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制造業革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熟知的工業4.0,正處于全面發展的進程,并且已經開始從根本上改變制造業格局。過去的幾年,我們目睹了物聯網(IoT)作為工業4.0的驅動力正在不斷發展。在考慮到諸如高效率的壓力,日益激烈的競爭以及靈活的需求等各種因素的情況下,制造業企業已經意識到投資物聯網項目的必要性。然而,在互聯互通和物聯網經驗方面,制造業似乎落后于諸如運輸與物流等其他行業。
據預測,從現在至2020年將會有超過500億個設備連接在一起從而促使“物聯網”成為創新的主要引領者。這些互聯設備的需求將很快影響到幾乎各個領域。它們不僅會改變個人使用,還會影響專業的應用。預計制造業將是生產系統中互聯設備的最大消費者(約1,025億),其次是生產資產管理,再是現場維護或現場干預工作。由于制造業仍然具有無與倫比的增長動力,出于提升現代化水平和競爭力的需求,將物聯網應用于企業的生產設備中有助于企業利益的增長。采用物聯網的企業將受益于服務和消費者需求轉型中的普遍趨勢。此外,強大的物聯網平臺提供了處理及合并大量數據流的基礎架構,減少操作過程的復雜性,從而實現產品定制化。
市場調查公司PAC針對物流和制造企業的趨勢調查顯示,48%的物流企業宣稱其將不同地點的工廠連接在了一起,而僅有13%的制造企業采取了這一做法。相比制造企業,物流企業實施和完成了更多的物聯網項目。
有一點是肯定的:工業4.0將長期改變制造企業的商業模式。那么制造業如何利用物聯網來使企業的商業模式在未來變得可行且可持續呢?企業如何才能在工業4.0中幸存下來,并確保其市場競爭力高于競爭對手呢?
在制造業中已經出現的五大趨勢,將大大改變企業的經營方式:
1.服務轉型:制造企業越來越多地推出額外的服務產品,以擴展其產品組合,并培養持久的客戶忠誠度。圍繞現有產品的新服務被打造成完整的服務生態系統,以促進持續的客戶關系而非一次性交易。
2.一切皆服務:軟件即服務(SAAS)只是一個開始。各行各業的企業業務模式正從獲取產品的所有權轉向按次計費的合同制。制造企業將越來越多地銷售解決方案和服務,而不是產品,例如用移動性解決方案取代汽車。顧客只在其需要的時候購買服務,將存儲和維護費用轉移給制造企業。這些定制化服務都是緊密相連的。
3.個性化:如今,消費者需要滿足其特定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這使得大規模生產變得無用且低效,由此制造企業的業務模式從“銷售我們制造的” 改變為“制造我們銷售的”。然而,定制產品所包含的成百上千的選項和功能組合擁有巨大的復雜性,需要強大且可靠的系統來正確并高效地處理這些海量數據。
4.超級競爭:制造業正經歷著競爭環境的轉變。顯著加劇的競爭伴隨“人才爭奪戰”。根據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BMBF)的調查,現有學徒數量不斷超過需求量。在2015年,有563,054個可用的學徒崗位,但只有542,806個候選人。30%的制造企業無法找到足夠數量的學徒,德國工商總會(DIHK)的大多數企業對此的解釋是缺乏合適的人選。因此,人才難尋。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體現在客戶和市場份額,也體現在那些確保能在未來的數字化世界立足的有才華的員工。
5.數字融合:制造企業的生產和供應鏈正在轉向數字化,新產品和服務涉及各種技術,如RFID、WLAN、定位或視頻技術。隨著物理和數字世界通過物聯網日益互聯,這些技術以及其所傳遞的各類數據通過各種設備和應用得以合并和被獲取。
每一個制造企業都受到這五個趨勢中至少一個的影響。現在,物聯網看起來仍然像一個神秘且難以穿透的叢林。物聯網項目由于數據集成的復雜性和缺乏專業知識,往往會陷于停滯或無法付諸實施,但是它值得企業去探索。物聯網將制造商與供應商、客戶、員工以及整個生產線上的機器和材料連接起來,為企業提供運營和流程的實時可視性。
物聯網幫助制造企業改善和擴大他們的服務,使其能夠快速響應需求或問題,從而確保穩定的客戶忠誠度。采用物聯網的企業將會因此受益于服務轉型和一切皆服務的趨勢。此外,強大的物聯網平臺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架構來處理及整合龐大的數據流,并降低例如大量產品個性化所帶來的業務流程的復雜性。通過預測性維護和減少生產停工時間來提高生產率并降低成本,將幫助制造商改善業務模式進而實現競爭優勢的提升。
因此,企業應該專注于數字化帶來的益處,而不是在面對短期的物聯網挑戰時選擇逃避。相反,企業應該把物聯網視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幫助自身獲得可操作性的洞察力和生產收益;同時為企業提供能夠在超級競爭的環境下更好地生存所需要的競爭優勢,以及應對更長期的工業4.0挑戰的業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