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3年5月4日),《人民日報》2013年5月5日
學習札記
在影響民族進步的各種因素中,創新無疑是決定性因素,起著核心的作用。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從不缺乏夢想與創造。萬戶自制火箭,馮如制造飛機,我們的先人用生命宣示了追夢的決絕;青銅冶煉、干支紀日,我們的先人用智慧鐫刻了文明的初篇。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當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科技水平、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面對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增強民族創新能力已經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近年來,國家科技實力增長迅速,但能直接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科技成果占比依舊較低。這對科技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迫切需要解決科技體制方面的問題,需要通過改革來推動創新發展。
科技創新是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貢獻力”是國家民族在世界創新發展中的價值體現。為了提高科技創新對于發展進步的貢獻率,需要通過改革科技評價體系,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和脫穎而出提供理想的環境和舞臺,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關注國家重大需求,發揮創新實力。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應充分發揮高校教育、科技、學科、人才的綜合優勢,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鄭蘭蓀
鄭蘭蓀,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原子團簇的科學研究。
融會貫通
從夏商到秦漢,從唐宋到明清,中華民族從未停止過圖新、圖強的腳步。近代以來,歷史創造的成就,在列強的炮火與鐵蹄下淪為碎片。“變法維新”“科技救國”的種種嘗試,造就了近代史上動人心魄的創新故事。新中國成立后,“兩彈一星”、糧食自給、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中國趕超世界的腳步加速了,創新圖強的成就令世人矚目。
歷史和當下都證明,創新是民族生存、發展的不竭源泉,是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時代對于人民特別是青年們的深切呼喚,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的不二法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對于青年而言,創新是一種敢為人先的意識,是一種不甘現狀、敢于突破從0到1的勇氣;創新是一種不忘初心的毅力,是一種百折不撓、勇于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意志;創新是一種求真務實的態度,是一種追求真理并無畏于以實踐檢驗真理的投入。如今,全民族的創新意識正在被喚醒,國家創新體系正在逐步得到完善。時代召喚中華兒女,為強國之夢日日向新。(本報記者倪思潔整理)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