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哲學乃是區別于所有其他哲學的一種元哲學或最高哲學。由于信息哲學首先是在哲學的最高范式(“存在領域的劃分”)層面引發的變革,所以信息哲學實現了人類哲學的第一次根本性轉向,從而引發了哲學的革命。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在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信息哲學已經成為能夠體現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的哲學,并深刻而全面地展示出其重大而深遠的時代意義和價值。
信息哲學的性質
長期以來,國內外科學和哲學界對信息哲學學科性質的一般性理解存在很大局限。更多學者僅僅在信息科學和信息技術中的哲學問題的層面來理解信息哲學的性質。依據這種看法,信息哲學只能是一種部門性或領域性的哲學。正如物理哲學、化學哲學、生命哲學、地理哲學、經濟哲學、文化哲學那樣。另有一些學者則總是傾向于把信息哲學納入到已有的某些傳統哲學范式之中來進行解讀。
中國信息哲學的相關研究認為:絕不能把信息哲學等同于信息科學和信息技術中的哲學問題,也不能把信息哲學看成是一種依附或歸結為某種已有傳統哲學的哲學;信息哲學乃是區別于所有其他哲學的一種元哲學或最高哲學;信息哲學把信息作為一種普遍化的存在形式、認識方式、價值尺度、進化原則來予以探討,并相應從元哲學的高度建構出全新的信息本體論、信息認識論、信息生產論、信息社會論、信息價值論、信息方法論、信息進化論等,在這些信息哲學的大的領域之下還可以再包括若干分支哲學,從而派生出第二、第三或更深層次的信息哲學學科。
作為一種元哲學的信息哲學是從當代科學與技術、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實中,通過批判性的審視升華出來的,所以這一哲學實現了對具體現實界的理性超越,具有了比一般科學與技術、經濟與社會、生活與實踐、觀念與認識更為超越的性質。另外,由于信息哲學對傳統哲學,也包括當代西方哲學的根本范式采取了一種革命性批判的態度,所以這一哲學實現了對人類已有的傳統哲學的理性超越,具有了不再依附于其他哲學的獨立性。由于在這兩個方向上同時實現了批判性的超越,所以信息哲學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哲學所應有的最為自由的學問本質、品格和精神。就此而言,在信息時代,尤其是在信息時代正向其高級發展階段智能化社會闊步前進的今天,信息哲學必將成為人類未來哲學發展的主導方向。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中國誕生和發展起來的信息哲學正是這樣一種哲學。它奠基于信息時代的科學與技術、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實,立足于對傳統哲學和科學的根本范式的批判,從而具體而全面地展示了信息時代的哲學精神。
哲學的最高范式:“存在領域的劃分”
按照一般說法,大多數哲學家總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看作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或最高問題。然而,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必須解決一個前提性問題,這就是“何者存在”,亦即世界上有多少種存在。這就是“存在領域的劃分問題”。如果連什么東西存在都沒有搞清楚,那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就無法具體地得到回答。這樣一來,“存在領域的劃分問題”便不能不比“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更基本、更高了。所以,信息哲學提出:“存在領域的劃分”是哲學的最高范式。
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存在”被劃分為三大領域:客觀理念世界(包括上帝、絕對精神);物質世界;人的精神世界。隨著科學昌明的發展,客觀理念世界逐步退出了一般科學和哲學的領域,這樣,在西方傳統哲學關于存在領域的劃分方式上剩下的便只有兩大領域:物質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存在=物質+精神,這就是傳統哲學的最高范式,也是傳統哲學的立論之基。
通常,大多數哲學家總是把“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與“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看作是同一層次、同等尺度的問題,這一觀點的理論基礎正在于堅持了傳統哲學對存在領域的基本劃分方式:存在=物質+精神。因為存在是由物質和精神兩大領域構成的,所以要回答“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就只能從具體解讀“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中去尋求。然而,如果存在領域的劃分方式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存在=物質+精神”的傳統模式,那么,這兩種表述方式便不再是同一的了。
關于哲學的發展,西方哲學界有一個一般的說法,這就是兩次轉向論:本體論到認識論的轉向;認識論再到語言論的轉向。在此兩次轉向論之外,尚有學者提出了更多轉向的說法:現象學轉向、價值論轉向、生存論轉向、實踐論轉向、身體論轉向,等等。然而,細究起來,這些所謂的種種轉向所實現的變革還僅僅停留于哲學所重點關注的問題域和其所涉及的學科范圍的轉換。由于這些所謂的轉向并未改變傳統哲學的最高范式,所以,他們都不是哲學的根本轉向,因而都未曾給哲學帶來根本性的革命。
哲學的信息轉向:存在=物質+信息
信息哲學對哲學的變革首先是在哲學最高范式的層面實現的。信息哲學提出的新存在領域劃分方式是“存在=物質+信息(精神只是信息活動的高級形態)”。
當然,不同的哲學流派對于信息的存在論地位完全可以做出十分不同的解讀。事實上,在相關的哲學領域,已經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解讀方式:一種是把信息僅僅作為物質的某種存在方式或屬性,從而將其簡單歸結為物質現象,不承認其有自身存在的獨立性;另一種則是把信息簡單歸屬到精神世界,否定客觀信息的存在,更有甚者則直接把信息看作是精神的代名詞;第三種則是把信息看作是與精神和物質不同的、具有獨立存在意義的一個全新世界。在這第三種解讀方式中又可以區分出兩類:第一類是把信息、物質和精神三元并列,第二類是把精神作為信息世界的一個領域包容在信息世界之中。信息哲學采用的正是這第三種解讀方式中的第二類,通常,我們也把它稱為物質和信息雙重存在的理論。
在上述三種對信息存在論地位的解讀方式中,前兩種對于哲學的變革來說,并不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和價值,因為這兩種解讀方式并未根本改變傳統哲學對存在領域的劃分模式,它僅僅是在或者對物質世界的具體存在方式和領域,或者對精神世界的具體存在方式、領域和稱謂給出了某種具有新意的闡釋。而上述的第三種解讀方式則與前兩種解讀方式不同,因為這種解讀方式改變的是存在領域的傳統劃分方式,是針對哲學的最高范式所發生的變革,所以,這一解讀方式便導致了哲學的根本轉向,引發了哲學的革命。
從1980年開始,經過近40年的持續研究,我國對信息哲學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信息哲學的相關理論認為,傳統唯物主義哲學所認定的“客觀的都是實在的物質世界”的理論是難以成立的,因為客觀的并不都是實在的,在客觀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普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事物自身顯示、相互映射、相互表征的普遍聯系的復雜現象。在這一現象中顯示、映射、表征著的內容本身雖然是客觀的,但是并不具有實在的性質。如果我們用“客觀實在”來定義物質的話,那么,我們便不能再用“客觀實在”來定義這種顯示、映射、表征著的內容的性質和存在方式。如此看來,這種顯示、映射、表征著的內容便應該被看作是另一種不同于物質現象的客觀存在。信息哲學把此類現象定義為“客觀不實在”或“客觀虛在”。另外,精神世界作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也不具有實在的性質。所以,精神便相應被規定為“主觀不實在”或“主觀虛在”。由于“客觀不實在”和“主觀不實在”都具有不實在的性質,所以它們便可以統一歸入一個大的世界領域,即“不實在”或“虛在”的世界。
如果從實在和不實在的對應關系來考察的話,我們將會看到不實在的世界是由實在的世界在相互作用中派生出來的,關于自身的某些性質、存在方式和狀態的顯示、呈現、映射、表征或主觀反映(包括思維加工的再造)的一個世界。從這種對應關系上,我們有理由把實在的世界叫做直接存在的世界,而把不實在的世界叫做間接存在的世界。由于間接存在是對直接存在的顯示或反映,所以,從間接存在所呈現的內容來看,它便是關于直接存在的信息。這樣我們有理由做出規定:直接存在的世界是物質世界,間接存在的世界是信息世界。由于信息世界是由物質世界在相互作用中派生出來的,所以信息世界便是物質世界的自身顯示。正是根據這樣的思考,信息哲學把信息定義為:“信息是標志間接存在的哲學范疇,它是物質(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狀態的自身顯示。”
從上述討論中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得出一個結論:由于信息是由物質在相互作用中派生出來的,信息世界又是對物質世界的顯示,所以物質世界仍然是第一性的本原性存在,而信息世界則是第二性的派生性存在。
雖然在信息產生機制的邏輯推論上我們強調了物質的第一性和信息的第二性,但是,在現實性上我們又主張世界的物質和信息的二重存在性。這是因為,世界演化的時間沒有開端,相互作用又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方式,所以世界上現存的所有物的結構都是在漫長演化過程中生成的,這種演化生成的結構都同時凝結了相應演化過程的時間和空間的信息。這就導致一種現象的發生:世界上現存的所有物的結構,乃至世界整體本身都已經被二重化,它們都既是物質體,又是信息體,并且這兩個世界又是鑲嵌在一起的。
由此,筆者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在物質統一性的基礎上,物質和信息雙重存在和雙重演化的理論,正是這一理論在哲學存在論和本體論的最高范式的層面導致了哲學的根本性變革,或稱“全新的哲學革命”。正是這樣一場革命實現了哲學的信息轉向。
信息哲學對哲學的根本變革的十二個方面
由于信息哲學導致的是哲學自身的根本性革命,所以信息哲學將在哲學的所有問題和領域,包括基本的問題和非基本的問題,包括基本的領域和非基本的領域都實現了某種全新的變革。由于篇幅問題,我們只在此以標題的方式列出信息哲學對哲學根本變革的十二個方面。
1. 信息本體論:一種關于物質和信息雙重存在的全新存在論學說;
2. 信息認識論:一種關于人的認識發生的多維中介建構與虛擬的學說;
3. 信息演化論:一種關于物質形態和信息形態雙重演化的理論;
4. 信息時空觀:一種全新的時間和空間內在融合統一的理論;
5. 全息境界論:一種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機制、過程和結果的學說;
6. 信息價值論:一種關于物質價值和信息價值的雙重價值理論;
7. 社會信息論:一種關于社會性質和社會進化方式的新理論;
8. 信息生產論:對人類實踐和生產活動本質的新認識;
9.信息思維論:一種關于科學與哲學的思維方式變革的理論;
10.頂天立地的統一信息科學論:一種關于“科學的信息科學化”的當代科學發展的理論;11. 對現有科學研究綱領的整合作用;
12.對現有科學和哲學的全方位改造作用。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學國際信息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信息哲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18ZDA027)的階段性成果)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