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集聚了化工、能源、機械制造、冶金及建材等大量重化工企業,全流域治污形勢十分嚴峻。雖然近年來長江治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離中央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仍有較大差距。應以破解“重化工圍江”問題為突破口,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打造高質量發展經濟帶
“重化工圍江”形勢依然嚴峻
長江流域集中了我國40%的可利用淡水資源和超過20%的濕地資源,同時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點地區。然而,多年來長江經濟帶集聚了化工、能源、機械制造、冶金及建材等大量重化工企業,全流域治污形勢十分嚴峻。
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重化工圍江”問題。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時指出,要下決心把長江沿岸有污染的企業都搬出去,企業搬遷要做到人清、設備清、垃圾清、土地清,徹底根除長江污染隱患。
近年來長江治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離中央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仍有較大差距。從總體看,長江沿線重化工產業“偏資偏重”,污染整治與環境修復壓力巨大,須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久久為功的定力,全力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生態廊道,打造有機融合的綠色高效經濟體,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多方面因素導致整治不力
長江沿線重化工污染整治不盡如人意,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方面:
第一,長江上中下游經濟階段發展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環保意識和執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第二,全流域重化工產業體量大,布局分散,環境污染負荷難以集中監管,治污資金缺口巨大。
第三,伴隨重化工產業溯江而上、梯度轉移,上游地區存在輕度污染產業轉入,中游地區存在中度和輕度污染產業轉入,但全流域缺乏跨區域聯合治理機制。
第四,園區數量不足,入園難與園區建設標準化難兩者并存,而且固廢監督機制不健全,固廢處理能力嚴重不足。
第五,治理和建設關系需進一步理順,缺乏具有前瞻性的統一規劃。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和基層干部對整治重化工污染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致性認識不足。各地在上馬重化工項目時,僅針對單個項目或園區進行規劃與評估,沒有統籌考慮整個長江水系的生態環境承載力和運輸系統承載力。
生態環境問題也是阻礙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整治重化工污染、修復生態環境、推動轉型升級將成為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重要路徑。
嚴守“三條紅線” 推進“三水共治”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全面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加快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是全流域重化工產業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
一是強化整治污染的思想自覺性。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兩次座談會講話精神上來。
堅持正面宣傳和負面曝光相結合。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開展“重化工治理沿江行”等專題宣傳活動。同時,通過設立曝光臺等形式,深度報道重化工污染問題,形成警示效應。建立信息專報制度,完善“污染監測管理與信息共享平臺”,沿江各省市通過平臺定期向國家長江辦、生態環境部等中央部門報送治污信息。
將生態建設納入政府政績考核,全面落實生態環境審計,實施嚴格獎懲。對工作責任落實不到位的,采取通報預警、環評限批、掛牌督辦、約談有關政府領導和部門負責人等措施,督促整改落實。對因履職缺位等導致污染進一步惡化的,應依法依紀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責任。
二是突出規劃的引領作用。抓建設與抓整治要有機結合。堅持規劃先行,做到既“管眼前”又“管長遠”。在統籌考慮沿江生態環境與運輸系統承載力的基礎上,優化沿線重化工產業的發展布局。同時,要制定重化工企業綠色轉型專項規劃,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推進兩化融合與智能制造,實施以“綠色生產、綠色采購和綠色消費”為重點的綠色供應鏈環境管理。
堅持區域協調和江河湖海聯動。借鑒萊茵河流域“恢復完整的流域生態系統”的成功經驗,實施“四同步綜合治理方案”,即沿江重化工污染和長江口沿海重化工污染同步整治、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同步控制、重化工圍江和其他污染圍江同步治理、支流入江口和入江支流及內河湖泊同步管控。完善跨區域協調合作機制,明確重化工產業轉移的準入門檻,強化監管執法,杜絕因產業轉移帶來的污染轉移,實現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間協調均衡發展。
制定實施水生態規劃和水生物規劃。突出長江水體化學、物理、生物的完整性,按照水安全、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水經濟“五位一體”模式,提高水生態建設,保護水生態環境,維護水生物多樣性。推廣安徽省江豚保護經驗,對瀕危物種進行保護,對富營養化問題較嚴重水體生物多樣性展開調查。借鑒德國的博登湖、北美五大湖、日本琵琶湖以及芬蘭塞馬湖治理經驗,在內河湖泊地區實施更嚴格的排放標準,把湖泊的管理跟河流的管理、相鄰湖泊的管理、湖泊水域與岸線的管理、物和人的管理協調起來,促使生產岸線讓位于生活岸線和生態岸線。
三是打好鐵腕治污“組合拳”。實施更嚴格的專項治理行動。落實最嚴格的管理制度,提高重化工污染排放標準,認真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對沿江省市提出削減污染排放的指標和時間表,對不同污染程度企業列出解決問題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堅持沿江一公里不再新上重化工設備,必須搬遷的重化工企業做到“四清”。同時,推廣全程治理法以及自動觀測點與手動觀測相結合的監測模式。
制訂“龍頭企業搬遷計劃”。堅持企業搬遷與提升競爭力相結合,堅持企業搬遷與保持企業穩定、社會和諧相結合,堅持企業搬遷與環境修復相結合,引導企業在搬遷的同時實現工藝、設備、產品、服務“四個升級”。建立金融、財稅等激勵機制,不斷提高環境修復的綜合效益。
完善治理體制機制。建立省際協商合作機制、地區間和上下游間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各地進行聯防聯治。借鑒德國經驗,以市場機制激勵環保技術進步。同時,完善多層次綠色金融平臺、綠色生態技術交易市場以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等,解決重化工企業綠色轉型和環境修復面臨的資金瓶頸,對研發應用先進治污技術、環境信用良好的企業實施差別化扶持政策。
四是加快園區綠色化建設步伐。實行“園區專項建設計劃”。汲取新加坡裕廊島化工園區將“化工”與“詩意城市”融為一體的成功經驗,加快園區標準化建設,通過嚴格考核、限期整改、區域限批、園區退出等措施,倒逼園區提高治污能力,實現治污系統化、標準化和現代化,引導入園企業不斷優化生產工藝與管理方法、持續完善綠色制造和智慧化管理體系。
以園區為載體打造綠色重化工產業集群。運用行政、經濟、市場等手段,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解決因“產銷地分離、長距離運輸”導致環境風險上升的問題。鼓勵現有沿江園區依托產業基礎、市場基礎、裝備技術和人才優勢,開展有效整合,以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橫向耦合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為支撐,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強化產業配套和關聯,大力發展環境服務業,帶動全產業鏈聯動發展,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集聚,探索一條技術含量高、質量效益好的重化工產業綠色轉型路徑。
全面實施沿江園區風險評估和常態化預警。開展沿江、沿河、沿湖、沿海重化工園區與企業、化學品儲運場所及危險化學品港口碼頭的安全風險評估及隱患整治。健全危險化學品行業風險聯動聯控機制,完善園區集中排污斷面監督機制。加快建設裝置級、企業級、園區級、流域級的多級重大危險源在線監控及事故預警系統。在企業周圍構建緩沖帶,加強單個企業排污的監測和定位,確保極端事故狀態下,事故污水不流入長江。
五是提高重化工污染治理專業化水平。落實重化工企業在治污工作中的主體地位,鼓勵企業通過參與國家重大污染治理專項課題,提高其治污技術研發能力和環境服務專業化水平。努力實現環境監測、污水垃圾處理、環境事故應急處理專業化,生產工藝綠色化,生產過程智能化、三廢治理實效化。
推進治污領域國際化。抓住“一帶一路”倡議機遇,加快工業污染治理方面的跨境合作,通過并購國外具有專項環保技術的公司,獲得專有技術,快速提升技術水平。
推廣第三方治理模式。堅持市場化運作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積極培育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鼓勵排污單位按照專業、經濟、高效的原則開展第三方治理業務。完善第三方治理市場,提高運維水平和監管效率,幫助企業采用專業化治理降低治理成本,提高達標排放率,同時降低政府執法成本。
(課題組成員:成長春 馮 俊 紀紅兵 陳婷婷)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