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體系建設,更加注重集約高效。創新平臺作為優化集成資源、開展創新活動、創造和轉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是提升園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長沙高新區作為首批國家高新區,經過30年的建設發展,所轄“一區四園”共聚集省級以上創新平臺648家,其中國家級平臺152家、省級平臺496家,國家級研發機構數量居全國高新區前列。為全面掌握長沙高新區創新平臺的建設運行情況,更好地發揮創新平臺在集聚創新資源、培養創新人才、推動技術創新中的關鍵支撐作用,我們開展了對這些創新平臺的調研分析,既看到成效,又指出問題,為創新平臺建設發展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意見,以供參考。
一、基本情況
此次調研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所選樣本為長沙高新區“一區四園”中直管的岳麓山高科技園(即麓谷)內的102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其中國家級33家、省級69家)。從平臺的組建模式來看,有56家為獨立組建,占比54.9%,46家為聯合組建,占比45.1%;從平臺運行模式來看,依托單位內部二級機構獨立運行的有21家,占20.6%,與依托單位一體化運行的有80家,占78.4%。平臺的行業分布情況如下圖所示:
(一)研發投入穩步增長。一是從投入規模來看。2014-2017年10月,創新平臺研發投入總額為71.6億元,生物醫藥與健康、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以及先進裝備制造領域創新平臺研發投入位居前三,在2016年分別達到7.4億元、4.9億元和3.5億元。二是從增長速度來看。2014-2016年,創新平臺研發投入總額年均增長率為19.4%,年均增長前三的為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和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研發投入,其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1.2%、28.8%和17.8%。三是從資產規模來看。各領域創新平臺均形成了一定的資產規模,研發設備和檢測儀器較好地滿足了科研和生產需要。截至2017年10月,創新平臺的總資產規模達435億元,平均資產規模為4.26億元。按領域來看,新材料領域的平均資產規模最大,達到6.67億元。
(二)優秀人才加速聚集。創新平臺已成為優秀創新人才的集聚基地,形成了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經營管理人員三位一體的創新團隊。本科以上學歷共9508人,其中博士811人,碩士2851人,本科5846人。共有院士37人,高級職稱1676人,中級職稱3177人,其中,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領域院士最多,為15人,占院士總數的40.5%。
(三)自身發展能力增強。創新平臺收入水平反映平臺的自身發展能力。2014-2017年10月,創新平臺總收入為583億元。其中,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和新材料領域平臺收入最多,分別為226億元和238億元,占總收入的38.8%和40.8%。2014-2016年,六大領域創新平臺收入總額年均增長率為32.5%。收入年均增長率前三甲是:生物醫藥與健康、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和新材料,其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2%、28.2%和26.2%。
(四)科技研發水平提升。一是承擔了眾多研發項目。2014-2017年10月,創新平臺共承擔項目4554項,生物醫藥與健康、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領域研發項目數量最多,分別達到1782項和1016項,說明二者的行業地位在不斷提升。2014-2016年創新平臺承擔項目數量年均增長24.2%,其中,節能環保與新能源、生物醫藥與健康和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領域承擔研發項目增長最快,分別為40.1%、29.4%和28.2%。
二是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創新平臺作為國家和地方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重要載體,是科研成果的主要產出池。2014-2017年10月,創新平臺獲得科研成果3396項。其中,生物醫藥與健康、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節能環保與新能源最多,分別為1117項、895項、574項。2014-2016年創新平臺科研成果數量年均增長率達29.1%,其中,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節能環保與新能源領域領跑,年均增長率分別為51%、46.9%、29.9%。
三是申請獲得了大量知識產權。2014-2017年10月,創新平臺獲得的知識產權總量為9805項。其中,發明專利數量最多,達到4572件,實用新型專利次之,達到3663件。創新平臺各類知識產權2014-2016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8%,發明專利數量年均增長率為35.2%,植物新品種數量年均增長率為35.9%,軟件著作權數量的年均增長率為50.5%,實用新型專利數量的年均增長率為3.3%,其他知識產權的年均增長率達145%。
四是參與制定了一批技術標準。創新平臺通過行業關鍵技術或核心技術突破、“標準戰略”實施,引領行業技術發展。2014-2017年10月間,累計參與制定標準417項。其中國家標準254項、行業標準119項、地方標準44項,分別占60.9%、28.5%、10.5%。2014-2016年創新平臺制定標準數年均增長率為-8.4%。其中,國家標準制定數量年均增長率為-10.6%,行業標準制定數量年均增長率為-14%,地方標準制定數量年均增長率為-18.4%,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回落趨勢。
(五)成果轉化步伐加快。一是科技成果轉化率高。創新平臺作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基礎,是加速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2014-2017年10月,平臺共轉化成果2628項,生物醫藥與健康、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先進裝備制造領域成果轉化數量最多,分別為1382項、642項、313項,現代服務業領域成果轉化最少,為21項。創新平臺研發項目總體成果轉化率為57.7%。其中,現代服務業的成果轉化率最高,為91.3%,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的成果轉化率達到77.5%,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領域的成果轉化率為63.2%。
二是對外技術轉讓和委托開發逐年增長。2014-2017年10月創新平臺對外技術轉讓和委托開發總數分別為268項和481項,節能環保與新能源對外技術轉讓項數最多,為189項,生物醫藥與健康參與的委托開發項數最多,為200項。2014-2016年創新平臺對外技術轉讓和委托開發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6.8%和65.3%,生物醫藥與健康的技術轉讓和委托開發項數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65%和383%,其次是節能環保與新能源,其技術轉讓和委托開發項數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2%和131%。
(六) 行業帶動作用明顯。一是設備開放與檢驗檢測服務逐步提升。設備開放與檢驗檢測服務的提升,為中小型科技企業節約了新產品研發成本,2014-2017年10月,創新平臺設備開放總數為7902次,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生物醫藥與健康、節能環保與新能源設備對外開放次數分別為3270次、1904次、1204次。2014-2016年,平臺的設備對外開放年均增長率104%,特別是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的設備對外開放年均增長率為463%。
二是同行業學術交流加強。2014-2017年10月期間創新平臺共組織行業交流2170次,其中生物醫藥與健康組織的行業交流984次,其次是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479次、節能環保與新能源243次。2014-2016年創新平臺行業交流年均增長率為39.4%,年均增長率位居前三的分別是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和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其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6.2%、41.4%和35.6%。
三是行業人才培訓初見規模。2014-2017年10月,創新平臺培訓總人次為91855,其中,培訓人次最多的是先進裝備制造行業,為34345人次,其次是生物醫藥與健康、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行業,培訓總數分別為27182人次、14866人次。2014-2016年均增長率為25.2%,年均增長率位居前三的分別是電子信息與互聯網技術應用、節能環保與新能源和新材料,其年均增長率分別為87.5%、69.8%和31.9%。
二、問題分析
近年來,長沙高新區的創新平臺在行業布局、資金投入、自主創新能力及成果轉化能力等方面有了較大提升,部分平臺在國內具備了較強競爭力,但在平臺結構、激勵機制、人才吸引能力以及協同研發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
(一)從平臺建設自身來看。一是激勵機制受到制約。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為例,調研過程中,有47.1%的平臺負責人反應,平臺的激勵機制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方面,管理考核方式不合理,大部分創新平臺由原來的技術部門演變而來,工作內容和重心均有很大變化,但仍延用原來生產部門的考核方式。另一方面,競爭激勵機制不健全,目前員工的工資較為固定,普遍采用年薪制或模擬年薪制,工資的多少主要根據職務的高低來定,存在績效考核走過場的現象,很難形成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導致人才創新積極性不高,研發效率偏低。
二是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現象并存。企業給員工薪資不高、獎勵力度不大等影響著高端人才的引進;相比沿海城市而言缺乏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如鋰離子電池行業目前僅有杉杉新能源、科力遠兩大企業,科技人員難以在本地尋找到其他企業實現進一步發展;園區資金扶持力度小,如長沙高新區對A、B類人才的購房補貼分別按200平方米、150平方米標準,以區域同期市場均價申請(單套)全額購房補貼,相比合肥等其他城市,補貼力度不足。
三是創新平臺之間交流與合作不充分。園區內各創新平臺在技術、經驗、成果等方面各有所長,加強平臺之間交流與合作力度,有利于協同創新,提高科技資源使用效率。但在調研過程中,部分平臺負責人反映交流與合作力度不夠,如遠大住工集團作為裝配式建筑的龍頭企業,在建筑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以及施工裝修全產業鏈的平臺合作中,難以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導致創新資源使用效率低。
(二)從平臺建設的外部環境來看。一是平臺建設缺少頂層規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平臺申報方面——由于現有平臺分屬科技、發改、經信等多個部門管理,由各企業自行申報,園區對平臺的申報建設缺乏統一規劃部署,沒有圍繞國家和省重點支持的產業領域和產業鏈進行上下游關系的平臺布局,導致平臺大都各自為政,協同性不強;跟蹤管理方面——對申報成功后的平臺缺乏系統的統計管理,對平臺后續運行情況沒有進行定期跟蹤及核查,導致對平臺的統計信息不全,難以及時了解并幫助平臺解決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政策支持方面——目前僅有對申報成功的平臺進行資金獎勵的政策,缺少從平臺申報—建設—運行的針對性、專業性、可持續性的支持政策,政策含金量不高、驅動力和吸引力不強,不利于吸引高端平臺落戶。
二是平臺結構有待優化。問題也反映在三個方面:新興產業領域平臺不足。現代服務業作為六大重點產業板塊,在建的平臺數量嚴重不足;新興產業領域如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平臺缺失,先進制造領域的平臺數量也不足。國家標志性平臺缺失。如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重大科研平臺都尚未取得突破;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滯后。投資主體多元化、建設模式國際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管理制度現代化、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新型研發機構類平臺不足,僅有長沙北斗產業安全技術研究院、長沙新材料產業研究院等少數幾家。
三是平臺建設投入不足。目前,僅有長沙高新區對新建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補助60萬元、省級平臺補助20萬元、市級平臺補助10萬元,而且補助方式都是一次性發放,支持的力度有限,且對平臺后期運行無相應支持。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創新平臺建設頂層規劃。一是要加強統籌協調和規劃布局。以《湖南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行動計劃》頒布的20個新興優勢產業鏈為指引,圍繞長沙高新區重點優勢產業鏈布局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規劃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實現“構架建鏈”“給力強鏈”以及“完善補鏈”。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實現平臺與平臺之間的協同創新、協調發展,從而加速產業提質升級。二是要建立平臺運行跟蹤統計制度。及時錄入新申報成功的平臺信息,及時更新平臺人員、成果等最新資料,定期跟蹤平臺運行情況,及時解決平臺問題。建立具有潛力申報平臺的企業數據庫,及時了解企業動態,引導和推動企業申報創新平臺。
三是要完善平臺績效評價和支持政策。建立從平臺籌備—申報—建設—運行系列的針對性、專業性、可持續性的支持政策來引導園區企業申報相應的創新平臺。如對于符合條件從省級升級為國家級的平臺可以在籌備期間給予一定的培育基金來支持;對于通過績效考核的、運行較好的平臺給予一定的后補助等。制定《長沙高新區千家創新平臺行動方案》,打造到2020年長沙高新區實現1000家創新平臺的行動計劃,其中國家級平臺100家、省級平臺300家、市級平臺600家。
(二)加強標志性創新平臺建設。一是要爭取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力爭實現國家實驗室零的突破。依托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創新成果轉化區建設,加大投入,大力推動建設國家實驗室科研大樓及相應配套設施,引進高校、科研院所研發機構,以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搶占科技制高點。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在未來網絡研究設施、轉化醫學、國家農業生物安全科學中心、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等領域,爭取1-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園區,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效支撐。二是要推動多方聯合共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制造業創新中心,聚焦優勢支柱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海內外優勢創新資源,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和引領產業技術發展為目標,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牽頭、多方參與、獨立運作”的原則,在政府財政資金引導下,由若干龍頭企業牽頭,聯合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投資、合作經營,爭取建成1-2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或制造業創新中心。
(三)優化和提升創新平臺結構。一是要提升平臺層次結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加快市級、省級和國家級平臺建設,特別是在目前平臺數量相對較少的產業領域如現代服務業取得重點突破。力爭實現規模以上企業平臺建設全覆蓋。二是要優化平臺領域結構。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為重點方向,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在這些領域的學科與人才優勢,以引進或聯合共建的方式,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組建30-50個高水平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和省級研發平臺。三是要完善平臺類別結構。以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集成和轉化為目標,圍繞高新區重點優勢產業領域,依托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設10-15個工業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等新型研發類機構平臺。
(四)加大對平臺建設的投入力度。一是要設立專項資金。設立創新平臺專項資金,從平臺建設、技術轉移、成果轉化、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專項資金支持。對經認定為省級以上創新平臺按照平臺新增研發設備投入金額的20%給予設備投入資金補貼,單個企業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100萬元;對運作良好且依托企業上年度主營業務收入達2億元及以上的創新平臺給予三年研發補助。
二是要全過程支持。在平臺申報期間,篩選出能申報國家級平臺的省級平臺,給予5萬元的培育資金,用于申報國家級平臺的材料編寫、培訓等方面。平臺建成后給予一次性補助。在運行期間,對平臺制定考核指標,進行三年一次的績效評估,根據考核結果給予相應的后補助,考核指標包括知識產權增長情況、主要技術人員變化情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承擔項目能力、技術成果轉移轉化能力、人才培養能力和對外開放服務水平等。
三是要全方位支持。支持創新平臺為本土企業提供技術研發、產品檢測、材料測試、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協助組建實驗室等,達到集聚資源、優勢互補的效果,構建全方位的科技平臺支持體系。強化對平臺基礎條件設施建設的支持,在土地供應、基礎設施建設、房租等方面減少平臺建設成本,增強平臺建設的積極。鼓勵科研人員以持股方式獲得知識產權獎勵,或以共同申請知識產權方式分割職務科技成果權屬,配套落實相關國有資產確權、產權登記、注冊、變更事項。稅收方面,將科研人員因科技成果獲得獎勵由“工薪所得”轉化為“股息所得”,降低獎勵應繳個人所得稅。
(五)完善對創新平臺的服務機制。一是建立人才服務機制。成立高層次人才幫辦服務中心,在高層次人才職稱評定、醫療保健、住房保障、社會保險、戶籍辦理、出入境和居留、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提供專人跟蹤服務。完善職稱認定。全職引進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可不受基礎職稱限制,來園區工作滿3年即可比照國內同資歷、同水平人員相應條件,直接申報認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入選國家、省各類人才計劃、項目的高層次人才,如“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可直接申報認定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經考核合格出站的博士后人員,不受基礎職稱限制,可直接參加相應系列副高級職稱評審。加強保健服務。為高層次人才設立定點醫療機構,開通就醫保健服務綠色通道,如高層次人才憑“長沙人才綠卡”可享受優先掛號就診或住院服務,高層次人才本人及直系親屬就診或住院服務,可由醫院保健專干負責預約和安排,享受救護車城區內免費接送入院服務等。提供住房保障。建立針對高層次人才在人才公寓免費入住、住房租賃補貼和購買商品住房等不同需求方面的優惠政策。
二是建立科研服務體系。整合現有平臺資源,建設集平臺信息、平臺成果、項目合作、技術需求、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等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平臺間的連通共享、聯合采購、聯合制定技術標準、聯合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制定出臺鼓勵平臺開發共享的激勵機制;建設科技資源統籌中心。集成區域科技創新資源,搭建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學數據等共享平臺,為產學研各方提供資源信息加工、技術咨詢、試驗服務等基礎性服務;建設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重點建設技術合同登記平臺、成果交易平臺、技術轉移服務平臺、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實現科技大市場、企業孵化、人才培訓等功能;組建專家數據庫。以省市專家為基礎,輻射國內科研領軍人物,組建并及時更新專家數據庫內容,為園區科技成果鑒定、項目評審、專家咨詢、前瞻性科學研究等提供可選的專家資源。
三是建立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成立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提供成果、發明專利、技術創新與新產品等信息發布服務和工程技術需求、產品需求、企業難題征集等服務,定期舉行技術交易會,推進平臺交流合作,促進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加快成果轉化。制定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化貢獻人員獎勵辦法,突出以績效為導向的獎勵辦法,在崗位聘任和職稱評定方面,對突出貢獻人員重點傾斜,激發轉移轉化人員熱情。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