能”
公開資料顯示,深圳2017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逾9000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0%;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比重超過30%;北京、浙江、山東等多個省份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萬億大關。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有各地的“自選動作”,還有國家的總體“安排部署”。
任志武介紹,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任務。《“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體系中唯一一部產業規劃。
事實上,早在2010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文件當中就明確提出,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值得一提的是,房地產被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2003年,此后一路高歌猛進。
這也就不難理解,今年2月份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為何一再強調,要做好“新舊動能轉換”這件大事。
對于如何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杜平的建議是,一是實行一把手引進工程,打造親清營商環境;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擇優扶強新產業新動能;三是深度推進互聯網+和+互聯網,引導發展共享經濟;四是實行高端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使用計劃、綜合支持創新創業;五是與科研機構共建原創技術研發基地和工程試驗中心,最大程度保障科技人才成果轉化收益。
任志武指出,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還面臨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創新生態不完善、發展效率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他建議,第一要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第二要加快高水平產業集群發展,第三要進一步加大金融財政支持力度,第四要進一步激發發展內在活力,第五要進一步深化開放推進國際合作。
新聞多一點:
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官方解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
具體來說它包括9大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以及相關服務業。
繼續細分,國家統計局在11月26日公布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相比2012版新增了包括互聯網安全服務、機器人與增材設備制造、多種產品鋼加工、多種新材料制造以及多種生物藥品制造在內的分類。
據了解,制定新分類的目的是,準確反映“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情況,滿足統計上測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模、結構和速度的需要。( 張文絞)
摘自《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