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很高興在社區里能跟大家進行這一次的分享。今天的分享主題是:《區塊鏈過冬必備:擺好姿勢等牛來》。
在分享正式開始之前,先簡單的自我介紹一下。我叫孫航,目前在DIPNET社區擔任社區理事一職,進行區塊鏈與實體經濟結合的研究;同時在TokenClub——也就是幣姥爺的那個團隊,作為分析師,進行數字貨幣的研究,算是鏈圈和幣圈都有一點涉及吧。
如果各位朋友們之前有看過像巴比特、海外幣圈、白話區塊鏈、區塊鏈藍海這樣的幣圈鏈圈媒體的話,你們可能會看到一個作者的名字叫做孫副社長,嗯,沒錯,那個人就是我了。
現在,我們就開始今天主題的第一部分:牛市什么時候來?寒冬大概還要多久?
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經親眼目睹到了,2018年的區塊鏈行業經歷了怎樣一個戲劇性的過程。十個月前,全社會的精英們還打破頭想往這個行業里擠,各行各業的大佬在群里微信群里討論區塊鏈到晚上3點鐘都不睡覺。但是——短短十個月之后,這個行業幾乎已經快要變成了一塊無人問津的廢土,機構撤資,大佬噤聲,留下的只有那些在年初被掛在山頂上的投資者、以及現在很多尷尬的從業者們。
可以這么說吧,如果說有誰為2018年這場所謂的區塊鏈盛宴買了最終的單的話,毫無疑問,是這些普通的投資者和從業者。很多花了真金白銀買了數字貨幣的投資者們,眼睜睜的看自己的資產,相對法幣縮水了90%之多,要知道,很多投資者年初是想讓自己的資產翻上10倍甚至100倍的,但是不好意思,現在你手里的錢,很有可能也就是原來的1/10甚至1/100。
而至于那些從業者呢,雖然號稱“業內人士”,但其實比投資者還要慘,他們中的很多人懷揣理想進入了這個行業,結果在精神方面,這一年之內看到的卻是種種極度不堪的景象,使得很多人在心態上其實已經崩了。
而物質方面,在行業的寒流下,普通的投資者也許影響的是場內而非場外的收入,但對于身處這個行業中的從業者來說,他們場內和場外的收入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比如說前段時間某家區塊鏈公司由于現金流接不上,不僅欠了員工們很多薪水,連社保都停發了,很多員工攢了幾年的社保記錄就這么斷掉,可以說是非常悲催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區塊鏈行業都彌漫著一股非常迷茫的情緒。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也經常會有一些投資者和從業者朋友給我發私信,詢問我對未來市場的看法,這其中提得最頻繁的一個問題就是:牛市還能不能來?什么時候來?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我可以給出一個非常肯定的回答:那就是一定能。至于什么時候能來,我的估計是大概還要1年以上,總體來說,大概是1到3年。
說完了結論,我來給大家講一講這個結論的推斷過程。
嚴格來說,如果我們要了解熊市什么時候結束,首先就必須要搞清熊市的起因,你不能像那個小品一樣:“我不想知道熊市是怎么來的,我就想知道熊市是怎么沒的。”那真不好意思,這個問題想不明白,你八成是熬不到牛市的彼岸,因為你心里沒有底。
這就好像兩個人見面一樣,如果你先到了,你肯定是想知道遲到的那個人還有多久能到、為什么還沒到?只有大致了解了情況——比如說他因為堵車,一小時后才能到這樣的,你才有耐心能去等,否則你什么也不知道的話,肯定呆個半小時就起身走了。
其實早在今年2018年1月份的時候,我就在個人公眾號里寫過一篇文章:大意是數字貨幣指數級上漲的年代可能已經結束了,為什么這么講呢?
我們都知道:資產的價格,它本質上是由供給和需求兩方面構成的,而在年初各界群眾對區塊鏈熱情最高漲的時候,當時的市場,實際上已經存在著兩個潛在的危機:
一是項目實在太多。
基本上你能想到的稍微有頭有臉的社會人物都敢跑出來發個幣,最后夸張到了什么樣的地步?底層公鏈上百條,交易所近千家,就連穩定幣居然都搞出了一大堆,至于媒體干脆就是多得數不過來了。
二是人們始終沒想明白區塊鏈能夠做什么。
首先在商品屬性、也就是剛需方面,像在三點鐘這樣的群里,一群所謂的大佬爭論了半天,也沒爭論出區塊鏈能干嘛。而在金融屬性、也就是投機需求方面,隨著區塊鏈技術相關知識的普及,人們對數字貨幣去中心化以及智能合約的相關知識,由最初的一臉茫然,到現在都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也逐漸發現它并沒有沒想象中那么唬人。
那這種信息不對稱情況的消失,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很多的機構和投資者開始覺得“這東西也就不過如此”,失去了繼續投資區塊鏈資產和企業的熱情,至少在他們看來,人應該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而目前的區塊鏈,在各種性能都受限的情況下,并不是一個投資的好標的,即便是好標的,現在也不是投資的好時機。
區塊鏈市場上項目的泛濫、與社會需求的下降所帶來的后果,實際上只有一個:那就是資產價格受到抑制。這也是我在年初預測數字市場不再會以指數級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是,我當時的判斷是在已有的項目數量之下進行的,而后來人們對區塊鏈的瘋狂程度還是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至少作為一個媒體讀者,我是切身體會感受到:市場上居然會蹦出這么多的XX財經出來。
最悲劇的是,這個行業在年中的時候又爆出了一大堆負面新聞,使得本來對區塊鏈觀望的潛在增量資金望風而逃,而現有的存量資金有不少也撤出場外,于是,我們就這樣看到了今年數字貨幣市場的大崩盤。
用一張圖來給大家總結一下:
在了解了今年的熊市是怎么來的之后,我們其實就能夠知道今年的熊市是需要怎么沒的。總體來說還是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個是這個市場上各種服務的供應商要有所削減;
另外一個,則是外部資金對于區塊鏈剛性需求和投資需求需要增加。
我們還是先來看供應一側。
各位朋友如果最近有看各種幣圈媒體的應該能體會到,最近一個月幣圈的整體氛圍用一個詞就可以完全概括:喪。
我今天給大家找了幾條媒體標題,大家自己感受一下:
《幣圈涼了,快跑!》
《交易所現狀調查:交易量、流量下跌無一幸免,“注水千倍”也難挽頹勢》
《幾乎全部淪陷,曾大談信仰的幣圈群已經被支付寶紅包占領……》
《區塊鏈媒體現狀:至少20家停更,大多虧損,勉強維持》
那從目前市場上的反應來看,大家對這種情況的反應普遍是比較悲觀的,這可能是由于人的情緒可以彼此傳染的原因。
但我在這里可以告訴大家:不用跟著那些從行業內出局的公司一起沮喪。某些從業者的悲劇,未必是所有從業者的悲劇,更不會是投資者的悲劇——當然,如果你投資的項目跑路,那咱就另說了。
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為什么區塊鏈行業會進入熊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市場上相關的服務供需失衡,至于從業者魚龍混雜給行業帶來的負面效應那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說,前一段時間的幣圈倒閉潮,它其實就相當于區塊鏈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對于資產價格來說其實并不是壞事,只是把那些不該進入這個行業的人給擠壓了出去。用行業研究員經常說的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市場出清或者產能優化。
說句有些不近人情的話,對于某些企業(尤其是混亂制造者)來說,他們退場的越快速越徹底,對于區塊鏈就越有利,畢竟我相信,沒幾個人愿意看到今年年中那種雞飛狗跳的亂象,在這個行業永久的持續下去。
看完了供應側,我們再來看需求一側。要了解什么時候才會出現大型的牛市,我們首先要搞清前幾輪大牛市的原因。
總體來說,歷史上曾經有過三四次比較典型的牛市:2010年、2011年,2013年和2017年。
在這四輪大牛市當中,2010年和2011年的比特幣大漲,有相當一部分功勞應當歸功于此前市場總市值過小、以及流通性不暢等原因,但是這兩輪早期的牛市都是處于一種比較封閉的狀態,也就是極客圈之外的主流社會當時并不了解比特幣的存在,所以對于現在并沒有太多的參考價值。
真正比較有代表性的牛市,其實是從2013年開始的,在這一輪牛市當中,比特幣第一次為公眾所知,但是,傳統的財經圈以及社會群眾并不清楚這是個什么東西,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人嘗試性的將部分資金投到了這個領域,并以當時來說比較高的價位接了盤,比如說1000美元的比特幣。
但是到了后來,社會各界開始覺得這東西似乎沒什么太大用途,于是對比特幣的熱情也就退了下去,現在你去翻當時的各種關于比特幣的評論,一個重要的爭論議題就是比特幣能不能當做現金來用,而最后的結論是不能,所以很多人就覺得原來比特幣也不過如此,于是對它的投資需求下降,比特幣的價格也就這么回落到低位了。
而到了2017年的時候,這種情況又一次出現,只不過這次登場的對象變成了由“區塊鏈+智能合約”組成的ICO。
由于當時金融市場流動性較差,各種資產表現都不好,于是一部分無處可去的資金,又跑進數字資產市場來試水,因為之前沒有好好做功課,所以在沒有搞懂自己投的是個什么東西的情況下,不管賣家們開出什么樣的價位都敢接盤,由此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各種十倍百倍千倍幣/以及隨之而來的大牛市。
但是,隨著后來區塊鏈和智能合約知識的普及,很多投資機構便開始覺得:這兩種技術的組合應用場景原來也不是很多,而很多項目的商業邏輯也并不能成立,于是對區塊鏈行業的投資需求又一次出現下降。
通過上面兩個例子,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一件事情:那就是每一輪狂暴的大牛市,它本質上賺的都是信息不對稱的錢——也就是區塊鏈行業之外的人士,并不知道所謂的“業內人士”賣的這個數字貨幣究竟有多大的價值,也不知道這個代幣可以用來做什么,用套話講就是“想象空間很大”,所以在對方開出很高價位的情況下,他們依然敢接這個盤。
比如說去年年底的時候,所有人都感覺現在的數字貨幣市場太不理智了,但問題在于,當時身處其中的人們就是沒法理智,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雖然不知道區塊鏈是什么,但看到這個科幻氣息非常重的詞,就感覺自己馬上要被時代拋棄了,于是恨不得付出一切代價也要上車。
但是,只要雙方的信息逐漸開始對稱——比如說人們開始覺得比特幣不能沖擊現有的美元秩序,以及“區塊鏈+智能合約”的組合目前應用有限,那么牛市的浪潮也就逐漸平息了下來。
通過上面對數字資產供應和需求兩方面的分析,我們現在其實已經基本了解了下一輪牛市開啟(不是幣價觸底反彈)的兩個先決條件:
首先在供給側。
現有的區塊鏈項目需要有所減少,減少的幅度目前還不太好說,但從我近期看到的一些公司訪談情況來看,有相當一部分的公司現金儲備量大概只夠一年左右,這還不算出現投資人撤資的情況。
也就是說大約用一年左右的時間,目前市場上的區塊鏈項目數量應該就可以減少到符合牛市來臨、至少能夠讓外部資金把市場的總體市值拉升起來的情況。
其次在需求一側,區塊鏈行業需要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場。
然而問題在于:現在區塊鏈行業之外的人,已經有不少都了解了去中心化和智能合約大致是個什么意思,而現有的區塊鏈技術根本無法吸引他們,即便是換個馬甲也不行,比如說前段時間的STO反響就很是平淡,至少在拉動市場方面沒有取得太大的作用。
這就說明了一點:
在目前的區塊鏈行業,無論是科技還是金融的概念,光憑商業炒作以及理論研究,想要強行創造出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是行不通的,必須要拿出切切實實的產品出來,并且讓其大面積的落地流通,才能讓外界感到焦慮,并且愿意為了你這項技術而買單。
舉個例子:就像以太坊的智能合約雖然是誕生于2015年,但讓其聲名鵲起,最終封神“區塊鏈2.0”地位的,還得是2016~2017年的、解決了初創企業融資難題的ICO。
不過,跟區塊鏈“供給側改革”大致能夠推斷出來將會持續一年左右不同,建立在區塊鏈2.0之上的區塊鏈3.0殺手級應用,目前其實還看不到相關的信號。
舉個例子,我個人認為區塊鏈3.0的殺手級應用將會是基于分布式自發社區(DAO)的商業組織,從而使得更多的行業由B2C化變得C2C化,但是這種案例在區塊鏈行業里一個都沒有,甚至也沒出現相關的跡象。
從這點看來,我認為區塊鏈3.0應用的出現,可能要等到一年甚至兩三年左右,因為一般互聯網爆款應用的研發及應用周期也差不多就是這么長時間。總之應該會比幣圈產能出清的時間要長。
但是,一旦這個應用出現并鋪開,到時候迎來的將會是又一輪建立在行業內外信息不對稱之上的大牛市,屆時我們在2018年初所感受的那種焦慮氣氛,將會在彼時的業外人士們身上重演,只不過到那時候,我們將不會再是那些焦慮人群中的一員了。
好,關于牛市產生的必要條件,以及其所需要的時間,給大家列一個圖,以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