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高新區是我國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而設置的特定區域。經過30多年的建設,營造了激勵創新創業、服務企業經營、推動集群發展的生態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新時代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國家高新區必須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創新全過程,構建以“雙創”生態為生態核;產業生態和人文生態為生態體;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合作生態為生態圈的“一核兩體三圈”新生態體系,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路子,將國家高新區打造成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先鋒隊、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建設創新性國家的主力軍。
一、新理念要求國家高新區始終突出一個“生態核”:
貫徹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新理念,構建“創業帶動創新、創新驅動創造”的“雙創”生態。
國家高新區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載體,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與發展模式,吸引集聚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服務水平,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率先形成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創業生態和高效率創新體系,當好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先鋒隊。
1.始終把“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作為構建“雙創”生態的永恒主題。
(1)堅持國家高新區戰略定位。新時期要按照把高新區建設成為具有重大引領作用和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全面培育和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基地、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前沿陣地、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要地的“四地”要求來確定戰略定位。
(2)構建創新發展政策體系。構建“1+X”的創新政策體系,形成橫向覆蓋“產業鏈”、縱向覆蓋“創新鏈”的政策網絡,激發“雙創”活力。“1”即制定一個綱領性政策,全方位支持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各相關領域;“X”即配套出臺支持特色產業、創業孵化、科技金融、人才引進等多個維度的若干專項政策。
(3)加強創新能力量化管理。編制國家高新區創新指數,對創新能力進行綜合性的量化評估,并以此指導創新發展。
2.始終把“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主體地位”作為構建“雙創”生態的首要任務。
(1)強化應用基礎研究。提高基礎研究水平,健全基礎研究支撐體系,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扎根創新發展戰略需求,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實現從跟蹤到引領的轉變。
(2)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提高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加大對企業發明創造的支持和獎勵力度,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鼓勵引導企業參與技術標準制定,開展技術并購和集成應用。
(3)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加大產學研創新聯盟、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產業技術創新組織建設,支持大學、科研院所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強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高成長性、爆發性企業的培育與挖掘,打造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生力軍。鼓勵國家高新區龍頭企業平臺化轉型,構建大企業創新創業生態圈。
(4)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點突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度障礙,推動科技成果、專利等無形資產價值市場化,設立產學研協同創新基金,培育專業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支持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規范化建設工作,加大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支持,構建全鏈條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3.始終把“培育創新平臺、優化科技服務”作為構建“雙創”生態的重要抓手。
(1)完善創業孵化體系。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鏈條梯度孵化體系。支持知名企業、高校院所、投資機構等共同參與,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圍繞細分領域發展專業化眾創空間,打造眾創社區、創業綜合體等綜合性眾創空間。發展創新型孵化器,推廣“孵化+創投”“互聯網+”等創業服務,建設“孵化器+宿舍”“孵化器+商業空間”等新型創業空間。優化加速服務機制,發展企業總部型、技術中試型、專業園等加速器,引導加速器服務向定制化、精準化、柔性化方向創新。
(2)優化科技服務體系。打造涵蓋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領域的全方位科技服務體系。培育眾包、眾籌等研發服務新業態,通過發行創新券引導各類平臺向社會開放服務。搭建區域性技術交易市場、綜合性技術交易機構、行業技術轉移中心等線上線下平臺。建設知識產權信息平臺、交易中心、保護中心、專利導航中心等平臺等。
(3)構建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培育貫通創新周期的新金融,推進“資本+科技+產業”三位一體,打造新型科技金融業態。設立信貸風險補償資金,鼓勵金融機構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產業鏈融資等新型融資服務。設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新興產業領域。支持建立科技企業信用評價標準,打造科技企業信用體系。
(4)弘揚創新創業文化。在全社會弘揚創新創業文化,國家高新區要積極承辦或舉辦各類全國性和國際性創業活動,定期舉辦創業沙龍、創業訓練營等系列活動,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創新創業。
二、新理念要求國家高新區牢牢把準兩個“生態體”:
(一)貫徹把協調作為品質發展第一導向的新理念,構建“轉變發展方式、轉換新舊動能”的產業生態。
國家高新區要按照“發展高科技、培育新產業”方向轉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以新增量和新供給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1.堅持新導向,把構建產業生態作為高新區推動質量變革的新使命。
(1)堅持改革引領。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國家高新區培育新動能的動力與活力。
(2)堅持創新驅動。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重點,發揮“雙創”重要作用,不斷探索可推廣復制的新舊動能轉換發展的模式與路徑。
(3)堅持融通發展。將國家導向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相結合,強化創新主體、各類市場主體作用,促進區域協調和社會協作,推進國家高新區新舊動能轉換融通發展。
2.瞄準新目標,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高新區實現效率變革的新方向。
(1)促進新動能培育的雙創動力進一步增強。創新創業生態更加優化,科技服務業快速發展,全球配置創新資源的能力不斷提升,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交互創新態勢顯著增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不斷提高。
(2)新動能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進一步提升。智能經濟、平臺經濟、分享經濟等新經濟業態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取得明顯成效,實體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 。
(3)滿足新動能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規律、滿足新動能集聚需要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基本形成,政府服務新興經濟領域市場主體的快速響應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包容和支持新動能培育壯大的管理體系基本建立。
3.明確新任務,把轉變方式、轉換動能作為高新區加快動能變革的新優勢。
(1)加速新生產要素有效集聚流動。國家高新區要探索“校企互動、人才流動、資本接力”的創新模式,充分發揮其放大社會生產力的乘數效應。完善壯大優勢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進“建鏈、補鏈、強鏈、延鏈”工程。深入實施“創新型產業集群建設工程”,以增量帶動存量,不斷以新的增量帶動存量升級,以產業強帶動經濟強,推動產業集群向產業生態升級。
(2)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改造“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以新組織、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與傳統模式、傳統產業、傳統企業相結合,實現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推進制造業提質增效,率先對接“中國制造2025”,打造以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為核心的新型制造體系。
(3)加快構建“高精尖”產業體系。加強產業發展前瞻性研究,謀劃未來產業布局,主動培育高端裝備、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產業改革風向。按照技術、產品、標準、組織方式國際化標準,推動園區產業向“一體化、高端化、國際化”轉化。
(4)推行全面深化改革。優化鼓勵創新的監管服務機制,完善以負面清單為主的新經濟產業準入制度,及時將新業態、新產業納入統計調查和政策支持清單。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寬新注冊企業場所、股權等登記條件限制。構建“人工智能+政務服務”新模式。建立智庫參與的決策咨詢制度。
(二)貫徹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第一資源的新理念,構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文生態。
國家高新區要著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形成創新人才蓬勃成長、創新成果競相迸發的良好局面,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支撐。
1.構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文生態,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1)深刻理解人才強國重要意義。國家高新區必須把人才開發作為戰略基點,推動“人力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把各方面優秀人才團結集聚到黨和國家的事業中來。
(2)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國家高新區要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理念,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促進人才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深度融合。
(3)積極打造人才創新創業高地。國家高新區要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積極推進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健全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政策和人才公共服務體系。
2.構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文生態,必須大力引進培育創新型人才。
(1)重點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研究制定引進國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政策體系,積極營造更加開放的人才環境。著力引進一批從事國際前沿研究、帶動新興學科發展的杰出科學家、頂尖科技人才和創業團隊。
(2)大力培養、集聚急需緊缺人才。更大力度培養引進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人才。建立高端創新人才和產業技能人才“二元支撐”的人才培養體系。與職業院校、高校深入合作,進行人才培養定向計劃。大力集聚戰略規劃、風險評估、資本運作、國際投資等領域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3)著力助推青年人才成長成才。實施青年英才開發計劃,在重點學科領域培育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鼓勵和支持青年人才參與戰略前沿領域研究,著力培育一批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對青年人才開辟特殊支持渠道。
3.構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文生態,必須努力營造“容才、施才、成才”的良好環境。
(1)鼓勵人才創新創業。大力支持創業“新四軍”發展壯大。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型孵化模式,為創新創業人才成長提供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2)創新人才發展機制。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提高人才工作科學化水平。完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優化人力資本配置。建立多元化的激勵保障機制,完善人才開發投入機制,把人才投入列入財政預算。完善人才評價考核機制,建立反映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經營業績和綜合能力等標準的評價體系。
(3)優化人才成長環境。開辟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對引進的海內外高端人才,實行“一卡通”試點,對急需緊缺人才不設數量限制,優先審批,建立安居保障、子女入學和醫療保健服務通道。組建企業家俱樂部,組織行業高峰論壇、博士沙龍、青年人才聯誼會等活動。建立健全人才發展法律法規,維護人才合法權益。
三、新理念要求國家高新區全力營造三個“生態圈”:
(一)貫徹把綠色作為持續發展第一抓手的新理念,構建“科技產業城市人文融為一體”的自然生態。
國家高新區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突出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創新要素更集聚、雙創動力更活躍、配套服務更完善、生態環境更優美”的生態科技產業新城。
1.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做好自然生態頂層設計。
(1)規劃布局上堅持綠色標準。按照綠色發展和“多規合一”的要求,科學合理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
(2)土地使用上堅持集約原則。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的原則,堅持合理、節約、集約、高效開發利用土地,優化國家高新區用地結構。
(3)基礎建設上堅持產城融合。提升國家高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完善配套電力、燃氣、供熱、供水、通信、道路等基礎設施。根據主導產業需要,跟進相關配套產業建設。
2.突出綠色產業發展,夯實自然生態物質基礎。
(1)產業發展上遵循“高”“新”方向。堅持以專業園區為支撐、依托板塊帶動的發展模式,圍繞產業鏈招商引資,大力引進具有影響力的國內外知名企業,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2)項目布局上符合綠色發展要求。堅持綠色招商理念,嚴把項目入口關,實現項目引進低碳化。嚴格限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項目,加快淘汰落后工藝、設備、技術和產品,優先發展符合綠色發展方向、滿足產業鏈需要、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堅持鏈條式招商,構建廢棄物綜合利用平臺,搭建資源循環利用經濟鏈。
(3)經濟發展上倡導綠色循環。鼓勵推進綠色工廠建設,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完善多元、清潔、安全的能源系統,強化清潔能源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搭建資源共享、廢物處理、服務高效的公共平臺。
3.把握綠色社會需求,營造自然生態和諧環境。
(1)推進信息化建設。建設大數據園區,實現國家高新區寬帶網、移動通信網、無線網絡與物聯網等網絡互聯互通,充分利用并推進建設數據中心、云端設備、應用編程接口等云端設施,加快終端設施建設,對基礎設施、管理、運行、民生等方面提供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服務。
(2)建設新型空間。以低碳產業和智能信息設施為基礎,強化科研、生產、商務功能有機組合,建設生活設施完善、社交接觸頻繁、創新創業活躍的 “科技+產業+生活” 新型社區,創造適合各類創新創業人群交際、交流、交往的新型空間。
(3)培育綠色文化。將綠色發展納入國家高新區核心價值目標體系,落實政府推動、企業運作、公眾監督的綠色經濟運行機制。
(二)貫徹把共享作為檢驗發展第一考量的新理念,構建“公平法治正義、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生態。
國家高新區在發展經濟、培育產業的同時,要積極履行社會發展職能,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1.國家高新區社會生態就是要不斷使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2)堅持發展問題導向。(3)堅持落細落小落實。
2.國家高新區社會生態就是要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1)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集新聞資訊、社會服務、網上政務、民生服務等于一體的網絡政務平臺。探索推動“微信政務”創新運用,利用微信平臺打造“指尖上的政務大廳”,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網上受理、網上辦理、網上反饋。
(2)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和優質職業教育供給,促進和規范民辦教育。完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增強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實現比較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創新公共衛生服務方式,整合流動人口衛生計生等均等化服務資源。
(3)建立網格管理體系。建立起“街鎮一張網、管區一大格、社區幾小格”,覆蓋全區的網格化、扁平化管理體系。建立一支能夠承擔各項基層綜合性服務管理職能的全科網格員隊伍,實現“一員多能”。通過實施網格化服務管理,實現社會治理的精確化、精準化、精細化工作目標,提升社會綜合治理效能。
3.國家高新區社會生態就是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1)加強法治園區建設。加強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審查備案、經濟合同審查和法律顧問建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落實重大行政決策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法律評估制度。強化執法監督,探索行政執法體制改革。
(2)加強平安園區建設。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推動建立行業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化解和管控制度,明確行業主管部門、監管部門防控行業公共安全風險的主體責任。加快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以“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為目標,推進立體化、信息化,努力構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控網絡。
(3)加強和諧園區建設。通過社會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引領和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良好局面。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三)貫徹把開放作為趕超發展第一選擇的新理念,構建“共商共建、共贏共享”的合作生態。
國家高新要堅持開放發展,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率先形成開放共享、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發展平臺,建成世界一流園區,打造全球創新高地。
1.以擴大全球鏈接輻射為導向,構建開放合作生態。
(1)提升區域輻射能力。突出國家高新區、自創區的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將率先形成的先行先試政策與體制機制向周邊區域推廣共享,深化與當地區域經濟、科技一體化發展。通過一區多園、異地孵化、飛地經濟、共建協同創新平臺或合作聯盟、布局跨區域產業鏈等方式,提升區域創新發展整體水平。
(2)集聚全球創新資源。鼓勵國家高新區與全球創新高地建立戰略合作,加速世界級的創業團隊、資本、技術的雙向流動,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強化全球高端創新資源的鏈接能力,創新企業全球化眾籌、服務全球化眾包、產品全球質量追溯等合作機制,探索創新型人才跨國界、跨區域、跨體制流動機制,匯聚世界級創新成果、創業團隊、創新資本。
(3)建立國際營商環境。謀劃出臺有利于國內外企業公平競爭的稅收、貿易、保稅服務、外匯相關政策。引進與培育一批國際商事商務服務機構,探索建立與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政務服務體系。支持國家高新區完善國際化城市配套服務設施,建立國際化園區與社區,營造開放多元、包容創新的國際文化氛圍。
2.以“一帶一路”為重點,構建開放合作生態。
(1)積極響應“一帶一路”號召,拓展發展新空間。順應國家高新區產能輸出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素需求的新趨勢,通過經貿合作、產業投資等方式,推動優勢產業、特色產品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轉移和布局,為更好地發揮創新功能、發展外向經濟提供廣闊的空間。
(2)深入對接“一帶一路”端口,把握合作新機遇。國家高新區要借助和利用國家通道、國家平臺、國際機制,暢通區域合作渠道,拓寬國際合作領域。充分利用國家對外援助、對外工程承包等合作機遇,推動國家高新區在資本、品牌經營、市場拓展、技術研發等領域與沿線國家開展全方位的產能合作。探索與沿線國家共建跨境經濟合作園、海外科技園、邊境產業園等海外園區,打造高水平、國際化的開放型經濟高地。
(3)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布局,提供發展新動力。國家高新區要積極優先承接國際產業鏈高端環節、龍頭企業和核心項目,著力吸引眾多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產業層次,推動產業邁向全球中高端。
3.以“走出去”“請進來”并重,構建開放合作生態。
(1)鼓勵企業高水平“走出去”。支持園區龍頭企業開展海外兼并收購、新興市場拓展、海外投資布局等活動,完善全球研發體系和銷售網絡,主動“走出去”拓市場。推動園區中小企業與央屬國企和跨國公司合作對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產業組織、產業聯盟,整合行業內相關資源“借船出海”“抱團出海”“集群出海”,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出口。
(2)支持項目高標準“請進來”。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探索設立境外招商機構,開展海外推介活動。制定出臺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積極開展針對總部經濟、研發中心、跨國公司、金融機構的招商活動以及海內外高端人才引進活動,推動國際性的大公司和高端產業集群的入駐,把高新區建成跨國公司投資的大項目聚集地。
(3)提供政策高規格“相配套”。采取“政府推動、企業主導、市場運行”相結合方式,加速政策和戰略對接、企業和項目對接、資金和人才對接,引導企業開展知識產權全球布局,參與國際標準創制活動。建立健全國際科技合作、經貿勞務、投資建廠以及基金支持等方面的政策體系。改革企業“走出去”審批制度,建立健全項目審批“綠色通道”。(作者系高新區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