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中興事件中,我們被美國卡了脖子。在芯片相關領域,美國幾乎壟斷了最主要的上游技術專利和關鍵元器件的制造,以及高級工具和材料的生產,似乎有絕對霸權。然而,隨著“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一系列創新計劃的實施,我國近年來已突破了許多相關技術,一些產品已投入市場。只要我們把握好科學、技術與市場的內在邏輯,充分發揮我國的優勢,就完全可以找到一條打破技術壟斷、爭奪產業鏈控制權的現實路徑。
自主創新當前已成為我國的基本戰略。自主創新是一個從科學研究到技術開發,再到市場競爭的過程,包含了科學、技術和市場三個核心環節。把握這三個環節,才能更清楚地認識當下我國自主創新的局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思路,從而更有效地貫徹自主創新的政策。
首先,我們要把握基礎科學源頭。美國的科技發展長期領跑全世界,與其不僅在技術研發方面,而且在基礎研究方面持續的高投入密切相關。以往很多人鼓吹日本科技政策的“成功經驗”,即主要通過吸收美國的科學成果,優先研究應用技術,快速提升本國科技水平。這樣的政策實際上存在隱患。美國占據基礎研究高地,并鼓勵研發人員申請專利,形成一個巨大的專利池,從而在源頭把持了產業鏈的控制權。美國會利用這一優勢打壓一切對其領先地位的挑戰。30年前的東芝事件和今天的中興事件,都說明跟隨式的科技政策無法擺脫先發國家對產業鏈的控制。
基礎研究成果雖然不能形成直接壟斷,但只有積極投入最前沿的基礎研究,才能自主選擇發展方向和突破口,才能從源頭上掌握主動。目前我國基礎研究整體上與世界領先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在短期內全面趕超并不現實。我們應該選準突破點,大力扶持關鍵領域的基礎研究,集中優勢力量協同攻關。這是現階段我國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競爭,并在競爭中逐漸擺脫跟隨地位的必由之路。
其次,我們要造就自主技術體系。一個國家只有造就自主的技術體系,才能在產業鏈中不受制于人。在培育自主技術體系過程中,我們應該努力吸收現有先進技術,力爭在更高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習總書記指出:“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創新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加快流動,各國經濟科技聯系更加緊密,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決所有創新難題。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p>
在從科學原理到產品實現的過程中,大部分技術體系開始都是多路徑發展的,但通常只有一條或少數幾條路徑能發展為完整的產業鏈,其他路徑則被擱置。我們通過引進、消化、吸收一些被擱置的技術,在此基礎上逐步培植自主的技術體系,也可以建構完整的產業鏈。西方各國、各資本勢力之間不是鐵板一塊,利用其內部矛盾抓住機會,就可能打開突破口。我國引進、整合TD智能天線技術和SCDMA技術而形成TD-SCDMA技術體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今世界正面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新興的技術體系將顛覆傳統的產業模式,這是我國在相關科技與產業領域實現彎道超越的好時機。
另外,我們還要培育自主技術產業生態圈。自主創新最終還要落實到產品生產和市場競爭上。在這個環節,市場邏輯起到決定性作用。如何利用經濟規律,讓生產和市場按照國家意志運轉,讓市場接納自主創新的產品,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因此習總書記指出:“技術是難點,但更難的是對市場需求的理解,這是一個需要探索和試錯的過程?!?/p>
自主創新被市場接受需要一個過程,前期的技術研發和后期的產品完善都需要持續投入。這種投資風險極大,需要得到特別的支持。例如,京東方2003年上馬生產3.5代液晶屏,2012年才開始盈利,十年中的虧損數以百億元計。如果不是國家意志的支持,單憑企業根本不可能成功實現液晶面板領域的自主創新。
所謂“卡脖子”產品,很多情況下并非我國不能生產,而是由于信息不足、技術不完善、質量略差、價格稍高、良品率偏低等,我們的產品不為市場接受。這樣的產品需要進一步培植,但市場并不會坐等其完善。這時就需要依靠優先使用自主創新成果的機制,國家用稅收、補貼等方式扶持企業進一步完善這些產品。習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優先使用自主創新成果的機制,實施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促進自主技術、自主品牌、自主標準的成果優先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能幫扶企業真正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我國人口多、市場大、國情獨特,而且在成本造價、工程師經驗、大規模工程管理和產業鏈完整程度等方面有特別的優勢。我們應該大力培育以國內市場為主的自主技術產業生態圈,讓自主創新產品主場作戰。這正符合習總書記所強調的“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
隨著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逐步實施,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國必將在越來越多的重要領域沖破西方的壟斷,一步步“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張立為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崔政為浙江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