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霽在人生道路上習慣于“超車”:9歲讀中學,14歲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24歲獲博士學位,25歲成為8核龍芯3號主架構師,29歲成為研究員,32歲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的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他更是世界首款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寒武紀芯片的主設計師。如今從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孵化出的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寒武紀)估值已超160億元。
36歲的陳云霽選擇繼續留在中科院計算所做研究員。經歷了人工智能的低潮和爆發,他和團隊目標明確:在激烈競爭中保持領先,提供更強大的處理器。 “在這個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時代,我們需要做一些國際引領性的工作。”陳云霽說。
“不要考第一”
時間往前推22年,剛進入科大少年班的陳云霽,在高手如林的環境中成績并不突出,甚至還有不及格的時候。
在科大少年班學院的醒目位置,留有數學大師陳省身的題詞:“不要考第一。”回想起當年的自己,陳云霽開玩笑說是“謹遵大師教誨,可惜過了頭”。
從小就接連升學跳級的陳云霽,進入大學仍不忘看漫畫、打游戲。在游戲中不斷地創造,也讓他對計算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在數字化的世界里,我們通過思想的力量制定規則,并基于這些規則搭建出復雜的系統。這些系統包含的力量甚至會嚇自己一跳。”陳云霽對《中國科學報》表示。
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的陳云霽打小就對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充滿向往。
大三上學期,他跑到當時教《計算機體系結構》的教授周學海的實驗室,給老師和師兄打下手,成為實驗室唯一的本科生。大四畢業時,陳云霽獲得跟隨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胡偉武碩博連讀的資格,成為中國本土首款32位通用處理器——龍芯1號設計研發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
在胡偉武的團隊,陳云霽一干就是12年。龍芯1號之后,已經拿到博士學位的陳云霽又成為8核處理器龍芯3號的主架構師,這一系列的經歷對陳云霽后來的人生影響頗深。
“胡老師是我踏入芯片行業的領路人,沒有龍芯,就沒有今天的我?!标愒旗V說。
創造跑道的人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國歡慶,陳云霽卻悶在中關村的宿舍里埋頭寫有關龍芯3號處理器架構的論文。就在這間沒空調的屋子里,誕生了首篇第一作者來自中國大陸的HPCA(高性能計算架構國際研討會,體系結構領域三大旗艦會議之一)文章。
同年,陳云霽的弟弟、跟隨導師陳國良院士和姚新教授學習人工智能算法的陳天石加入胡偉武團隊,二人萌生了研發智能芯片的想法。
當時,人工智能正處于低谷期,更別提研制一款專門處理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有學生直接向陳云霽表示,這一方向太過冷門,怕不好發文章,所以不愿意做。項目申請也較為困難,兄弟倆只能在工作任務之外進行研究。
之后幾年,陳云霽獨自在賽道上奔跑,完成了第一個處理器架構原型的邏輯設計,在辦公室沒日沒夜地熬,一張折疊床成了他的“碼農標配”。
“跟現在的熱鬧相比,當時更多的是一種孤獨的感覺。”陳云霽說。
不過一向樂觀的陳云霽無暇抱怨,給作品起名時也是深得導師真傳。當年龍芯最早的英文名不是Loongson而是Godson,由中文名“狗剩”音譯而來,因為課題組希望“名字賤一點容易養大”。
陳云霽則直接將處理器架構命名為“電腦”,英文直接用漢語拼音“DianNao”。這是寒武紀系列的開山之作。這篇文章獲得了2013年國際會議ASPLOS的最佳論文獎。在國際會議上教外國研究者卷著舌頭念出正確音調,“順便弘揚了一波漢語拼音文化”。陳云霽幽默地說。
隨后幾年,寒武紀2號、3號相繼問世:面向大規模神經網絡的DaDianNao,面向多種機器學習算法的原型處理器結構“PuDianNao”等陸續在世界頂級會議上出現,陳云霽的名字越來越為人所熟知。
5億年前地球迎來一次被稱為“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就此開啟現代生物多樣性的大門。陳云霽和同事將世界首款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命名為寒武紀,在2016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公開亮相。這個名字寓意人工智能時代的“大爆發”即將來臨。
風口、興趣與同伴
寒武紀芯片問世后的幾年,深度學習處理器這一方向從無到有,變成了如今的國際熱點。
2018年2月,《科學》雜志稱寒武紀芯片研發為“開創性的貢獻”,陳云霽和所在的團隊也被評價為深度學習處理器領域的先驅和領導者。
想起多年前“坐冷板凳”的時候,陳云霽覺得那實際上是做基礎研究“比較理想的狀態”?!爱斠豁椏蒲泄ぷ髯兊脽衢T再跟風就晚了。要在大家還沒扎堆時提前做些基礎研究。當風口來臨時,才能迎頭趕上”。
回看團隊研究成果,寒武紀將人工智能算法與芯片設計相結合,開發出自己的處理器架構和指令集,克服了專用集成電路ASIC 用于深度學習時存在的問題。
目前,陳云霽依然留在中科院計算所,弟弟陳天石則“下?!背蔀楹浼o公司CEO。這樣的分工跟兄弟倆迥異的性格有關:陳云霽膽大敢想,陳天石則小心周全,慎重仔細。二人調和想法后做出的共同選擇,也會更加周全。
“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創新,但背后不變的是持續推動人類進步和國家生產力的發展?,F在需要更多人承擔起國際引領性工作。”陳云霽說。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