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技術創新正處于最好發展時期,在互聯網經濟、計算機和智能手機、高鐵、航天航空、生物科技、新能源等一系列領域顯示出了強勁的生命力
政府需要在發展共享經濟的過程中發揮引導作用,在加強監督管理的同時,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并在反壟斷方面有所作為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有哪些優勢?技術進步是否減少勞動力需求?共享經濟對宏觀經濟運行有何影響?北京大學近日發布的《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8》給出了答案。針對相關熱點話題,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眾多專家學者。
報告指出,對于中國來說,新時代經濟增長至少具有三方面優勢,即制度優勢、創新優勢和發展優勢。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表示,經過多年市場化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建立起來,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市場等也得到了長足發展,雖然這些市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繼續深化改革,“但總體而言,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效率的市場體系。”劉偉說。
在創新優勢方面,眾多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國目前技術創新正處于最好發展時期,在互聯網經濟、計算機和智能手機、高鐵、航天航空、生物科技、新能源等一系列領域顯示出了強勁的生命力。
此外,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但人均國民收入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平衡的問題。“這種發展上的差距屬于我們的比較優勢。”劉偉認為,在供給方,可以利用比發達國家當年發展時更加先進的科技和裝備,更有競爭力的生產要素及其他優越條件來更好地發展生產。在需求方,我國還有更大的潛在市場需求,不斷滿足這種需求的過程也正是我們實現進一步經濟增長和推進全面現代化建設的過程。
“我國宏觀調控體系具有自己的特色,包括市場化改革、供給管理、需求管理3大類。相對于西方目前主流——僅包括需求管理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而言,中國的宏觀調控體系更為完整,理論基礎更為先進、扎實,政策組合也更為豐富,可以應對多目標宏觀調控。”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說。
技術進步和就業的關系一直是經濟學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再次產生了對于“機器替代人”的擔憂。對此,蘇劍表示,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技術在替代一部分工作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工作崗位。這種創造就業的過程,一方面是通過產品價格的下降、收入增加以及新產品的出現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來實現的;另一方面是通過技術進步擴散到上下游產業、促進了新產業的壯大來實現的。
“綜合來看,技術進步在短期內可能減少就業,長期看則可能增加就業。”蘇劍認為,技術進步在一定階段會帶來結構性失業,但隨著社會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門類日益增多,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人力資本不斷提升,未來將創造更多工作崗位。
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共享經濟不斷壯大,并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活力。“共享經濟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經濟活動的環境損耗,節約資源,還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和排他成本,弱化產品的競爭性,提高盈利性,更能夠提高經濟效益,滿足消費者的臨時性和個性化需要。”蘇劍表示,在共享經濟模式下,共享收入及財產性收入將會在總收入中占到越來越大的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共享經濟的不斷發展,問題和困難也接踵而至。例如,在共享單車市場上,出現了惡意破壞競爭對手車輛、亂停車等不良現象。此外,很多共享經濟平臺由于缺少相應的行業規范、法律政策、政府管制等,出現了市場運行不暢的情況。
對此,相關專家建議,政府需要在發展共享經濟的過程中發揮引導作用,在加強監督管理的同時,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并在反壟斷方面有所作為。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