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17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共有172位院士和42位外籍院士當選,其中華人學者共有12位。
據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官網介紹,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英文簡寫為AAAS),1780年5月4日由馬薩諸塞州立法機構批準成立,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獨立學術團體和政策研究中心之一,首任院長為美國第一任副總統及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
1780年的建院章程規定了其宗旨:“弘揚學術,以增進自由、獨立、良善之公民德行”。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長期從事廣泛的、跨學科政策研究,主要關注領域有科學、技術、全球能源與安全、社會政策與美國制度、人文與文化、教育、藝術等。現共有院士4000多名,外籍榮譽院士600多名。他們中有250名諾貝爾獎得主和60多位普利策獎獲得者。
本年度共有12位華人當選2019年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包括1位外籍院士和10位院士。這12位知名專家除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Eugene Chiang、加州大學埃文分校教授Clare C. Yu和加州最高法院劉弘威外,均在中國高校就讀本科。其中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的院士共有2人,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各有1位。部分學者的簡歷信息如下: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
傅伯杰,男,1958年出生,陜西咸陽人。1982年本科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1984年碩士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系;1989年于北京大學獲得自然地理專業博士;1987.10-1988.11英國Stirling大學進行博士聯合培養。1994加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2016加入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任教授。
傅伯杰于201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2012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5年當選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現任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兼任中科院地學部主任。任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傅伯杰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學與景觀生態學研究,在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景觀生態學和生態系統服務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在《自然》《科學》《自然—地球科學》《自然—氣候變化》等SCI收錄刊物發表論文28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論文被國內外引用4萬余次。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國際景觀生態學會杰出貢獻獎。2019年4月17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耶魯大學教授陳曉紅
陳曉紅,湖北武漢人,祖籍湖北蘄春。1986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數學系,1988年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93年于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為耶魯大學經濟系Malcolm K. Brachman 教授。
陳曉紅作為世界計量經濟學領域的頂尖專家,在從事理論計量經濟學研究的同時,也與應用經濟學各領域的學者們有著多方面的合作。她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篩分(sieve)廣義矩估計方法以及對多種半參數和非參數模型的估計和推斷(具體包括測量誤差模型,缺失數據模型,copula 模型, 非線性時間序列模型,資產定價實證分析模型,潛在差異性模型,以及對部分識別模型的穩健推斷)。
陳曉紅教授是第一位來自大陸的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Econometric Society Fellow),這是經濟學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陳教授作為世界計量經濟學領域的頂尖專家,在計量經濟理論、非參數檢驗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2007年當選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Econometric Society Fellow),是大陸學生第一次獲此榮譽。
2017年7月21日,北京當代經濟學基金會中國經濟學獎評獎委員會在京宣布,決定將2017年中國經濟學獎授予陳曉紅,在計量經濟學領域所做出的貢獻。2019年4月17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霍華德.修斯醫學研究員程亦凡
程亦凡,1978 年入讀武漢大學物理系,獲得學士、碩士學位后,1987 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跟隨李方華院士攻讀博士學位,從事電子光學,成象理論和高分辨電鏡的理論和實驗技術的學習、研究和應用。在物理所就讀博士期間,李方華院士的“高標準、嚴要求”令程亦凡印象深刻,她對方法學的研究思路也深深影響著程亦凡,為他此后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礎。程亦凡表示,不斷創新,找到更好的方法做以前做不了的東西,是他一直以來所秉承的科研思路。探索認識世界的新方法,能夠有助于人類打開更廣闊的眼界。
博士畢業之后,程亦凡先后在挪威和德國做博士后,從事材料科學方面的電鏡研究。1996 年,他轉行到生物學領域,在美國和日本繼續做博士后,開始對冷凍電鏡技術非常感興趣,利用冷凍電鏡研究二維晶體和膜蛋白結構。2006 年,程亦凡成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教授,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2012 年拿到終身教職。
致力于用冷凍電鏡技術(cryoEM)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將電子檢測相機(electron direct detection device,DDD)引入,使得單粒子cryo-EM從低分辨率提升到原子結構測定,為cryoEM的發展帶來技術突破。2016年初,英國學術雜志《自然·方法》在年度最受關注技術榜單中將冷凍電鏡放在首位。在冷凍電鏡這場技術革命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程亦凡教授是其中的代表。2019年4月17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馮國平
馮國平,浙江桐廬人,1982年畢業于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1986年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89-1995年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攻讀博士學位。1995-2000年在華盛頓大學師從著名生物學家Josh Sanes從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加入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系任助理教授,2010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并任Poitras終身教授。馮國平實驗室致力于利用分子遺傳學,行為學和電生理方法結合,研究突觸和神經回路的發育以及在神經疾病中的失調。在神經發育和精神疾病的轉基因動物模型建立和機制研究中取得多項有影響力成果。期間系統揭示了乙酰膽堿能神經突觸的發育機理,同時創建了為神經生物學界廣泛應用的綠色熒光蛋白轉基因小鼠模型(GFP transgenic mice)。科研論文曾在《細胞》、《科學》、《神經元》和《自然-神經科學》等頂級生物學雜志上發表。在美期間,十多次獲得學術嘉獎,包括 Alfred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 Broad Scholar Award, Mcknight Neuroscience of Brain Disorders Award等。2019年4月17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教授金亦石
金亦石,女,神經生物學教授,華人生物學界著名女科學家。1984年本科畢業于北京大學細胞生物學專業并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85年考取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研究生,1991年畢業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學專業并獲得理學博士學位。1991-199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被聘為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神經生物學系助教授,2001年被聘為副教授,2003年被聘為正教授。2001年成為著名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研究員。2007年被聘為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神經生物學教授。
金亦石實驗室利用線蟲對神經系統發育和功能的分子遺傳機制研究,課題組已發現多種在神經突觸形成、維持和功能中具有保守角色的關鍵分子,研究成果多次發表在Cell、Nature、PNAS、Neuron、JBC等國際知名雜志。2019年4月17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余金權
余金權,1966年1月出生于浙江淳安,1987年本科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1999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04年加入美國布蘭迪斯大學任助理教授,2007年任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副教授,2010年任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教授。
余金權教授是國際上C-H鍵活化領域最為活躍的華人學者。他的研究領域主要為:C-H鍵活化研究及其在新藥研發和天然產物全合成領域的應用。他在惰性C-H鍵的選擇性活化和重組研究方面開展了非常原創的工作,例如弱配位作用促進的金屬鈀催化的C-H鍵活化、遠程C-H鍵活化和不對稱催化的C-H鍵活化等。余金權教授已在Nature、Science、Nature Chemistry、JACS和ACIE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并獲得了Elias J. Corey Award(2014)、Raymond and Beverly Sackler Prize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2013)、ACS Cope Scholar Award(2012)、Mukaiyama Award(2012)等諸多國際著名獎項。2016年獲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麥克阿瑟天才獎。2019年4月17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
高華健,1963年12月出生于中國四川成都,1982年本科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后進入哈佛大學繼續深造,1984年和1988年于哈佛大學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2006年加入布朗大學。2011年入選美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8年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同時也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
高華健的研究領域是固體的宏微觀形變和破壞行為。他主要的三項科學成就是:創立基于微觀機制上的應變梯度理論和發展微納米塑性變形機制的模擬計算,建立納米生物結構的力學理論體系,創立超音速和超彈性動態斷裂力學。基于位錯力學,高華健從描述材料強度與位錯密度之間的Taylor律出發,用一個多尺度的范式創立了MSG理論;他的MSG理論和微納米塑性變形機制的工作被全世界64個國家和地區2411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引用。自然界能夠將柔軟的蛋白質和脆性的礦物質組合形成異常堅韌的生物材料;高華健的研究揭示,生物結構材料中存在著一類特定的納米結構:即堅硬的板狀材料交叉鑲嵌于較柔軟的基體中;他提出的“拉-剪鏈”模型和“分形骨骼”模型成功地解釋了骨骼多尺度變形的實驗結果。經典的力學理論認為、裂紋的擴展速度無法超越彈性波波速;高華健通過超大規模分子動力學模擬首次發現了超音速裂紋擴展,他的研究打破了傳統的斷裂力學理論,成功地解釋了高速裂紋擴展下裂尖失穩的實驗結果。
高華健已經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ISI引用18600余次,在世界固體力學領域學者過去20年中的引用排名第一。高華健是目前國際上60歲以下固體力學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2012年國際理論與應用力學聯合會上,他被授予四年僅一人的世界力學界最高榮譽—Rodney Hill固體力學獎。授獎詞中講到“他的研究成果奠定并拓展了現代力學研究的前沿”。2015年,他先后獲得美國工程科學協會的最高獎—William Prager獎,和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的材料類最高獎—Nadai獎。2019年4月17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
張亞勤,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85年碩士畢業于中科大電子工程專業,1989年獲得喬治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1997年獲得美國電子和電子工程學會會員稱號,1999年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2014年加入百度,2017年入選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院士。
張亞勤博士是數字視頻和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級科學家和企業家,擁有60多項美國專利,發表500多篇學術論文,并出版11本專著。他發明的多項圖像視頻壓縮和傳輸技術被國際標準采用,廣泛地應用于高清電視、互聯網視頻、多媒體檢索、移動視頻、和圖像數據庫領域。他是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未來交通指導委員會”唯一來自中國的委員,并擔任全球最大技術開放平臺Apollo聯盟理事長。他也是聯合國計劃發展總署(UNDP)企業董事會董事。
張亞勤博士在國際上獲得過諸多專業獎項和榮譽,2019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是當年度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當選的唯一的華人科學家;2017年榮膺澳洲國家工程院(ATSE)院士,也是該年度授予的唯一外籍院士;1997年他被授予IEEE院士,成為歷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張博士是香港科技大學名譽院士,他同時在十余所世界頂尖高校擔任校董、榮譽或客座教授,并在5家高科技公司擔任董事。2019年4月17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陸錦標
1973年進入香港大學,1976年獲物理學學士學位。后于1983年獲羅格斯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后在華盛頓大學做了3年研究。1989年就職于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2019年4月17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加州最高法院法官劉弘威
1970年出生于美國佐治亞州,美國憲法學、教育政策、民權和最高法院專家,著名的自由派法學家,獲斯坦福大學理學學士學位、牛津大學文學碩士、耶魯大學法學院法律博士。2019年4月17日,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來源: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