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及團隊正式在京發布,六位個人、兩個團隊獲得這一榮譽,這也是中國科學院首次評選表彰這一殊榮。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出席并頒獎,他表示,全院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向年度人物和年度團隊學習,向身邊的先進典型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為實現“四個率先”目標要求、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為落實中組部、中宣部《關于在廣大知識分子中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通知》要求,2018年中科院黨組在全院部署開展了“講愛國奉獻、當時代先鋒”主題活動,通過建立一批黨員主題教育基地,深入挖掘老一輩科學家對黨忠誠、愛國奉獻的家國情懷,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勇擔新使命、展現新作為。為了激勵更多的科技工作者開拓進取,爭當先鋒,中科院組織開展了“一所一人一事”先進事跡征集評選活動和2018中科院年度人物及團隊的評選,通過大力挖掘選樹身邊人的先進事跡,讓愛國奮斗精神成為全院的時代風尚、價值追求。
本次活動于2018年9月開始,20個人物與團隊獲得提名。最終,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田野、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云霽獲得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李新榮、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曾馥平獲得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先鋒人物;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研究員王敏、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暉獲得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感動人物;體細胞克隆猴團隊、新疆分院駐村聯合黨支部獲得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團隊。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把科技工作聚焦到實現重大原創成果、重大戰略性技術與產品、重大示范轉化工程“三重大”產出上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提到的13項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大成果中,12項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完成,另1項為主要完成單位。2018年,又涌現出克隆猴、阿爾茨海默氏癥新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馬約拉納任意子、北斗組網衛星等一批重大成果。
侯建國表示,這些成果是全院科技工作者擼起袖子干出來的,是新時代奮斗者揮灑汗水拼出來的。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這需要中科院廣大科技工作者弘揚愛國傳統,激發奮斗精神,自覺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情懷,大力弘揚新時代科技報國的創新精神,奮力擔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時代重任,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偉業,實現重大創新突破,作出重大創新貢獻。
田野
陳云霽
李新榮
曾馥平
王敏
黃暉
中科院體細胞克隆猴團隊
中科院新疆分院駐村聯合黨支部
2018年,中國科學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科院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急國家之所急,想國家之所想,做國家之所需,把科技工作的重點聚焦到短板和卡脖子問題上來。克隆猴、阿爾茨海默氏癥新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馬約拉納任意子、北斗組網衛星、遙感三十號衛星、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成果在這一年涌現,這些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和重大科技創新實踐背后,是一群“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科學先鋒。
為了深入推進中科院創新文化建設,全院組織開展了“一所一人一事”先進事跡征集評選活動。同時落實中組部、中宣部《關于在廣大知識分子中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通知》要求,深入推進“講愛國奉獻、當時代先鋒”主題活動,中科院組織開展了2018中科院年度人物及團隊的評選活動,以激勵更多的科技工作者開拓進取,爭當先鋒。本次活動最終產生了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人物6人及團隊2個。
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創新人物
田野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這位中國數學界的新秀,第一次對貝赫和斯維訥通—戴爾(BSD)猜想這個“千禧問題”給出了接近最終答案的線索,被國際同行評價為“中國繼陳景潤之后最好的工作”“將會是鼓勵很多中國青年數學家的典范”。
田野卻認為,自己并非天才,能走到今天得益于對數學發自內心的興趣和長期辛勤的積累。
田野辦公室的墻壁上有兩塊大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數學驗算公式,經常到了深夜,他的辦公室依然亮著燈。據田野的博士生導師張壽武講,田野經常會在半夜睡夢中突然有了思路,然后馬上撥通電話和他討論。
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田野拒絕了國外優越的工作邀請,毅然回到偶像陳景潤工作過的地方——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從事基礎數學研究工作。在田野看來,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倡導的,不是追求發表文章,而是攀登科學高峰,對人類的知識、對社會作出貢獻。
在這樣的環境里,田野如魚得水,文章雖不多,但每一篇都是解決問題的“大”文章。2017年至今,他在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4篇,并獲得世界華人數學家聯盟年會(ICCM)首屆最佳論文獎。
作為中科院的研究人員,田野是“國家隊”的一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更是一名先鋒戰士。
十幾年如一日,堅定的信念和強烈的責任心驅動著田野不斷前行。今后一段時間,田野和團隊將繼續研究同余數問題的Goldfeld猜想。
陳云霽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陳云霽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智能處理器研究中心主任,是國際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寒武紀芯片的研發者之一。寒武紀的智能處理能效“秒殺”傳統芯片,能大大提升計算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計算效能,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華為、曙光、聯想等公司的產品中。《科學》雜志稱其為國際上該方向公認的引領者和先驅。
陳云霽認為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可走,得下苦功夫。
在研發寒武紀之前,陳云霽已在處理器研發領域深耕多年,曾師從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胡偉武參與龍芯處理器架構設計,還跟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良、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姚新等進行人工智能研究。
2013年至2015年,陳云霽與合作者的數篇學術成果相繼在國際頂級會議上發布,在業內初露鋒芒。
2013年,陳云霽所在團隊與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Inria)合作,設計出世界上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結構DianNao(電腦),該項工作獲得了計算機系統結構領域頂級國際會議ASPLOS的最佳論文獎,也是亞洲首次在頂級國際會議上獲獎。
2016年,陳云霽及其所在團隊為一大類神經網絡加速器設計了一套名為Cambricon的指令集,在2016年ISCA會議上獲得同行評議的最高分。同年3月,經過正式注冊登記,其所在團隊孵化出中國的AI獨角獸——芯片方案供應商寒武紀。該公司是全球第一個成功流片并擁有成熟產品的智能芯片公司。
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先鋒人物
李新榮 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
1997年,博士后出站的李新榮放棄了留在中科院植物所的機會,回到了以“草方格”治沙聞名于世的沙坡頭,從此在這里扎根二十多年。
“草方格”是沙坡頭獨創的治沙技術,一塊塊纖弱的“草方格”成功地阻止了桀驁不馴的騰格里沙漠的入侵,結束了長久以來“沙逼人退”的困局。1989年“包蘭鐵路沙坡頭地段鐵路治沙防護體系”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也是中科院建院50年最具影響力的科研成果之一。
李新榮帶領團隊開展長期觀測和系統研究,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把握學科動態,提出沙化草地恢復的理論假說,揭示了干旱沙區土壤水循環的植被調控機理,回答了降水小于200毫米沙區能否通過人工生態恢復的重大科學問題;系統研究了生物土壤結皮的生態水文功能,開展了人工培養拓殖技術研究,大大縮短生物結皮形成時間,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填補了國內相關研究空白。
他帶領的團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科研隊伍。沙坡頭站獲得了中科院“野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科技部首批國家重點野外臺站和中國科協“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稱號。他本人作為第一獲獎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真正成為“把論文寫在祖國的沙漠中”的中國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
曾馥平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被當地百姓親切稱為“真扶貧”的曾馥平1987年7月畢業于南京林業大學,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工作,1994年7月他第一次來到環江縣開展科技扶貧,從此開始了他20余年的科技扶貧人生。
一到環江縣,曾馥平立刻翻山越嶺、爬山涉水,開始了考察取材工作,晚上伏案整理資料,著手對比研究。通過不懈的努力,他成功創建了全國首個生態移民扶貧試驗區,構建了“科技單位+公司+示范基地+農戶”的企業化科技扶貧創新機制,并和同事一起在精準扶貧道路上圍繞石漠化治理和巖溶山區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開啟了新的里程碑,打造的“肯?!笔痉秴^為全區實施40萬環境移民提供了示范樣板和技術支撐。
曾馥平現任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農業生態試驗站副站長,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委常委、科技副縣長(掛職)。他堅持“扶貧先扶智”,從轉變群眾的思想觀念著手,引進新技術、孕育新思想,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園。示范區人均純收入由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6年的9226元,生活水平已經超過周邊地區的平均水平。
曾馥平先后獲得“全國十大科技扶貧標兵”“20年中國科技扶貧杰出貢獻獎”“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技副職”等稱號。
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感動人物
王敏 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研究員
“天上無飛鳥,地下不長草。一日有四季,風吹鹽沙跑?!边@是人們對青海柴達木盆地惡劣氣候環境的生動概括。王敏卻在自己最美的青春年華主動請纓到祖國西部的青海鹽湖,深入柴達木腹地,與沙漠、鹽堿和黃土為伴,堅持不懈30多年解決了高鎂鋰比鹽湖提鋰的世界性難題,實現了碧波萬頃的千噸級鹽湖提鋰項目的達產。
1986年,王敏在選擇就業志愿時,5個志愿全都填寫的是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一時成為全校轟動的焦點人物,受到學校和北京市的表揚。
深入到柴達木盆地,在惡劣的氣候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下,王敏忍受著風吹日曬、孤獨寂寞,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執著于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及產業化研究工作。
2001年10月,原國家計委批準的“青海鹽湖提鋰及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在東臺吉乃爾鹽湖開工,王敏也由此開始了她的野外工作生涯。經過8年艱苦努力,該項目終于在2007年年底全面建成投產,整個碳酸鋰提取工藝的完成,填補了該領域世界空白,標志著青海在高鎂鋰比鹽湖提鋰和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結束東臺的野外生活后,她將科研的重心放在了緊密結合地方資源與開拓創新上,尤其是鹽湖豐產元素能源材料研究與開發工作,為產業化生產提供了充足的技術基礎。
近幾年,王敏不斷超越自我,承擔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地方科技廳及企業十余項研究課題,2010年獲得青海省省級先進個人“巾幗建功”標兵稱號;2016年所在的團隊獲中科院科促獎;多項成果榮獲省部級獎項。
黃暉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頭頂烈日,腳踩波濤,與珊瑚為友,與蝦貝為伴……多年來,黃暉的足跡遍布福建、廣東、廣西沿海,海南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東沙環礁等有珊瑚礁分布的我國海域。只有溺過水的人,才能明白潛水的風險究竟有多大。而她潛水近三十年,用這種獨特而危險的方式,科學考察了我國遼闊的東南海域,在國內首次實現珊瑚人工幼體培育,為人工修復滿目瘡痍的珊瑚礁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1996年9月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以來,黃暉一直從事珊瑚生物學及珊瑚礁生態學研究工作。她在科研崗位上嚴謹求實,兢兢業業,多次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引領和帶動了珊瑚礁生態學研究領域的發展。
面對全球范圍的珊瑚礁退化,以及我國珊瑚礁生態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黃暉提出人工修復受損珊瑚礁的宏大構想并摸索出適合不同類型珊瑚礁恢復的技術方法,申請發明專利30多項。研究掌握了我國海域20多種常見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過程,并在國內首次實現了人工幼體培育,為珊瑚礁人工修復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黃暉在西沙群島和南海南部共建立300畝修復示范區,可培育珊瑚斷枝4萬株。
黃暉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相關珊瑚礁保護與管理的法律法規的制定,積極推動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建立并晉升國家級,為福建東山珊瑚礁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整提供了科學支撐。她還積極推動了我國和國際珊瑚礁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促進了我國珊瑚礁生態科研整體水平,并推動了我國的珊瑚礁生態科研成果在國際海洋環境保護決策過程中發揮作用。
2018中國科學院年度團隊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體細胞克隆猴團隊
2017年年底,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體細胞克隆猴團隊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John B. Gurdon發表評論:“這是一項里程碑式的工作。”美聯社、路透社、《時代周刊》等300多家國際一線媒體進行重點報導,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引領了國際腦科學研究的新方向。
20多年來,國際上多個頂級實驗室嘗試攻克體細胞克隆猴這個難題,但都鎩羽而歸。世界公認的克隆專家米塔利波夫前后用了1.5萬枚猴卵,卻仍以失敗告終,國際上一度悲觀地認為體細胞克隆猴不可能成功。中科院體細胞克隆猴團隊卻毅然接下了這一重任。
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體細胞克隆猴團隊另辟蹊徑,創新性提出了“蠶食”的方法,并不斷試錯,夜以繼日地坐在實驗臺前,用廢棄的卵進行訓練,努力攻克細胞“去核”這只攔路虎。在5年中經歷了數不清的失敗,但是依舊鍥而不舍向科學目標發起一次次沖鋒。
體細胞克隆猴團隊始終堅持本土培育青年創新人才,他們沒有一位具有留學背景,但個個“身懷絕技”,都是各項技術環節的頂尖人才。孫強和劉真義無反顧地放棄國外進修機會,抱定研究“大問題”的信念,把自己的黃金年華奉獻給了祖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
平臺位于一個荒島,體細胞克隆猴團隊和一群猴子在一起的時間,遠遠超過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大家沒有周末、少有假期,經常四五個月都沒有個人時間。團隊成員孫強夜里騎電動車摔斷鎖骨,為了不浪費來之不易的猴卵堅持實驗,導致鎖骨錯位需要斷開重接。2016年太湖水位超過警戒線1米多,團隊所有男性工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堅守在平臺,不愿放棄猴群和設備,積極實施搬遷和搶救工作,他們認為在這里“找到了使命感、榮譽感和歸屬感”。
正是在這種勇攀高峰、敢為人先、同心協力、砥礪前行的精神支撐下,團隊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
中科院新疆分院駐村聯合黨支部
自2014年以來,中科院新疆分院先后派出9批116人次干部駐村,局級干部12人次,處級干部40余人次,現有27人堅守駐村崗位,黨員干部占多數,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駐村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總目標。新疆分院既要做好科研工作,還應承擔維護新疆穩定的重大責任。自治區黨委給新疆分院安排了6個村的駐村維穩和脫貧攻堅任務,是南疆四地州中最偏遠、最貧困,維穩形勢最嚴峻,基層工作任務最艱巨的地區之一,6個村8000余村民中60%為貧困人口。
新疆分院分黨組和各所臺黨委共同組建駐村維穩和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形成覆蓋6個村的基層黨建體系,6個村的工作隊隊長同時擔任了所在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駐村后,協助縣、鄉黨委從嚴整頓基層組織,壯大黨員隊伍,優化黨員隊伍結構,并著手建章立制,完善各類管理制度,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隊”。
自開展駐村工作以來,分院系統廣大黨員干部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舍小家、顧大家,踴躍報名參加駐村工作。當前,分院機關有近1/3的黨員干部在開展駐村工作。
幾年來,在工作隊的努力下,農村局面明顯改觀,村容村貌發生很大變化,村民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很大轉變。每周一早晨全體村民升國旗、唱國歌蔚然成風,學習國語熱情高漲,積極參加科普教育和文體活動,宗教極端思想得到有效遏制?;鶎痈刹咳罕姟鞍l聲亮劍”,誓與“三股勢力”作堅決斗爭,村里社會氛圍煥然一新。
新疆分院駐村聯合黨支部為村里修路、打井、修渠、架橋,實施了中科院“西部之光和田專項”和一批“科技服務網絡計劃”項目,發展設施農業,組織引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組織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廣泛開展捐資助學,幫助墨玉縣建立了天文科普基地,使得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駐村工作隊連續4年被評為自治區優秀工作隊,18名工作隊員被評為自治區優秀隊員并獲得表彰和獎勵。阿依瑪克村黨支部獲墨玉縣委“先進基層黨支部”“和田地區2017年度五星級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陳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