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科技成果轉化的質量和成就始終名列前茅、稱譽全國,其中凝聚了幾代科研人員的嚴謹求學、努力拼搏和不懈追求。當我們這些曾經的和現任的科技處長以服務管理者的身份,從70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知識創新工程和“率先行動”以來的發展歷程,審視大連化物所波瀾壯闊的發展史中科技成果轉化這波浪潮時,可以從中窺探到科技成果轉化的幾個脈絡,它們既揭示了大連化物所科技成果轉化形態的變化,也展示了科技成果轉化制度的完善過程,更展現了化物所人探索前行,不斷豐富和完善科技成果及知識產權轉化機制的過程。
脈絡一:從技術成果轉化走向廣泛的四技合同服務和產業轉化
上世紀,大連化物所的重大研究創新基本以技術項目成果的形式進行保護和開發。隨著我國專利制度和知識產權制度逐步建立,以及研究所知識創新工程全面實施,成果轉化主要通過兩種形式開展:一是“四技”(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合同服務,其中包含產學研合作、行業合作等;二是參股合作研究或參股產業化。
這個時期(約2001年以前)主要的措施和辦法有:一是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解決國民經濟建設中急需或長遠發展所面臨的科技問題,如天然氣(合成氣)綜合利用、膜分離和膜反應技術等科技攻關項目;二是以市場為導向,瞄準企業急需的核心技術,開展委托研究和合作研究課題,以“四技”合同的形式進行技術開發和服務,如干氣制乙苯技術、甲氰菊酯農藥技術等;三是產學研結合加強行業合作,通過成立產學研聯合體,承擔企業急需的研究和開發項目,特別是進入知識創新工程以來,大連化物所與中石油集團公司、中石化集團公司、中國煙草公司,在石油化工、石油煉制、煙草等方面開展了深度合作,取得很大成績;四是組建工程中心,將科研成果孵化成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通過組建“國家催化工程中心”和“膜技術國家工程中心”,為大連化物所開展成果轉化活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五是以“產權明晰、規模發展”為指導思想,在清潔能源、無公害農藥等領域組建成立一系列高技術產業化公司。
在這個過程中,大連化物所一直堅持從機制建設和組織管理上創造有利環境,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和激勵辦法來推進成果轉化工作。
脈絡二:從技術成果鑒定走向全面知識產權管理
自1984年我國實施專利制度以來,大連化物所從“七五”科技攻關開始,就持續地開展專利申請工作,在科研工作者中涌現出一大批既懂研究工作又懂專利保護的發明人。知識創新工程以來,又在全面知識產權管理方面積極探索,先后開展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試點、產權辦公室運營、專利包轉化、專利戰略研究等,取得了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積極效果。
在大連化物所的知識產權轉化歷程中,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是我們記憶猶新的:2000年大連化物所以114件申請量首次突破百件申請大關,并在國內的科研院所中居第二位,其后的2006年突破200件,2010年突破300件,至2018年已達到1388件。另外,2001年大連化物所一下子申請了5件國外專利。2007年被列為首批“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示范單位”。
2002年大連化物所成立了專門的知識產權辦公室,2008年成立了知識產權管理委員會,進一步完善了體制和機制建設,加強策劃與運營。2007年僅甲醇制烯烴專利工藝包技術轉讓費的數額就超過1億元并引起極大反響。
這個時期的主要措施和辦法有:一是積極探索全面知識產權保護和開發的新體系;二是加強專利的“三性”目標管理促進專利申請和保護;三是加強專利的實施和轉化;四是把專利工作同“四技”合同服務統一起來,引導全所從以技術成果為合同技術標的全面轉向以專利或專利加技術成果為合同技術標的;五是積極開展專利試點和知識產權運營工作,探索全面知識產權管理新模式。
脈絡三:以規范化的技術合同管理保障技術轉移的順利實施
科研人員創造出科技成果是技術轉移的關鍵,且技術合同的履行是由科研團隊完成的。不過,從管理分工的角度和實際轉化過程存在的合同糾紛實踐來看,技術合同簽訂也是技術轉移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作為中科院技術轉移先進單位,大連化物所歷來重視技術合同的管理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制訂了技術合同簽訂管理辦法并多次修訂完善,將涉及技術合同的洽談、簽訂、履行等各方面內容加以規范,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管理體系。嚴格規范的管理有效促進了技術轉移的開展,近10年來大連化物所的技術合同量每年都保持在200件以上,其中技術開發合同和技術轉讓合同在100件以上,合同執行情況一直非常好,絕少出現合同糾紛情況,在業界有著很好的口碑。
在規范的制度建設之外,科學的崗位設置也很有特色。大連化物所的合同管理工作一直由縱向科研計劃管理崗位承擔,這樣的崗位設置情況在中科院其他研究所基本沒有。將技術合同審查簽訂管理與技術轉移洽談工作分立設置崗位,這種情況一直到2017年新成立了技術成果轉化處,將技術轉移工作從科技處分出去為止。這樣的崗位設置,最大程度加強了對技術合同的管理。
脈絡四:實施“以大型骨干企業為牽引的區域重點合作開發及成果轉化戰略”
隨著知識創新工程和“率先行動”計劃的實施,大連化物所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自2010年起,持續建立和深化與行業骨干企業的戰略合作,陸續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中國石油集團、天津渤化集團等企業建立持續穩固的合作關系。
其中與陜西省重點骨干企業延長石油集團的合作尤為值得一提。2010年延長石油集團與大連化物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9年來,雙方合作項目經費超過3億余元,催生了油品超深度脫硫技術、鈷基催化劑合成氣制油技術、甲醇經二甲醚羰基化制乙醇技術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2018年以來,雙方商定合作探索性項目經費不低于400萬元/年,并根據項目需要不設上限,多項結題探索性項目納入進一步中試支持。
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的工業化和產業化在眾多案例中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明星”。2006年大連化物所與陜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三方合作完成了世界首套萬噸級DMTO的工業性裝置試驗,之后DMTO技術正式進入商業許可和市場推廣過程。2010年與神華集團合作,實現了神華公司60萬噸/年DMTO裝置順利建設和開車。在此基礎上,該技術目前已簽署了22個技術許可合同,建設和運行了24套工業化裝置。
新時代大連化物所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注重密切聯系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需求,靈活設置各類成果轉化平臺,打造了輻射全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網絡。在江蘇省蘇州市設立張家港產業技術研究院,推進大連化物所技術在長三角地區轉化;在遼寧盤錦設立盤錦產業技術研究院,推進精細化工技術在盤錦中試產業化;在山西大同設立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大同轉化基地,助力“煤都”做能源革命的排頭兵;在唐山設立潔凈能源化工轉化基地,打造鋼鐵企業清潔利用新示范。這些工作進一步拓寬了大連化物所的成果轉化渠道,有效推動成果的快速高效產業化。
作者簡介:
葛樹杰,1940—2019年,生于山東省,研究員。曾任大連化物所科技處長、所長助理。
黃向陽,1968年生于湖北省,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離退體干部局局長。
張宇,1970年生于遼寧省,正高級工程師。現任大連化物所科技處副處長。
張晨,1981年生于遼寧省,研究員。現任大連化物所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處處長。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