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
潛入3000米海底,可提起重達4噸的貨物,日前國內最大馬力的無人遙控潛水器正式下線,人工智能已經從科幻逐步走入現實。據報告顯示,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美國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占據優勢,而中國正快速追趕。
對于中國而言,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到2017年間,歐洲作者發表的人工智能論文最多,占總數的28%,中國和美國分別以25%和17%列第二和第三,中國在這期間發表的論文數量增加了150%。
從論文引用率看,2000年至2016年間,美國人工智能論文引用率比全球平均水平高83%,歐洲在略高于平均引用率的水準上起伏,中國論文引用率增長了44%,進步迅速,但仍略低于平均引用率。報告顯示,中國的人工智能論文更多集中在工程技術和農業科學領域,歐美論文更側重于人文學科和醫藥健康領域。大學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相關課程注冊人數在全球范圍內大幅提升,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中國清華大學,相關課程2017年的注冊人數比2010年高出16倍。
(一)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勢頭迅猛
我國人工智能技術攻關和產業應用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已經涉及到國民經濟39個行業大類,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機器人、語言處理等領域,代表性產品包括科大訊飛的“曉譯翻譯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智能機器人“佳佳”、京東集團的JIMI智能客服等。
1、創新能力逐步提升
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護理機器人取得突破,服務機器人正在向系列化方向發展。基于工業云的智能機器人系統,大幅降低低端客戶編程的難度和運營成本。各項關鍵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人機協作機器人的功能和可靠性逐步完善,實現了商業化應用。骨科手術機器人、胸腔機器人等多款手術機器人產品也已經得到臨床應用。
2、關鍵部件取得突破
今年我國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啟動了控制器和四核電機一體化,打通了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從技術攻關到產品應用的供應鏈條。目前機器人所需的高精度減速器、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已經有所改觀,大幅降低了機器人產業的采購成本,提升了行業整體競爭力。
3、基礎支撐體系逐步完善
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能力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行業機器人研發、技術成果擴散和商業應用等難題得到初步緩解,行業標準及檢測認證體系建設工作有序推進,形成了標準、檢測、認證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相互推動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已發布機器人領域國家標準共95項,行業標準22項,頒發中國機器人認證證書76張,國家機器人檢測和評定中心基本建設完成,檢測認證體系進一步完善。
4、龍頭企業加速成長
社會各項優勢資源正向創新能力強,核心競爭力突出的企業積聚。機器人骨干企業的技術水平在不斷提升,具備國際化能力。
5、推廣應用成效初顯
在智能制造政策大力推動下,工業機器人從情感維護到室內清潔,從娛樂展示到教學演示,從手術治療到養老助殘,覆蓋學校、家庭、商場、銀行、醫院和商店等多種應用場景。在特種機器人方面,也已初步形成以水下機器人、安防機器人為代表的產品體系,并實際運用到深海勘探等領域。
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獨特優勢。
(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面臨各種挑戰
人工智能是智能制造未來發展的核心領域,雖然中國機器人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與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目前中國發展人工智能仍面臨多種挑戰。把人工智能看成一個產業鏈,產業鏈上端是產品、智能家電等,中端是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識別、計算機視覺等,下端是CPU、GPU、NPU、神經網絡學等。中國目前集中突破在應用,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上表現一般。
我國核心技術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在高端芯片、關鍵部件、高精度傳感器等方面的缺失可能導致在技術和應用上的再次空心化。當前國際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1-2季度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波動幅度較小,2018年3季度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呈下降趨勢,2018年9-10月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大幅度下降,2018年11月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104套,同比下降7%。2018年1-11月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29556套,同比增長6.6%。持續五年的高速增長出現大幅度下滑。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風險明顯上升。
2018年1-11月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無論是研究開發領域,還是應用落地領域,人工智能各個環節對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目前,全世界擁有約25萬名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其中美國占三分之二。據初步估計,我國每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在100萬左右。”湖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朱文球表示。在業內人士看來,人工智能領域,人才需求量呈幾何式增長,人才儲備主要由關聯度較高的行業跨界而來。
從中國人工智能綜合成果來看,碎片化的技術迫切需要形成人工智能生態體系。以中國人工智能基礎研究為例,研究工作主要分布在大學和科研機構,具有很多單點優勢,但研究工作與隊伍呈現條塊化、碎片化、重復化現象,缺乏系統性融合,這種基礎研究領域的分散、技術和產業領域的分割現狀,導致中國人工智能的綜合優勢未能得到體現和發揮。
在企業間協同發展方面,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目前仍以單打獨斗為主,各企業在相關領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缺乏技術間的協同,產品間的互聯互通和上下游的互動缺乏有效協調。
從頂層設計與實踐落實兩個方面發力人工智能發展
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報告提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2030年,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當前,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正從頂層設計與實踐落實兩個方面發力。
扎實推進機器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要繼續推進產業努力邁向中高端。堅持創新驅動,重點解決卡脖子問題,突破人機交互、功能仿生等關鍵技術,推動機器人智能化、高端化發展。
防止行業無序競爭,規范行業發展。政府將繼續加強重點企業培育,促進行業治理。同時加快制定行業急需的技術標準,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增強用戶企業使用中國機器人的信心。
促進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把企業做大做強。壯大一批專注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企業,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錯位競爭的機器人行業發展新格局,順應互聯網時代變革趨勢,支持機器人企業開放式雙創平臺,促進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分工協作的產業生態體系,實現相互借力、共同生存。
加強國際產業合作。在新技術、新材料引領下,機器人產業鏈也在持續拓展延伸,各國間存在價值鏈的比較優勢,我國要加強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成果轉化、檢測認證、人才培養、資格互認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協同合作,充分釋放互補優勢和協同效應,共同促進產業發展。
人工智能將長期處于繁榮發展階段,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新一輪改革發展關鍵時期,人工智能技術成為我國彎道超車的機會,從2013年起,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年均增長率接近30%,為全球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