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谷(重慶)瞄準大數據智能產業,采用“房東+股東+服務”的發展模式,通過入股的方式對企業進行投資,不僅監管資金使用情況,也計算投資回報,有效提高了資金使用率,促進了企業快速發展
“前幾天,一家北京的上市公司主動找上門來,希望在智谷落戶。”重慶智谷高新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超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這是一家很有實力的高科技企業,雙方將盡快研究合作方案。“最近,找上門來的企業特別多,我幾乎每天都要接待一兩家。我們要抓住機遇,做大做強大數據智能產業。”
每天都有新企業,每天都有新變化——中國智谷(重慶)正在上演著“每天不一樣”的故事。
打破傳統管理模式
位于重慶南岸區的江南新城被稱為“中國西部手機之都”。2017年,南岸區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全年出貨量超過1億臺,占全市出貨量四成左右。然而,南岸區清醒地認識到,通信行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追求數量的時代已經結束,江南新城必須求變,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為此,南岸區打破現有的管理模式和發展模式,將政府推動變成搭建平臺、企業引領,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營造全要素生態圈。
2018年2月7日,中國智谷(重慶)正式成立,總面積約93平方公里。劉超介紹,重慶智谷高新實業有限公司肩負著中國智谷(重慶)的投資、建設、招商、運營和管理職責,“相比于過去由政府推動,我們更靈活,更高效,也更專業”。
“比如,政府對產業的扶持,往往是通過政策支持的方式。”劉超表示,但智谷會通過入股的方式對企業進行投資,不僅要監管資金使用情況,還要計算投資回報,使資金使用更有效率。“作為企業,也愿意跟我們合作,因為雙方可以優勢互補,促進企業更好發展。我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房東+股東+服務方。”
10月25日,位于中國智谷(重慶)的重慶盟訊電子科技公司二期廠房里,韓國Asemi(信慕)公司前期進行測試生產的3條生產線已布局完畢。工人們正在調試生產多款揚聲器,預計年底出貨,產品將銷往德國,預計銷售收入超過2億元。
劉超告訴記者,重慶信慕研發生產基地是今年智博會上簽約的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占地約300畝,主要建設12英寸晶圓切割封裝測試工廠、SMT(表面組裝技術)工廠、自動化成品組裝工廠、研發中心及配套用房等。項目建成后,將重點生產半導體項目,用以提供消費性電子與通信電子產品所需,可實現年銷售收入約34億元、年納稅約1億元。
據統計,今年以來,中國智谷(重慶)已落地飛象工業互聯網、國家信息中心能源大數據中心、訊飛慧渝人工智能技術研究院、京東云數字經濟產業基地等大數據智能產業招商項目32個。此外,還有68個大數據智能產業重點招商項目正在洽談中。
形成9+1產業結構
重慶盟訊電子科技公司的SMT數字化車間里,16條SMT生產線全部由盟訊自主研發的MES系統控制。一張電路印刷板,從第一個錫膏印刷環節到最后的檢測,全部由機器人和系統自動完成。除了自主研發的MES系統和數字化車間,盟訊還成功研發了智能倉儲系統、智能檢測系統和柔性生產線。盟訊也因此成為首批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示范單位、工信部電子信息產品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物流標準的編寫單位、科技部機器人示范應用單位。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17年前,盟訊還是一家默默無聞的代工廠。”劉超說,正是持之以恒的創新,盟訊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除了引進大數據智能化龍頭企業,推動本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是中國智谷(重慶)的一項重要使命。未來,中國智谷(重慶)將培育出更多的“盟訊”。
“具體而言,我們將重點引進和培育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智能超算、軟件服務、物聯網、汽車電子、智能硬件、智能制造裝備9個產業,并積極鼓勵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數字內容等產業發展,形成9+1產業結構。”劉超介紹,目前,這些產業已經分別在國家信息中心能源大數據中心、科大訊飛、重慶聲光電公司、中國華錄重慶數據湖產業園、微軟全球交互中心、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等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落地。
大數據智能產業正形成多點開花的發展格局。“智能產業已開始成為南岸區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成為南岸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南岸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