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工智能列入立法規劃
2019年3月4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大會發言人張業遂表示,已將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列入立法規劃。
張業遂稱,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一些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如數字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和修改科學技術進步法等,列入本屆五年的立法規劃。同時把人工智能方面立法列入抓緊研究項目,圍繞相關法律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論證,努力使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努力為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從2017年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到去年受到多位兩會代表委員關注,人工智能儼然已經成為兩會的焦點。2018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
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其對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已經產生越來越深遠的影響。同時,人工智能面臨倫理道德框架、隱私與安全保護等問題,為了讓人工智能實現健康發展,急需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與之匹配。
從追趕到全球領先
雖然人工智能最早的浪潮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但經歷了近70年來的曲折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大國。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僅僅達51.7億元。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突破百億元。截止至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了152.1億元,同比增長51.2%。初步測算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238.2億元左右,同比增長56.6%。
根據聯合國下屬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研究報告《技術趨勢2019:人工智能》顯示,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中,中國和美國處于領先地位。
報告指出,AI專利申請最多的前20家科研機構中,有17家來自中國;AI相關科學出版物數量排名前20的科研機構中,10家來自中國。全球前30名AI專利申請方中的4家科研機構,有3家來自中國。
另據CNNIC第43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達到1011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廣東。其中,北京擁有395家企業,成為全球人工智能企業最多的城市。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他在講話中特別指出,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的驅動下,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立法工作有待加快
中國在熱情擁抱新一輪人工智能熱潮的同時,從政府部門到產學研各界對于人工智能發展所涉及的法律及倫理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處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
與電商法歷時5年才正式落地不同,人工智能立法更早被兩會代表委員關注。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就在提案中表示,希望國家出臺政策鼓勵人工智能的開放平臺與加速自動駕駛相關立法。
目前,中國人工智能的總體政策在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得到體現,但該規劃只是要求對人工智能在部分領域初步建立倫理規范和政策法規,尚未上升至法律層面。由此可見,人工智能的立法仍有待加快。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首席執行合伙人蔡學恩認為,在人工智能行為倫理道德框架、人工智能應用相關的民事與刑事責任確認、隱私和產權保護、信息安全利用等問題上的研究均需要加強。
立法有何挑戰?
人工智能的立法需盡快提上議程,但亦應注意到人工仍屬于新生事物,如何把握適當的邊界是關鍵,尤其是考慮到人工智能可以應用到金融、醫療、交通等多個場景中,出臺一部總括性的法律可能會阻礙人工智能的發展。
今年兩會前夕,李彥宏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人工智能立法本身不應該太超前,“很多時候新事物剛剛出現,讓它稍微跑一段時間然后再總結經驗,找到規律再來立法。”
李彥宏表示,在不同的領域,涉及的立法都不一樣,比如無人駕駛,在過去就沒有相關的法律。“北京市很重視無人駕駛,很快有相應的法律來保障我們的創新能夠有序進行。”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亦向記者表示,以AI+醫療為例,雖然機器給病人診斷的平均準確率比一些基層的農村醫生要高,但是從法律層面來說機器不能給病人看病,因此更多的時候是將機器得出的結論交給醫生,讓醫生來做決定。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