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有高質量的制造業作為支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列為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怎樣理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當前制造業發展的現狀如何,下一步發展的著力點又是哪些?為了更好地解答這些問題,我們約請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對此進行深入闡述。 —— 編 者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實體經濟的主體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近年來,受成本快速上升、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制造業發展困難加大,加快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能否打贏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這場硬仗,事關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西方經濟學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沒有專門的定義,與之相近的概念為經濟發展質量,這是相對增長速度而言的。從狹義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理解為高效率發展,即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從廣義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包括經濟發展質量、效率等因素,而且涵蓋動力、區域、生態、開放、民生等方面,是“三大變革”和“新發展理念”的融合,既要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又要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
就制造業而言,高質量發展應具有以下特征。從質量維度看,要求產品和服務供給體系與需求結構有效匹配,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從效率維度看,要求投入產出比高,以盡可能低的資源要素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從動力維度看,要求增長動力從依靠要素驅動轉向依靠創新驅動;從區域維度看,要求形成彰顯優勢、協調發展的城鄉區域格局;從生態維度看,要求構建綠色生產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從開放維度看,要求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引領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水平;從共享維度看,要求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合作密切、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制造業發展的五大支撐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增長,我國制造業具備了高質量發展需要的五大支撐條件。
一是制造基礎雄厚。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我國制造業門類齊全、體系完整,具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同時,我國還擁有眾多工業制成品產業鏈配套完整的優勢,形成了一批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集群。
二是創新能力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創新驅動發展,不斷加大研發投入,2018年全社會R&D經費約1.94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15%;搭建了以國家科學中心、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為引領的一批高水平創新平臺,設立了一批高質量的“雙創”基地,培育壯大了一批高科技企業,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正在由“跟跑者”變為“并跑者”,甚至在部分領域成為“領跑者”。
三是市場規模龐大。201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38萬億元,而且這個市場每年保持較快增長。同時,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已經超過4億人,其不斷升級的中高端消費需求將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
四是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等,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五是全社會普遍共識。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企業到社會各界,都充分認識到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亟需突破的幾大痛點難點
雖然我國制造業發展具備良好條件和重要支撐,但上述重要支撐并不能自動轉化為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充分條件。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仍需要找準痛點難點對癥下藥,以下幾個問題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一是制造企業發展信心不足。近年來,受成本上升、融資難融資貴等因素疊加影響,我國制造業經營困難,發展信心不足。
二是關鍵設備和核心技術不足。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關鍵設備制造能力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當前,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存在高性能芯片高度依賴進口、高端數控機床供給不足、工業軟件缺乏自主研發、關鍵基礎零部件性能質量欠缺等明顯短板和突出瓶頸。有關研究顯示,我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技術、新能源等高技術領域對外依賴度高的“卡脖子”技術還比較多。
三是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水平。從供應鏈和價值鏈看,我國制造業大部分以“代工生產”模式嵌入全球供應鏈體系。即使是高技術產業,我國也主要以加工貿易方式參與全球分工,通過進口技術含量高的芯片、制造設備、關鍵部件等,然后加工組裝為成品出口,自身并不擁有研發設計能力,也不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營銷渠道和品牌。由此導致我國制造業總體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產業附加值不高。
四是低端產品過剩和中高端產品不足并存。一方面,受長期積累的低水平投資、過度擴張的影響,我國制造業中低端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受技術和人才制約,擁有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滿足不了國內消費升級的需要。可以說,我國制造企業在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五是關鍵要素支撐能力不強。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國基礎研究薄弱,原始性創新不足。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研發經費超過1.2萬億元,但基礎研究經費僅占0.2%左右,遠低于美歐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在金融供給方面,金融對制造業支持不足。在人力資本方面,中高端人才從事制造業意愿不足。這些關鍵要素對制造業發展的支撐能力不強,亟待大力提升。
此外,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泛濫,影響凸顯,也是制造業發展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如何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制造強國建設,推動制造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升級的適應性。
第一,著力發展壯大制造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與前提。目前,我國制造業發展還面臨成本高企、信心不足等問題。當務之急要加大制造業減稅降費降成本力度,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提振制造業企業發展信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發展軟環境。這些都有利于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推動制造業做大做強。
第二,提高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一方面,要加大對制造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從源頭提高創新成果質量,特別是大力開展基礎性、原創性技術研發,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對接近“臨門一腳”的核心技術加速攻關,對“踢過中場”的核心技術集中資源形成合力,對“已經發球”的核心技術積極有序推進;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立健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廣渠道和擴散機制,確保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用得起、用得好”,以新技術引領各行業各領域高質量發展。
第三,引導人才向制造業匯聚。高素質人才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四類人才對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一是具有國際視野和開拓精神的企業家,二是擁有STEM專業背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科技人才和工程師,三是擁有跨學科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四是掌握先進制造工藝和技術的產業工人和勞動者。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健全制造業人才保障機制,通過大國工匠培育、制造業職工技能培訓和科技人員持股激勵等措施,夯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支撐。
第四,暢通金融“活水”流入制造業的渠道。重點是修好三條“導流渠”,打通資金流向制造業的梗阻。一是優化金融體系供給結構,積極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為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提供便捷可及的融資渠道。二是完善資本市場,加快推出科創板,同時培育發展包括種子基金、天使投資在內的多元化創業投資主體。三是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支撐金融機構開發針對高技術制造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信貸模式創新,提高融資風險容忍度。
第五,加強產權、標準、品牌、征信等軟環境建設。加大財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給企業家和創新者吃下定心丸。對標發達國家建立高水平的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以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強企業征信體系建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力營造誠信經營、追求卓越的制造文化。
第六,在開放合作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引進來”和全方位“走出去”并舉,統籌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重點,搭建高水平引資引技引智對外開放平臺,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在開放合作中不斷推動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此外,還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支持高鐵、電力裝備、石化、汽車等行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鼓勵家電、機械、輕紡等企業“走出去”,建立全球化生產體系和跨國供應鏈,帶動國內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并倒逼國內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