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負面清單”(2019年版)》正式對外發布。按照目前有關政策規定,屬事業單位的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不能對外投資。為降低科技經費使用門檻,賦予科技項目負責人更大支配決策權,廣州此次發布的“負面清單”列出禁止投資領域的同時也明確了可投資領域,突破了財政資金使用的限制,這也是繼今年1月廣東省政府公布《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科創12條”)之后的進一步突破。
廣東“科創12條”提出,對省市參與建設的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省或市可授予其自主審批下屬創投公司最高3000萬元的投資決策權;在試點實施事業單位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運營管理機制改革,不僅允許其管理層和核心骨干占“大股”,更提出在省屬公益類科研機構開展中長期績效綜合評價。
在江蘇省,蘇州、南京等地對新型研發機構的扶持也有創新性突破:不再按項目分配固定的科研經費,轉而根據研究所服務企業的科研績效決定支持經費,科研績效由橫向科研績效、縱向科研績效、衍生孵化企業績效等方面進行綜合計算。
“科研工作干得好,年底自然就會獲得與之相匹配的經費支持,而且不限制使用方式。雖然是政府的縱向經費,但可以當作橫向經費來使用,甚至可以作為工資、獎金發放給科研人員。”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國內合作部副主任莊韋說。
據了解,除了在經費支持和使用方式上更加靈活多樣,新型研發機構的“新”更多體現在功能、組織、機制上。
充分賦權
體制機制改革效應凸顯
近年來,莊韋所在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陸續推出了“一所兩制”“合同科研”“股權激勵”“項目經理”等一系列創新性改革措施。
2016年9月,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南京江北新區、駱敏舟核心科研團隊三方共同發起成立了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駱敏舟也成為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第三位建立新研究所的項目經理。
據了解,駱敏舟所在的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完全按照新的機制運營,即場地、設備由地方政府提供、資產歸屬地方政府;三方共同以現金形式合資成立運營公司,由項目經理團隊絕對控股。地方政府將設備、場地委托給運營公司運營,運營后產生的增值部分,按股權進行分配。
“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按照新型研發機構模式,以江蘇集萃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獨立法人身份面向市場和客戶需求,地方政府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均不干涉研究所的決策、經營和管理。科研團隊擁有知識產權所有權,所有研發成果的轉化、落地都在公司內進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所長助理孫嶺對記者說。
“項目經理立項后,先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有1年左右的孵化期,等到集聚項目和團隊達到一定要求后,再進一步由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牽線與地方合作建立新的研究所。駱敏舟領銜的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就是這樣誕生的。”莊韋向記者介紹說,截至目前,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已面向全球遴選了90位一流領軍人才擔任“項目經理”,并已在江蘇省布局新建研究所21個。
據了解,新成立的研究所在提出研發課題、決定經費分配、經營等方面被賦予了更大自主權。與此同時,還可以面向市場公開招募研發人員,組建研發團隊。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新型研發機構高薪招聘研發人才的新聞屢見報端。其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發崗位薪資最高,月薪上限普遍超過2萬元。
“每年用人成本都在2000萬元左右。”孫嶺表示,“為了縮短研發周期、減少研發投入成本,更要加班干。我們的目標是獨立上市,目前正在聯系券商進行輔導,預備在科創板上市。”
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是一項系統工程
據了解,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新型研發機構也逐漸打破了服務型科技創新單純注重某個環節的局限性,建立了一套從上游創新源頭到下游產業化的全產業鏈對接體系。
“這兩年,我們圍繞項目供給側、載體端、需求側作了全新探索和推進,致力于構建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莊韋介紹,按照“企業出資、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發、政府適當匹配”的原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全球35家頂級高校和知名研發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旨在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緊密合作伙伴。
“去年,我們開始與江蘇省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目前已成立了11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征集了20多項技術需求,企業擬投入研發費用超過2.2億元。未來5年,我們計劃與600家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合作成立聯合創新中心,今年的目標是30家。”莊韋說。
在此基礎上,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5年來,已累計轉化技術成果3100余項,累計衍生孵化企業600余家。
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的雙創浪潮中,“商業模式孵化”已經高度成熟和成功的情況下,需要新型研發機構能夠承載“核心技術產業化孵化器”的功能,有助于改變當前“模式創新”如火如荼,技術產業化創業“綿而無力”的發展格局。
由洛陽市、洛陽高新區與清華高端裝備研究院合作建立的新型研發機構清華高端裝備院洛陽基地自2016年11月運營以來,已創辦、孵化企業28家,參股8家科技型企業,累計估值超2億元。
洛陽中科信息產業研究院成立以來,共成立企業13家,其中孵化項目公司7家,孵化企業人員規模超過100人,累計獲得股權投資8000余萬元,累計估值3.5億元。該研究院通過資源整合助力孵化企業做大,進而通過股權的“適時退出”來實現研究院可持續發展,2016年參與成立的洛陽晶上公司定位于智能農機關鍵技術的產業化,2018年年底啟動了股權退出流程,股權增值達到177%,相關資金將助力研究院引進孵化更多的項目及企業,實現“自我造血”能力,推動可持續發展。
何謂“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尚無統一的定義,也沒有統一的模式。由于成立時間的不同,各機構的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如何引導新型研發機構健康可持續發展逐漸提上日程。
“與業界流傳的‘四不像’相似,我們認為新型研發機構是指以多主體方式投資、多樣化模式組建、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化模式運作,集高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為一體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創新機構。由于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自發成長起來的事物,不同地方對于新型研發機構認定標準、支持方式也不盡相同。”清華高端裝備院洛陽基地負責人坦言,基地以及平臺公司由于性質原因,對投資孵化職能、利用國有資產對外投資流程較復雜均有所制約,“目前對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容錯辦法不夠明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型研發機構孵化投資的積極性。希望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立創投基金,瞄準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搭建科技、產業和金融的‘握手區’,加速人才團隊科技成果轉化進程,實現‘科研服務產業,產業反哺科研’。 ”
而在莊韋眼中,恰恰是地域的差異化推動了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只有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新型研發機構才會更加適應當地產業發展需要,實現新的發展和突破。
“新型研發機構不必拘泥于某種固定的模式,即便是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新建研究所模式也不能夠包打天下。只有立足當地產業發展,為產業轉型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的動力,才能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真正價值。”莊韋說。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