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和教育部聯合公布新版《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辦法》,旨在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激發高校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規范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與管理,提升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新能力。
與2010年版相比,新版《管理辦法》取消了對于園內在孵企業營業收入的統一規定,要求其必須為小微企業,且孵化時間由過去的42個月增至48個月。同時,還新增了部分內容,如要求國家大學科技園里具有職業化服務團隊;國家大學科技園園內在孵企業達50家以上,其中30%以上的在孵企業擁有自主發明專利;在孵企業所從事的活動必須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范圍內。
值得關注的是,在新版《管理辦法》公布前幾日,科技部和教育部已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國家大學科技園未來發展的行動綱領。
高要求推動高質量專業化發展
“新版《管理辦法》更加強調高質量發展,對孵化項目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突出了創新驅動發展。同時,結合科技成果轉化的具體內涵,對孵化時間做了相應延長,更有利于孵化出高質量的項目。”洛陽國家大學科技園副總經理宋驥認為,在孵化載體方面,新版《管理辦法》更加強調服務的專業化、職業化,體現了專業化的創業孵化服務對項目發展的促進作用,進一步明確了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功能和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指標。在運行管理上,新版《管理辦法》要求委托第三方評價機構或組織專家對國家大學科技園每3年開展一次評價,這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國家大學科技園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實現高質量發展。
對于新版《管理辦法》提出的“申請認定國家大學科技園要具有職業化服務團隊”,北大科技園副總裁王國成表示:“國家大學科技園要想獲得更好發展,有效品牌+服務體系+團隊+投資,缺一不可,其中團隊建設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在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國家大學科技園,真正為企業提供服務的是孵化服務團隊,孵化服務團隊的專業化程度決定了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孵化質量,因此必須要有職業化的服務團隊。”
在北航國家大學科技園董事長李軍看來,所謂職業化服務團隊,一方面要把孵化培育創新創業當成職業,而不僅僅是一份工作;另一方面,要有更強的服務和技術專業背景。“新版《管理辦法》的這一要求,透露出政府對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新發展的期盼,即國家層面的孵化器、大學科技園,不以規模取勝,而是要聚焦專業化。”
據了解,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專業化不僅體現在運營管理上,同時也體現在孵化項目質量上。例如,新版《管理辦法》提出,在孵企業所從事活動必須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范圍內,而且30%以上的在孵企業要擁有自主發明專利等。
“新版《管理辦法》提高了基于創新和技術方面的一些要求。”王國成表示,新版《管理辦法》的實施,有利于國家大學科技園服務功能的實現,使科研成果轉化真正走向市場,真正解決一些技術和項目在成長過程中的痛點和問題。
強調專利引導 甄別機制有待形成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雖然國家大學科技園負責人對新版《管理辦法》普遍給予高度評價,但對于“30%以上的在孵企業擁有自主發明專利”這一要求,尚有不同看法。
“國家大學科技園在孵企業多數脫胎于大學生團隊,這些團隊一般都擁有核心技術,這既是我們所倡導的,也是作為高校所擁有的優勢。但是‘自主發明專利’這一表述,會讓人產生一些誤解。”李軍說。
“目前,發明專利的申報或取得非常困難,‘自主發明專利’的提法可能會被誤認為是‘自主發明的專利’。”李軍舉例說,“對于大數據、互聯網等領域的企業來說,其涉及到更多的是軟件著作權等問題,屬于知識產權范疇,而非專利。同時,這些企業又恰恰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因此,把‘發明專利’改成‘知識產權’可能會更好。”
而在王國成看來,“自主發明專利”如果指的是真正自主研發的發明專利,對于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發展會起到導向作用。“如果將軟件著作權、實用新型專利也一并納入‘自主發明專利’范疇,其引導層次會隨之拉低。”
“發明專利的要求應該是寧缺毋濫。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關注企業擁有的自主發明專利,還要關注其發明專利行形成的實效性和競爭力。”王國成說,“一些小微企業為了追求名利,急于求成,會主動包裝一些發明專利,而這些專利實際應用意義并不大。另外,對于在孵企業所取得的發明專利進行甄別考核,也是一個亟待考慮的問題。希望在這一問題上能夠形成一套良好的識別機制。”
開放融合 構建科技創新新格局
從1991年起步探索到現在,國家大學科技園經過20多年的發展,規模日漸擴大、模式不斷創新,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其在成長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擁有國家大學科技園115家,但發展良莠不齊。”李軍表示,在公布新版《管理辦法》的同時,出臺《指導意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記者了解到,《指導意見》提出本著堅持資源集成、堅持改革創新、堅持開放協同、堅持分類指導原則,從集成高端科技創新資源、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科技創業繁榮發展、構建開放融合發展格局、加強政策引導支持等方面入手,激發高校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好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重要作用。
王國成參與了《指導意見》的制定。他稱,我國高校在科研成果轉化、服務實體經濟方面力度不夠。而且,大學科技園或孵化器曾在一段時期內,對自己的功能和服務定位不太清晰。《指導意見》就是給這些機構提供指導,使其對自身的功能和定位再認識。
在采訪中,幾位大學科技園負責人一致認為,大學科技園要形成開放融合的發展格局。對此,新版《管理辦法》、《指導意見》也都從不同層面提出了相應要求。如新版《管理辦法》在功能定位中提出,國家大學科技園要發揮促進開放協同發展功能,通過加強與地方政府、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科技服務機構等的交流合作,整合創新資源,服務產業集群發展,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指導意見》則在構建開放融合發展格局方面,提出促進大學科技園之間的互動交流、深化與專業服務機構的合作等五點指導。
“我國有這么多的大學科技園,每個學校的背景不同,發展相對也有差異。但實踐證明,市場化程度越高,開放活力越足,容納的創新企業越多。”宋驥表示。
“為什么鼓勵大學科技園科學采用企業化運營機制,就是要把大學科技園真正推向市場,與市場去結合。”李軍說。
如何將大學科技園做得更好?在宋驥看來,一方面要孵化和培育當地的高校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以孵化平臺為載體,鏈接更多其他區域的產業,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先進項目落地。
宋驥表示,大學科技園不僅要與市場接軌,還要與國際接軌。“我們要有更加寬廣的胸懷,擁抱變化、擁抱國際資源去創新。要把平臺延伸得更寬一些,吸引和容納更多第三方服務機構,讓專業的機構加入到平臺中來,提供更好的服務。”
“國際化可能是大學科技園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所以要把國際化當做常態化工作去推進,用更開放包容的姿態,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同時盤活本地高校科研資源。”宋驥說,“只有外來資源和本地資源相互融合,科技創新未來才能發展得更好。”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