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抓好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提出“切實為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視角來看,文件意在讓科研人員這一科技成果供給主體能夠更加靈活地參與市場環節,也反映了政府對于目前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存在脫節的擔憂。
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科技供給與市場需求對接的過程。科技供給主體根據市場實際需要,創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產品,市場自然會為科技成果提供轉移轉化、價值變現的渠道。因此,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是打通我國科技與經濟發展之間通道的主要方式,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加快形成需求導向型科技創新模式
近年來,我國在科研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自然》雜志日前更是預測,中國可能會在2019年成為世界上研發支出最多的國家。然而,從投入產出比來看,我國對科研的“世界級投入”所帶來的科技成果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還存著相當大的差距,科技成果轉化率及產業化程度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以高校為例,據《2017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數據顯示,全國各類高校全年專利授權數共229458項,合同形式轉讓數為4803件,轉化率低至2.1%;即便將統計范圍放寬,從各方公布的科技成果轉化數據來看,我國每年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統計數字約為10%~15%。
這些數字顯示出,目前我國科技和產業的“兩張皮”現象仍十分突出,也暴露出我國科技研發機構的研發和產業體系相對獨立、市場主體研發實力和動力不足等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當科技創新形成的供給與市場導向的需求不對等時,市場供需關系就會失衡。若科研機構不能主動滿足企業等的需求,就無法真正形成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這必然導致具有轉化價值的科技成果比例不高、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暢。長此以往,創新鏈與產業鏈嚴重脫節,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創新模式越發難以形成。
進一步完善成果轉化機制
一項技術從研究開發到技術轉讓、產品上市,一般需要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研發,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第二階段是轉化,包括設計、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兩個階段有著明顯的區分,其實現條件、實現方法也不相同。研發階段只需有一個想法,把這個想法實現并證明其正確性,或者根據想法做出樣品即可;而轉化階段則需要把樣品投入生產實際,把樣品變成產品,銷往市場并取得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研發階段主要在實驗室進行,轉化階段則需要到工廠進行;研發階段是小部分人的精雕細琢,轉化階段則是利用大規模生產工藝、使用大裝備進行大批量生產,并將產品銷售到市場上。
正因為上述兩個階段顯著不同,二者的銜接容易脫節,導致創新鏈條斷裂,它所造成的最壞的結果是:從事基礎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不知道企業需要什么技術,研究內容不接地氣;在創新性研究投入偏低的企業得不到充分的技術支持,最后只能走向“山寨”和“仿制”。這是相當普遍的問題,幾乎全世界都存在。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兩方面的作用,從現實需求出發,利用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平臺,推動實現基礎科研與技術產業化在技術發展規律上的統一。具體而言,與研發階段相關聯的基礎研究主要靠政府投入,企業是否有意愿在基礎研究投入則不必苛求;與轉化階段密不可分的產業化需要不斷做微創新、再創新,則主要靠企業投入。這兩個方面,前者仰賴政府的主導,后者依靠企業的主動,兩端的有效聯動需要機制驅動。
在市場經濟話語體系下,并沒有一個中央協調的體制來指引其運作。為此,我國亟待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面向社會和市場需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著力培育科技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同時,在政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鏈條從形成到穩固的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尤其重要,技術市場、商品市場、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缺一不可。
讓成果轉化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體制不斷完善,但傳統的粗放、混沌的技術轉移轉化模式,仍然遺留下來不少問題。例如,沒有培育好成果轉化環節并使之發揮獨特功能,特別是在我國企業對科技成果的承接能力不足的背景下,技術交易市場發育仍不充分,市場網絡、風險投資的作用并未有效發揮,產業鏈、創新鏈嫁接仍不成熟,相應配套機制不匹配,等等。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上援引恩格斯這句話指出,要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讓市場真正在創新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也提示我們,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必須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活動,形成新的產品群、產業群,遵循市場規律,參與市場競爭,牽住“社會對技術的需要”的“牛鼻子”,讓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促進轉化效率提升上發揮作用。
同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產學研用各個主體全方位協同參與。特別是,政府要在構建有利于成果轉化的產業生態和政策環境方面發揮職能,加強服務和引導,彌補市場失靈。面向需求,要更加關注企業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動力源,提升企業采用新技術的積極性;面向市場,要更加關注市場公平環境,通過維護公平競爭,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
從我國當前的形勢來看,不論是政策導向還是技術供需兩側的變化,都顯示出我們已經迎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大發展的機遇期。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有效推動企業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帶動高校、科研機構以及金融、投資等機構參與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形成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市場的有效通道,找到根治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頑疾的解決之道。
(作者:張瑞萍、歷軍,分別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