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我國不斷優化人才政策,構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機制,為海內外各類人才提供了更加積極、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有力促進了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充分激發了人才創造活力
近日在深圳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是一場高層次人才匯聚的大會。參會的有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多家專業機構,8500多位外國專家和海外高層次人才代表,9300多位國內各地的人力資源、科技、教育部門和各類引智企業代表。
在這場全球精英匯聚、共襄創新創業盛舉的大會上,對于“融全球智力、促創新合作、謀共同發展”的主題,業內人士有何觀點?又碰撞出哪些精彩的火花呢?
交流合作進入黃金時代
“科技交流合作最重要的是人員的交流互鑒。”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大會發言中表示,當今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我們愿意成為世界各國人才創新創業的理想“棲息地”。
王志剛介紹,近年來,中國通過更加務實的人才引進政策,對外國人才來華簽證、居留進一步放寬條件,簡化程序,解決引進人才的社會保障、戶籍、子女教育等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累計發放外國人才工作許可證33.6萬份,在中國境內工作的外國人已超過95萬人。
英國是本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的主賓國。目前,每年在華工作的英方專家超過4萬人次,并已成為中英創新合作的重要人才基礎和推動力量。英國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在大會發言中說,他一直在極力推動中英雙方包括科技在內的多方面交流合作。“今天我們生活在地球村,聯系越來越緊密。希望各國能夠加強彼此的人文交流和人才交流,通過合作和協作,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不只英國,其他國家的與會者也都對與中國的交流合作表示出積極熱情的態度。
“中國和意大利在馬可波羅時代已經有了非常廣泛的聯系,雙方之間的友誼也非常深厚。”意大利內閣部長理事會副秘書長史蒂芬諾·布法尼說:“中意兩國的經濟和生產系統、制造系統有著非常強的互補性,產品和服務方面也可以造福彼此,在未來,中意合作必定能夠在多個領域讓兩國人民共同受益。”
科技協作讓世界更美好
“世界各國之間的人才、技術和創新交流,對于科學家來說至關重要。”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蘭西大學教授塞爾日·阿羅什說,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向所有人打開了大門,這可以讓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各國科研機構的最佳實踐和做法,了解中國如何吸引人才和促進科技交流。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約翰·斯彼克曼指出,目前世界上面臨著5大挑戰:氣候變化、對新藥物的需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發展、生物多樣性減少、食品安全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讓生活更美好,必須要進行跨國跨界合作,讓全人類共同作出努力。”
約翰·斯彼克曼曾經獲得中國科學院國際科技合作獎,他表示,現代科學比以往更需要國際合作,英國科學界與中國合作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棵樹支撐不起一個家,我們無法憑借個人之力解決地球危機,讓我們共同促進創新,為人類的共同問題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
“真正的物聯網,傳感器數量將是全球人口的數十倍乃至數百倍。5G的到來解決了網絡連接的終端最大數量、時延問題,將大大加快萬物互聯的速度。物聯網即將真正改變科技進程,走進人們的生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執行理事、麻省理工學院自動識別中心創始人凱文·阿什頓是最早提出“物聯網”概念的學者,被人們稱為“物聯網之父”。他說,“中國有很多新技術都處于世界領先行列,例如登月探測的航天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展望未來,更多的技術革新正在到來,我對中國很有信心”。
中國是科技全球化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推動更廣泛創新合作的貢獻者、引領者。目前,中國已與160個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簽署政府間合作協議114項、人才交流協議346項,參加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超過200個,努力在全球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中貢獻“中國智慧”。
科技部副部長、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介紹,中國始終愿與各國加強科技創新、國際人才交流合作,以科技之力構建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創新共同體。中國將通過創新評價機制、強化激勵機制等為海內外各類人才提供更加積極、開放、包容的環境,搭建事業發展的舞臺。
把城市建成人才吸引器
當前,世界各國、各城市、各企業間的人才爭奪戰持續升溫,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與會的嘉賓們也都各有高見。
“曾有人問,從‘人才荒漠’到‘海歸最愛’,深圳的秘訣是什么?答案當然是對人才的各種深愛,這是一座熱情呼喚‘深愛人才,圳等您來’的城市,期盼大家的加入!”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副局長林莉介紹,寶安是深圳市面積最大、產業配套最齊、創新能力最強、智能制造最集中、產業工人最多的區域,擁有活力四射的良好投資營商環境和日益完善的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創新型企業團隊來此落戶。“寶安區有全產業鏈,做好設計圖后,出一個樣品在國外需要3個月時間,我們這里只需要1到2周。”
“現在各地都在搶人才,都在建立人才高地,但人才不是靠物質搶來的,而是要給人才提供好的創新創業機會和發展土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董事長彭劍鋒說,人才使用的觀念亟待更新,高層次人才應當開拓靈活合作、共研共享的新機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讓人才發揮所長,不斷實現自我價值,才能實現人才與機構的雙贏。
也有嘉賓認為,中國還需為國際化人才提供更好的環境。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梅表示,當前出入境管理制度門檻仍較高,這限制了國際人才流動,此外還存在城市醫療、教育、就業等配套服務不夠完善等問題,這讓我們引進的國際高層次人才類型與國家戰略匹配度不高,海外高端人才回流規模不大,需要繼續不斷優化人才生態,賦能人才國際化。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遷移到城市。因為城市創造出了更多的崗位,吸引到更多的企業,而企業聚集在一起會有更多的合作可能。”歐洲科技商會董事哈維爾表示,商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目的是協助一些企業進入到中國等新興國家。商會采用“321模式”,即在可持續城市化、生命科技、工業4.0這3大歐洲公司有優勢的技術領域,提供財務工具包、商務工具包2大戰略工具包,與中國合作伙伴一起為企業構筑1座商業橋梁,幫助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和歐洲企業來到中國,我們希望可以促進中歐企業在各方面的協作和發展。”
大會已經落幕,交流仍將繼續。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上不斷推進,構建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創新網絡,促進包括人才在內的各種創新要素在全球范圍內交流合作,已經是大勢所趨。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