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近期,由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第一句就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是黨和國家首次公開肯定的關于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對于扭轉歧視職業教育的不良風氣,促進職業教育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呈多樣化。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必須不斷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不斷創造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不斷推動社會進步。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培養人才的類型是由社會需求所決定的。不同的社會需求要求有不同的人才智能結構,不同智能結構的人才要求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及其相應的課程體系,因而決定了不同教育類型的各自人才培養目標。
經濟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稱之為學術型人才,主要從事科學基礎研究工作,其職責是發現和闡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客觀規律(抽象或初始形態),形成科學理論、促進科學創新。這類人才主要由普通文科、理科等高等院校培養,例如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以及其他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第二類稱之為工程技術或管理型人才,主要從事規劃、設計、教學以及決策等工作,主要職責是依據學術型人才所發現的科學規律、原理轉化成可以直接運用于實踐的計劃、圖紙、動作流程規范、教學內容以及行動方案等(中間形態),為社會發展、物質生產以及人才培養奠定基礎和指明方向。這類人才主要由普通文科、工科以及醫學類等高等院校培養,例如建筑師、工程師、醫生、教師、各級各類管理者。第三類稱之為技術技能型人才,主要職責是根據工程技術或管理型人才制定的計劃、圖紙、動作流程規范或行動方案等進行實際操作或運作,在生產一線或工作現場,通過勞動者的實踐活動為社會創造直接的物質財富、精神產品及社會服務(最終形態),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這類人才主要由中等和高等職業院校培養,例如技術工人、服務員、護士、廚師、演員等。
職業教育最基本的職能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它以培養能夠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從事物質生產和社會服務的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目標,是各種物質產品和社會服務的直接生產者和提供者,是整個教育系統中與經濟社會和生產實踐關系最為密切、最為直接的教育類型,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有效途徑和對策
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是一個偉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堅持一個指導: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嚴把兩個關口: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和畢業學生質量標準。完成三個轉變:職業教育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堅持四項原則:管好兩端、規范中間、書證融通、辦學多元。實現五個對接: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完成六項任務:到2022年,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基本達標;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建成覆蓋大部分行業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和一批優秀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推動建設300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完善七項標準:職業院校設置標準、教師和校長專業標準、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建立健全一系列規章制度: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建立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健全職業教育獎學金制度;啟動“1+X”證書制度;落實職業院校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完善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與學校領導、骨干教師相互兼職兼薪制度;建立公開透明規范的民辦職業教育準入、審批制度;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和督導評估制度;實施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需要一批優秀的科學家、管理者、工程技術人員,更迫切需要數以億計的受過良好職業教育和培訓的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沒有這樣一支勞動大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備就不可能轉化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社會物質產品和精神文化產品就不可能創造出來。因此,職業教育在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創造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堅實支撐。
摘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