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煉油和石化發展的新趨勢與中國煉油和石化的發展重點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煉油和石化領域的科技發展異常迅速,總體發展趨勢是:技術進步推動全球煉油和石化工業走向大型化、基地化和一體化,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石油化工技術不斷進步,石化產品向多樣化、高附加價值、高性能化方向發展;煉油和石化生產過程向清潔化方向發展;替代能源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視;應用信息技術,加快煉油和石化傳統產業升級;高新技術的應用推動煉油化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50多年來,中國煉油和石化工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建立了實力較雄厚、配套較完整的石化工業體系,進入了世界石油化工大國的前列。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2020年前中國經濟仍將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這為中國煉油和石化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煉油和石化工業將重點發展以下五個方面技術:一是加快發展有效利用原油資源的煉油技術,為社會提供優質清潔燃料,實現2010年車用汽柴油質量達到歐III排放標準(2005年已在北京實行)的目標;二是加快發展油化結合的煉油技術,搞好區域資源優化,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煉油化工基地;三是加快發展石油化工技術,突出核心業務,加快結構調整,提高經濟效益;四是加快推進煉油和石化生產的清潔化進程,實現與環境和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五是利用信息技術提升煉油和石化傳統產業,在企業的ERP/MES/PCS三個層面開展工作,使信息系統有效支撐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決策的全過程,提高企業競爭力。
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提升石油石化傳統產業
2000年中國石化股份公司成立之初,集團公司黨組作出了以信息化提升石油石化傳統產業的重大戰略決策,規劃建設中國石化ERP系統,并確定了“國際水準、中國國情、石化特色”的指導原則。在信息化建設的工作中,我們緊緊圍繞戰略發展目標和核心業務,堅持“五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投資、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原則,注重抓好“三結合”,即信息化建設與提高管理水平、堵塞漏洞緊密結合,與提升技術水平、提高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與更好把握市場信息、開拓市場緊密結合,以體現信息化的先導優勢。五年來,中國石化從總部到各企業,按照規劃的統一部署,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埋頭苦干,以ERP為主線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大大提升了中國石化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競爭能力和企業形象。“十五”期間,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
1.ERP工程試點和推廣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2001年完成了《中國石化ERP系統總體規劃》。2002年10-12月,首批4個試點企業的ERP系統陸續成功上線。在此基礎上,2003年,又在7個企業進行了擴大試點與推廣,并全部獲得成功,摸索出了經驗,為全面推廣ERP奠定了良好基礎。2004年,加大了推廣應用的力度,計劃13家企業實施ERP系統已全部成功上線運行。2005年繼續擴大推廣范圍,在26家企業推廣應用ERP系統,目前正按計劃順利開展。在抓好推廣工作的同時,中國石化狠抓ERP系統上線后的單軌運行,精心組織對上線企業ERP系統的測試、驗收和后評估,并強化ERP運行標準和管理制度的制訂和執行,健全從總部到企業的ERP運行支持體系。總部成立ERP支持中心,對ERP系統給予全面的技術支持,已實施ERP的企業也相繼成立了本企業的ERP支持中心,初步建立了中國石化ERP整體支持體系,對保證ERP系統的持續正常運行起到了關鍵作用。中國石化上中下游企業ERP系統的成功上線運行,有力地促進了企業內部體制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更新了管理理念,建立了新型高效的工作模式,實現了資金流、物資流和信息流的動態“三流合一”,在推進體制改革、改進業務流程、強化成本控制、規范經營行為、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促進和提升作用。
2.應用供應鏈技術優化資源利用取得明顯效果。應用供應鏈技術在原油采購與配置、煉化企業計劃排產、煉油加工方案以及成品油物流優化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降本增效取得明顯成效。從2001年起,相繼建立了總部集成優化模型、煉廠單廠和多周期企業模型、煉化一體化企業模型、原油現貨選購優化模型等,優化資源利用;成功實施了成品油一次、二次物流配送優化和甬滬寧原油管輸配送管理信息系統,初步建成了中國石化供應鏈優化系統的基礎框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甬滬寧原油管輸配送管理信息系統于2004年6月與管道工程同步投用,實現了甬滬寧管網各站場、油庫,企業原油生產運行情況的動態跟蹤,以及原油管輸計劃和調度優化,為總部原油調度中心指揮原油輸送,以及管道儲運分公司的管輸調度提供了有效的支撐。中國石化成品油二次物流配送優化項目在總結天津石油分公司試點經驗的基礎上,自2003年至2005年3月,19個省市石油分公司二次物流優化項目全部建成,并正式上線運行。該系統的成功實施,進一步規范了物流配送管理流程,加強了對成品油銷售業務各環節的精細化管理,減少了庫存資金占壓,降低了運輸成本,據初步統計,庫存水平下降20%多,車輛利用率提高20%以上,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穩步提升物資采購和石化產品銷售兩個電子商務系統。2000年8月,中國石化開通了物資采購和石化產品銷售兩個電子商務系統。中國石化電子商務網站(www。sinopec-ec。com。cn)正式開通運行后,運行狀況穩定,上網交易額逐年攀升,應用效果顯著。截止到2005年6月,中國石化物資采購網上成交額累計1334.95億元,節約采購金額44.99億元,其中2005年上半年網上采購額364.11億元,節約采購金額12.64億元。石化產品銷售網上累計銷售量1078萬噸,銷售額755億元,其中2005年上半年網上銷售量46萬噸,成交金額47.9億元。電子商務系統的運行,極大地改變了沿襲多年的傳統購銷模式,規范了業務運作行為,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杜絕了“暗箱操作”,加快了信息傳遞速度,提高了信息共享程度,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大幅度提高了經濟效益和工作效率。
4.油田企業深入利用信息技術效果顯著。油田企業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油田的勘探開發、生產運行、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取得了明顯成效,保證了油田的穩產和探明儲量持續增長,信息技術已成為油氣勘探開發的核心技術之一,成為提升油田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支撐。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地震資料和測井資料的處理與解釋、油藏精細描述等,實現了大規模的精細數值模擬分析,增強了解決各種類型復雜油氣藏開發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了適合中國以陸相沉積盆地為主要勘探開發對象的計算機專業應用系列。勝利油田完善了油藏數值模擬并行技術,基本滿足了新建產能、三次采油、老油田調整等油藏描述的要求。以八大數據庫系統(勘探、開發、鉆井、測井、地面工程、設備管理、經營管理、技術監測)為主要內容的油田綜合業務信息系統項目在2004年5月通過驗收,應用效果良好,截至目前,初步形成了勘探、開發專業總庫和二級分庫的兩級數據管理體系,生產動態數據及時、準確可靠,勘探、開發基礎數據入庫率平均在95%以上。
5.煉化企業積極開展MES層面的信息技術項目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煉化企業積極推進生產執行系統層面的信息化建設,優化資源配置,優化生產方案,推廣實時數據庫系統、物料平衡系統、煉油生產動態調度系統、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以及先進控制(APC)等,取得了良好的實效,為企業ERP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數據基礎。國家“863”重點項目,“石化企業MES關鍵技術攻關及應用研究”項目已在茂名、安慶、荊門和濟南4家分公司試點應用成功,為企業ERP系統提供了有效數據支撐,同時為企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產管理平臺,提升了企業精細化管理水平,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石化MES軟件版本,項目已于2005年4月通過了“863”專家組的驗收。上海高橋分公司“水星項目”(一期)于2005年2月通過驗收,實施七套煉油裝置的先進控制系統、區域優化系統、LIMS系統、操作管理系統等,增強了各裝置的操作穩定性,提升了質量控制管理水平和工藝控制指標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6.銷售企業信息系統建設快速發展應用效益明顯。銷售企業隨著成品油二次物流優化、ERP系統及加油IC卡工程的推廣,信息技術應用效益充分顯現。對年經營量在1000噸以上的加油站進行的加油IC卡工程,至2004年底,已在全部19個省市石油分公司推廣完成,共完成―卡機聯動改造加油站1.3萬多座,已建立發卡網點3200多座,累計社會發卡量達221萬張,基本實現“一卡在手,各地加油”的日標。該系統以IC卡為載體,取代了傳統的現金、油票等結算方式,實現了成品油零售系統的信息化管理和交易數據的自動采集,堵塞了管理漏洞,節約了運營成本,提高了加油站經營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服務水平,穩定了客戶群體,提高了客戶忠誠度,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另外,自2003年開始,銷售系統對下屬油品運輸車隊陸續加裝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統),目前,GPS已經在13個省石油分公司的2500輛油罐車上投入使用,實現車輛的實時監控、調度和精細管理,配合終端銷售管理系統、二次物流系統,各業務環節有效聯動,實現了主動配送,提高了配送效率和配送準確度,全面提高了銷售企業儲運配送管理水平。
7.0n5雖基礎設施建設為信息系統穩定有效運行提供有力保障。近年來,中國石化SINOPECnet主干網、總部局域網和企業網得到了系統的提升和完善,網絡管理與網絡安全得到加強,網絡、服務器、視頻會議系統等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穩定運行。主干網連接了總部機關、油田企業、煉油企業、化工企業、銷售企業、工程建設企業、科研及其他事業單位以及有關分支機構共110個二級子網,總部與企業的通信鏈路帶寬由原來的512K升級到2M。加強了管理和技術兩個層面病毒防治的工作力度,全面部署了防病毒系統,制訂了相關的管理辦法和防病毒應急預案,有效遏制了病毒的侵害,使整個網絡和應用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大幅度提高,保證了總部及各企業業務系統的正常運行。
加快信息化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前,中國石化正處在一個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又有各種風險和挑戰的關鍵時期,機遇和挑戰同在。在新形勢下,中國石化發展面臨新的挑戰: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國際競爭加劇的挑戰;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震蕩、資源風險的挑戰;入世過渡期即將結束,保護性政策措施逐步取消的挑戰;降本增效、擴大盈利空間、提高核心競爭力面臨的挑戰;綠色革命、環境保護日益嚴格的挑戰;企業深化改革、體制機制變革帶來的挑戰等。上述這些挑戰均對中國石化加快信息化進程,采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最大限度地提高盈利能力、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中國石化信息化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中國石化發展戰略和目標,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石油石化傳統產業,盡快縮短與國際大型石油石化公司的差距,安全、長效、健康、綠色,有效支持決策和生產經營管理,為中國石化可持續發展和國際化提供信息技術支撐。在“十一五”期間,堅持“三結合”、“五統一”原則,堅持“整體規劃、滾動發展,效益驅動、突出重點,管控結合、建用并重”的方針,以信息系統集成和深化應用為重點,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明顯提升中國石化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中國石化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是,按照中國石化的統一部署,采用信息技術有效支撐決策和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促進生產經營管理過程的智能化和現代化,加快信息化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重點圍繞優化資源配置、實時指揮調度、電子商務、企業降本增效、提高效益和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開展工作。主要建設內容是:
1.供應鏈管理系統。進一步開發、完善和應用各種優化模型,提高供應鏈各環節信息交流共享的敏捷性和準確性,建設現代化的物流儲運配送系統。實現以市場為導向的貫穿資源采購、配置、運輸、生產、配送、銷售全過程的上、中、下游一體化供應鏈整體優化。
2.ERP系統。建成比較完善的中國石化一體化ERP系統,通過油田、煉油、化工、銷售各板塊ERP系統整合以及ERP系統與相關應用系統的整合,實現ERP系統整體集成和優化,全面提升中國石化的經營管理水平。
3.總部生產調度指揮系統。依托各事業部、有關分公司的專業生產調度指揮系統,立足于原油資源分布和生產運行狀況的動態跟蹤和監控,建立集中統一、上下一體、技術先進、反應快捷的總部生產調度指揮系統,實現生產調度指揮、協調、管理、決策的集中統一。
4.電子商務系統。建成中國石化與國內外供應商和客戶在網上協同工作的統一平臺,提供企業級交易的B2B服務和面向終端消費者的B2C服務,實現身份認證、在線支付和物流配送跟蹤,實現與ERP系統的有效集成。
5.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建設中國石化統一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管理不同客戶群(如成品油、潤滑油、石化產品、煉油自銷產品以及內部客戶等),與ERP、電子商務等系統進行整合,通過提供差別化服務開展有針對性的營銷,提高客戶服務水平,提升客戶滿意度。
6.油田企業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以油田數據中心為主要內容,以信息集成為基礎,以綜合應用技術為手段,以數字油藏為核心的油田信息化進程。統一數據管理,建成結構合理的油田企業級數據中心;建設兩大資料處理解釋中心和虛擬現實決策應用環境,全面提升油田企業技術決策和生產運行水平。
7.煉化企業信息化建設。在重點煉化企業建成管控一體化的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并實現與總部信息系統的有效集成;大力推廣MES系統,全面建設計劃調度優化、APC、流程模擬、LIMS和實時數據庫等系統;加快罐區自動化和在線油品調和的推廣應用。
8.銷售企業信息化建設。配合銷售體制改革,以ERP系統、IC卡、二次物流優化系統的集成為基礎,加強市場分析預測,全面提升中國石化物流優化系統,實現物流監控和調度優化;加快油庫和油站自動控制系統建設,提高自動化監控水平。
信息來源:石油化工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