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部新修訂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未來科技企業孵化器該如何發展?業內專家表示,新版《辦法》的實施將促使相當多的孵化器從原來的粗放式、“跑馬圈地”式的發展,轉向更加追求專業化、精細化的發展。
孵化平臺面臨行業洗牌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近年來我國孵化平臺也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遍地開花。
“數量多并不代表質量高。”陜西光電子集成電路先導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思申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隨著新版《辦法》的實施,孵化行業將面臨新的洗牌。
張思申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孵化水平參差不齊,很多孵化平臺主要提供的是工位、會議室、網絡,以及其他簡單的服務,真正提供科技企業需要的,如公共實驗室、科研設備等還很少,在吸引高成長性、技術性的創業團隊方面顯得條件不足。
張思申認為,此次新版《辦法》將眾創空間納入管理,對眾創空間的建設內涵提出了新要求,將引導眾創空間向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去建設,真正幫助創業企業成長。同時,引導眾創空間注重引進孵化企業的質量,實現創新創業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助推當地經濟的發展。
對此,中科創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成也有類似看法。
“目前大部分孵化器只是具備場地租賃的功能,它們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拿更多的地、引進更多的團隊,但是在真正給入孵企業提供實質服務上還比較弱。”王成表示,如果孵化器仍然采用“跑馬圈地”式的發展,未來將在行業的生存和競爭中被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辦法》明確,依據孵化器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開展考核評價工作,并進行動態管理。對連續2次考核評價不合格的,取消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資格。
王成認為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定期考核非常有必要。“孵化器同企業一樣,是持續經營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一開始申報的時候符合要求,不代表在今后的發展中能夠繼續優化和提升,所以對其進行定期考核,包括不符合條件取消資格,‘有進有出’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中科創星在各方面都符合《辦法》要求。王成舉例道,例如《辦法》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條件,包括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場地面積不低于1萬平方米,其中,在孵企業使用面積(含公共服務面積)占75%以上;孵化器配備自有種子資金或合作的孵化資金規模不低于500萬元等。
王成表示,中科創星僅在北京中關村就有孵化場地面積1.6萬平方米以上,入孵企業使用面積超過75%;種子期和天使期基金規模53億元;在人才隊伍方面,配備了包含投融資、創業服務、管理培訓、企業咨詢等各方面專業化的隊伍將近150人。未來,中科創星將重點提升投融資方面的服務。
更精更專才能成為“頭號玩家”
“孵化平臺的洗牌在所難免,隨著新規門檻的提高,未來眾多平臺都將面臨大考。這就要求孵化器們必須找準自己的定位和特色。”王成表示,科技企業孵化器只有向專業化、精細化轉型,才能從行業內脫穎而出,成為“頭號玩家”。
王成表示,《辦法》對孵化服務體系升級,從看重入孵企業的數量轉向質量,這就要求孵化器在轉型過程中,一定要發掘自身特色,了解創業企業真實、迫切的需求,重點考慮在哪些方面能更好地幫助創業企業。在王成看來,新版《辦法》的實施將催生更多專業孵化器的出現。“未來,相當一部分孵化器會聚焦在某一產業或領域,向專業化孵化器轉型。”
“同樣是做專業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比如半導體行業,如果你能給創業企業提供實驗設備等基礎服務,就會對半導體創業企業有更大的吸引力;再如投融資方面,能幫助創業企業把投融資服務做好,這也是保證創業企業活下去并促使其發展的關鍵性要素。”王成說道。
孵化器在向專業化轉型的同時,要求孵化器的工作人員也要轉型。“原來的工作人員可能更多地在于基礎和簡單的入孵服務,比如半導體孵化器,如果從業人員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很難給入孵企業對接有效的服務。”王成表示,如果沒有專業人員做支撐,從傳統孵化器向科技企業孵化器轉型,可能會停留在口號階段。
對此,張思申深有感觸。陜西先導院作為光電子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的重要載體,一直堅持投資引領、平臺支撐,在光電子集成電路領域,提供半導體設備2800臺(套),并有10億元的光電子產業基金。張思申透露,陜西先導院將繼續加強技術服務能力,企業的需求是一直增長且多樣的,現有條件只能滿足部分創業企業的需求,將根據其他企業的需求不斷地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平臺,總計劃投入規模19億元打造四大平臺,從而更廣泛地服務光電子領域創業企業。
張思申說,以前是筑巢引鳳,打造一個平臺把鳳凰引來。未來,陜西先導院要固巢引鳳,通過加固平臺提升服務能力,把金鳳凰留下來。張思申希望,未來的專業化孵化平臺能具備四大功能:一是技術服務平臺,二是產業孵化平臺,三是人才引進平臺,四是資源共享平臺。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