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現狀
據統計,我國在類腦智能、智能信息處理、智能人機交互等方向進行了重點研發布局,共支持項目9項,國撥經費總額達3.9億元。通過重點任務部署,在腦機交互、中文語義信息處理、智能機器人仿生技術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除技術和國家政策的支持外,國內互聯網科技巨頭也紛紛涉足人工智能領域。在國外科技巨頭如微軟、谷歌、Facebook 等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領域的同時,國內互聯網巨頭BAT及各個科技公司也爭相切入到人工智能產業,充分展示了科技領頭羊對于未來市場的敏銳嗅覺。
盡管如此,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以人工基礎層面的芯片為例,2017年,美國的芯片制造企業英偉達推出了世界首款120萬億次級處理器Volta V100 GPU,可以將機器學習指令傳達的效率從幾周的時間縮短至幾個小時,幫助客戶更加快速地迭代并優化各自產品的上市時間。近兩年,像谷歌、亞馬遜、微軟、蘋果軟件公司也紛紛發力,這使得美國在全球人工智能基礎層研究地位進一步增強。而這種差距的背后,其實是人才的缺失。
從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中美兩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全面解讀》中,可以看出中美企業人數分布的巨大差異。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美國共有1078家人工智能企業,員工數量為78700名;中國有592家人工智能企業,員工數量為39200名,約為美國的50%。分領域來看,在處理器/芯片領域,美國員工人數是中國的13.8倍。中國在技術層領域的企業人數也遠遠落后于美國,僅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人才稍多。
中國高校在很長時間內并沒有人工智能專業,而美國作為人工智能概念的誕生地,各大院校都有人工智能專業和研究方向。根據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的人工智能全球大學排名,前20名中有16所是美國大學,這些大學源源不斷地向科技企業輸送人才。
目前,中國正在快速追趕美國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步伐。從論文發表數量來看,華人作者的領先優勢日益明顯。在深度學習領域,中國的論文數量從2014年開始超越美國。人才培養才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只有做到人才培養與重點項目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核心人才本土化、核心項目自主化。
加快現實場景落地,完善商業化布局
盡管基礎層面稍顯薄弱,但在應用層面,我國已經搶占了領先位置。過去的一年中,人工智能迎來了一波史無前例的熱潮,在政策、資本、創業者的狂熱助推下,人工智能不斷在金融、醫療、零售、教育、安防等領域開疆破土,終于迎來了爆發式的全面增長。
目前,人工智能加快走入社會經濟生活。我國在人臉識別、人臉支付、語音識別、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領域應用發展迅速。例如,百度攜手南航將人臉識別技術落地南陽姜營機場,這是國內啟用的首個人臉識別智能化登機系統;出門問問通過語音識別將用戶聲音轉化為文字,再運用自然語意分析理解用戶行為,給用戶以精準的搜索結果;科大訊飛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7年度全球50大最聰明公司榜單中名列全球第六,其翻譯器克服了方言、俚語和背景雜音,可將漢語精準翻譯成十幾種語言。
在人工智能商業化方面,企業商業化布局全面鋪開,產業鏈創新活躍,創業企業融資額屢創新高。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融資規模約為26億美元,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第二大“吸金”地。
真實的繁榮 or 泡沫破裂前的狂歡?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公司投融資事件超200起,總融資金額超40億美元,2018年中國AI的投資和創業公司將會持續增加。2018年互聯網校招已經陸續開展,AI應屆生年薪50萬遭哄搶,其中谷歌中國的人工智能崗位以56萬元的年薪位居第一,緊隨其后的是微軟和谷歌的算法工程師崗位……
面對此景,不禁令人自問:現在的行業盛景到底是真實的繁榮還是泡沫破裂前的狂歡?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近期接受采訪時提到:“每個企業家都把公司打包成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公司,對于投資者來說是很誘人的條件,但我認為今年年底將會出現許多人工智能市場上的經濟泡沫,那些吹牛的AI公司,亂用AI包裝的公司,今年冬天就是他們的冬天。對于那些真材實料的AI公司,AI的大浪潮才剛剛開始。”
面對市場的質疑、資本的反饋,剛剛閉幕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也對人工智能做出了一些討論。第四范式CEO戴文淵在閉幕式上表示,2018年,整個人工智能行業將面臨“期中考試”,業界對人工智能的要求不再是“仰望星空”,而是要規模化落地,為社會創造價值。能成功突破工業紅線的人工智能將產生巨大價值,擴散到經濟領域的各個角落。而狹義的單憑AI算法或技術、沒有商業化落地的企業,將無法適應于接下來的行業態勢,可能會在今年看到泡沫的破滅。
人工智能行業已經打響了技術落地行業的最關鍵的戰役,廝殺也從實驗室轉戰到金融、醫療、教育、制作業等各個工業領域。對于人工智能從業者來說,需進一步夯實自身服務的深度與廣度。而對于企業家而言,更加要警惕沒有場景落地和平臺支持的AI“空中樓閣”。
無論繁榮,亦或是破滅,2018的中國人工智能,注定會經歷一段更加深刻長遠的發展。互聯網周刊也會持續關注人工智能的新業態、新發展、新趨勢。
當時代的鐘聲緩緩敲響,進化的腳步已不可抵擋。
來源:弘毅 互聯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