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019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在昆明盛大開幕。在主峰會上,騰訊研究院發布《數字中國指數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推出2019數字中國指數,全面刻畫了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份)和351個城市的數字化發展趨勢,動態呈現數字中國版圖演化。
騰訊研究院此次結合騰訊、京東、美團點評、滴滴、攜程、快手、拼多多等合作伙伴的數據進行估算,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29.91萬億元,數字經濟占比繼續提升,2018年中國GDP總量的1/3借助數字技術實現,數字中國初具規模。
報告顯示:“數字中國指數”,下設數字產業、數字文化、數字生活以及數字政務四個板塊分指數,它們分別從B端、C端和G端衡量數字化發展水平;數字中國指數增速東快西慢,南北相對平衡,并呈現出明顯的集群效應,京津冀、長三角、關中平原城市群增速領先;云計算對數字中國的貢獻進一步顯現,云計算的技術紅利加快向中西部下沉,用云量與GDP、數字經濟發展強關聯;中國數字化進程從消費互聯網為主導,轉向產業互聯網主導,產業互聯網是這一輪數字化進程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領域,已經進入發展黃金期。
報告亮點
“用云量”與GDP、數字經濟發展強關聯
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用云量增長迅猛,全年用云量為464.78點,較去年的146.04點上升318.74點,增幅達218.25%。目前,用云量整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而后線城市正在快速追趕,其中五線城市增速迅猛,增幅最高。同時,用云量同GDP呈現正相關性,成數字經濟發展重要指標,用云量每增長1點,GDP大致增加230.9億元。
數字中國指數增速東快西慢,南北相對平衡,集群效應明顯
數據顯示,我國數字化發展進入了動能轉換的新階段,數字產業成為數字化發展的主引擎。并體現出明顯的集群效應,大型城市群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作用明顯,京津冀、長三角、關中平原城市群增速領先。具體到指數的省份排名,廣東、江蘇繼續位居前2,北京超越浙江上升到第3位,河南上升兩位位居第6,上海超越湖南上升至總指數排名的第8位。河北首次躋身總指數排名前10的行列。
具體到城市,除“北上廣深”外西部雙子星成都、重慶表現突出,分列5、6位,與位居7至10位的東莞、長沙、鄭州和杭州等一同構成了數字城市的第二梯隊。
數字政務與營商環境、地方經濟強相關,政務用云量同比增長404.7%
“互聯網+政務服務”這一讓“群眾跑腿”變為“數據跑路”的服務管理新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采用。報告顯示:數字政務正在由沿海向西部、北部地區縱深發展,呈現出“入口上移、服務下沉”的發展態勢,對營商環境、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持續顯現;云計算在政府間的普及程度進一步加深,政務用云量大幅增長。
2018年中國數字政務整體水平穩步提升,數字政務服務的廣度、深度和活躍度都有明顯增長。數字政務指數比2017年增長32%,數字政務服務向“多服務匯聚、全流程在線”方向不斷深化。
數字文化市場下沉,文化振興或成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在科技的創新推動下,數字文化產業呈現出嶄新的發展態勢。2018年,中國已擁有6.75億網絡新聞用戶,6.12億網絡視頻用戶,5.76億網絡音樂用戶,及4.32億網絡文學用戶等,在整體網民中占比均過半。報告推出的“數字文化”指數,匯總了頭部新聞、視頻、影業、網文、短視頻、音樂、動漫、網游8種數字文化產品的使用總量數據,可以衡量全國351個地市在數字時代的文化市場活力。
數字化進程逐步轉向產業互聯網主導,醫療領跑產業互聯網發展
報告顯示,隨著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互聯網正在從消費端走向生產端,助力各產業整體轉型升級,中國數字化進程開始轉向產業互聯網主導并進入發展黃金期。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產業指數達到1538.64點,同比增長184.10%,在數字中國指數四大分指數中規模和增速最高。
2018全國細分產業指數規模較去年增幅為195.49%,各細分產業指數增長均值為153.20%,其中醫療行業增速領跑,達317.58%,餐飲、金融和教育增速也均超過200%。
以下為報告的文字內容全文,由于篇幅有限,省略了大部分的圖表、全部的注釋、附錄和一些結論的得出過程,如對報告完整內容有興趣,可關注騰訊研究院(公眾號:cyberlawrc)并回復 數字中國指數2019 獲取報告PDF精排版。
數字中國指數報告(2019)全文
通攬全文
2018年全國數字經濟體量為29.9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2.02%,占國內生產總
值的比重由32.28%上升至33.22%。
數字中國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集群效應。全國七大城市群中的城市,指數數值、指數平均增速都快于其他城市。
四大分指數中數字產業增速最快,顯示產業互聯網是這一輪數字化進程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領域,已經進入發展黃金期。
云計算對數字中國的貢獻進一步顯現。用云量與四大板塊分指數均呈現顯著正相關,用云量增幅大的地區指數排名提升明顯。據測算,用云量每增長1點,GDP大致增加230.9億元。云計算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作為數字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云計算將幫助各行各業構建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能力。
從細分行業來看,多數行業指數增速超過一倍以上。其中,醫療、教育增速位居前二,表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已成為數字產業增長的主要引擎。
產業互聯網發展下沉趨勢明顯。2018年后線城市數字產業指數繼續發力,從增速看逐級遞增。其中,數字五線城市增幅達216.57%,大幅領先數字一、二線城市。
西部地區和后線城市的數字文化指數“后起直追”,增速趕超東部地區和數字三線、四線城市,數字文化有望成為不發達地區文化振興的創新和普惠路徑。
科技和文化的加速融合驅動城市創新發展,短視頻等富媒體化內容正成為激活城市數字文化活力的重要抓手。
數字文化市場活力與地方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數字產業發展均表出顯著正相關性,并呈現出線上線下文化消費聯動發展、以IP為核心拓展“文化+”邊界等融合發展態勢。
數字政務整體水平持續提升,用戶使用數字化政務服務習慣已經形成。
集約化建設在數字政務領域普遍開展,“入口上移、服務下沉”成為數字政務發展的重要趨勢。政務服務的“難點”、“堵點”和“痛點”正在被逐步破解。
數字政務發展水平與地方營商環境顯著正相關,提高數字政務水平有利于改善營商環境,并對地方尤其是后線城市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推動。
數字中國篇
摘要
2018年數字中國指數總體平穩、快速增長。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山東總指數位列省級排名1-5位。市級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成都位居前5。
數字經濟發展保持較高增速。通過數字中國指數估算,2018年全國數字經濟體量為29.9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2.02%,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上升至33.22%,較2017年提升一個百分點。同時,回歸分析發現數字經濟發展對就業的促進作用顯著。
數字產業板塊增速最快,顯示產業互聯網是這一輪數字化進程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領域。
2018年數字中國指數增長呈現“東快西慢”的態勢,東部地區增速領跑。南部地區、北部地區指數增速無顯著差異。
數字中國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集群效應。全國七大城市群中的城市,指數數值、指數平均增速都快于其他城市。
數字化發展不均衡的狀況在2018年有一定程度的加劇。根據市級指數計算的數字化基尼系數由0.55上升至0.59,數字五線城市在總指數中的占比也有所下降。后線城市正在處于數字化發展進程中,由數字政務驅動轉向數字產業驅動的動能轉換期。
從指數看數字中國發展新趨勢
1 數字中國指數框架
在過去幾年中,我國的數字化、網絡化與信息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隨著互聯網人口紅利的減弱,移動互聯網滲透率接近飽和,數字化發展模式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改變。消費端增長趨于穩定,產業側有大量新機會產生。數字化發展的主戰場,“正在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方向發展”[1]。
基于這樣的背景,研究團隊對數字中國指數的框架進行了升級,豐富了數據來源,并對板塊構成進行了重組,以求更加精確、全面地反映數字化發展的總體態勢與階段性特點。
2019年“數字中國指數”下設數字產業、數字文化、數字生活以及數字政務四個板塊。數字產業指數匯集騰訊To B業務的主要工具,涵蓋了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支付、QQ支付、騰訊云、騰訊地圖、企業微信數據,以及京東、滴滴、美團點評、攜程和拼多多等友商數據,測度數字產業活躍程度,勾勒各地區產業互聯網發展態勢;數字文化指數匯集騰訊游戲、騰訊新聞客戶端、騰訊視頻、騰訊動漫、閱文集團、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快手以及貓眼電影數據,衡量區域數字文化市場活力與數字文化消費潛力;數字生活指數匯集手Q、微信和財付通數據,衡量地區社交活躍度以及線下生活服務數字化水平;數字政務指數以政務類微信公眾號與微信城市服務數據為基礎,測度地區政務服務移動化發展水平以及線上政務服務活躍度。
指數四大板塊緊密聯系產業、消費和政務這數字化發展的三大領域。四大板塊各有側重,但又密切相連、相互促進。數字中國總指數則由四大分指數加權得出,全面刻畫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份)和351個城市的數字化發展趨勢,動態呈現數字中國版圖演化。
2 數字中國指數總體情況
A)數字經濟占比繼續提升,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關系顯著
根據指數團隊測算[2],2018年全國數字經濟體量為29.9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6.70萬億元增長12.02%,超過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名義與實際增速,數字經濟在GDP中的占比也由32.28%進一步上升至33.22%。在2018年遇到一些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數字經濟的持續增長對于我國經濟的穩增長、調結構、提質量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隨著數字化進程深入到傳統產業,數字經濟發展對就業的積極影響也進一步顯現。回歸分析顯示,2018年數字中國指數增量與新增就業人數[3]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value<0.001)。指數每增加一點,地區的新增就業人數大致上升0.66萬人-2.39萬人。在一些地區,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新增就業占總新增就業人數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0%甚至更高水平。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將會進一步釋放產業活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提升社會總體就業水平。
B)數字中國指數總體保持快速增長,廣東繼續位居全國首位
在新的框架下,2018年全國數字中國指數總和為627.85點,較上一年度增長80.06%[4]。具體到指數的省份排名,廣東、江蘇繼續位居前2,北京超越浙江上升到第3位,河南上升兩位位居第6,上海超越湖南上升至總指數排名的第8位。河北首次躋身總指數排名前10的行列。
在城市排名中,北京、深圳、上海和廣州四個一線城市繼續位居前四。除了北京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領先外,深圳、上海和廣州的指數數值非常接近。西部雙子星成都、重慶表現突出,分列5、6位,與位居7至10位的東莞、長沙、鄭州和杭州等一同構成了數字城市的第二梯隊。去年排名第8的武漢,在2018年表現未及預期,名次跌出前10。
省級增速排名中,上海以107.65%的總指數增速位列所有省份第1。陜西、河北、河南和江蘇也表現突出,指數增速均超過了90%。山東增速緊隨江蘇,排名第6。中部地區表現優異,湖南、安徽、湖北三省分別位列增速排行的7、9、10位。北京也取得了84.89%的增長,躋身增速排名前10。
市級增速排名中,上海仍然高居第1。合肥、西安、南京三個省會城市緊隨其后。邯鄲憑借著在數字政務領域的高增長,進入指數增速排名前5。蘭州、石家莊、咸陽、贛州和鄭州位列市級增速榜單的6到10位。在數字中國指數增速排名前10的城市中,出現了一個直轄市和六個省會城市,顯示中心城市在數字化發展的進程中仍然保持著強勁活力。
C)四大板塊的關聯度與結構性特征
數字產業、數字文化、數字生活、數字政務四大分指數分別從B端、C端和G端衡量數字化發展水平。數據顯示,四大板塊間呈現出很強的相關性。據測算,板塊間兩兩的相關系數[5]均超過0.8。對四大分指數進行主成分分析,首個主成分可以解釋近85%的變化幅度[6],體現出板塊間的高關聯度。分析結果表明,數字化各領域的發展有著明顯的同步性,大多數城市四個板塊發展水平接近。由于受到市場、技術、資本等外部要素的影響,在各板塊中也均不容易出現跨越自身數字化階段的超常規發展。
四大分板塊間不僅僅存在著強相關性,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理解板塊間的差異能夠幫助我們透析不同領域數字化發展趨勢的異同。測算顯示,四大分指數中,數字產業指數增速最快,增速遠超其他板塊。數字產業也是聚集度最高的板塊。使用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HHI)[7]測算的板塊聚集度顯示,數字產業板塊的聚集度達到209,而數字政務板塊的聚集度最低,僅為72。數字文化和數字生活板塊的聚集度分別為100與87。同時,四個板塊均顯示出一定程度的分化[8]。數字生活、數字文化后線城市與頭部城市差距相對較小,數字產業則是頭部城市與后線城市差距最大的板塊。
在排名方面,數字產業排名則與總指數排名最為相符[9],產業板塊排名減總指數排名的標準差僅為17.00,明顯低于其他三個板塊。數字政務則與總指數排名分離程度較高。同時,數字政務板塊內排名也出現了一定幅度的變化。2018年相較2017年排名變化的標準差為39.98,高于數字文化板塊的11.84,數字生活板塊的20.29以及數字產業板塊的17.17。
綜合以上數據,我們能夠推斷數字化發展進程中的一些結構性特征和階段性趨勢。
首先,數字產業指數增速最快,其增速大幅領先于其他板塊,體現在現階段數字化進程中,數字產業仍然是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領域。同時,產業板塊在增速非常快的情況下,板塊內聚集度高、分化大、排名變化小,顯示目前數字產業的發展還是集中在頭部城市,后線城市數字產業發展起步不久,產業的數字化進程尚未充分展開。我國非一、二線城市有著非常深厚的傳統產業基礎,數字產業的縱深發展還有很多潛力有待挖掘。
數字文化和數字生活兩個板塊衡量數字化的市場基礎與消費潛力,與一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規模高度相關。隨著消費端應用滲透率達到較高水平,這兩個板塊無論是排名還是增速都趨于穩定。雖然消費端指數的增速不及產業端,但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離不開消費互聯網的支持。在產業互聯網成為數字化主戰場的新階段,文化與生活領域的數字化進程仍然會發揮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數字政務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產業、消費的水平,使居民可以率先享受到數字化政務服務的便利。數字政務在不少后線城市已經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使得數字政務板塊指數分布更為均勻,與總指數排名的分離也更明顯。然而2018年不同城市數字政務發展開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導致了政務板塊排名的波動。隨著政務領域的數字化進入較高水平,數字政務整體發展也將進入攻堅期,服務正在向解決“難、堵、痛”點的高價值領域下沉。
D)指數增速東部領先,南北增速無顯著差異
數字中國指數的區域分布始終呈現東高西低的態勢,但在過去幾年中,西部地區增速領先。2018年指數增長卻呈現東快西慢的態勢。根據測算,2018年東部地區總指數增速為84.64%,中部地區總指數的增速為79.69%,西部地區總指數的增速為68.88%。東部與中部指數增速接近,均高于西部地區。
數據顯示,我國數字化發展進入了動能轉換的新階段,數字產業成為數字化發展的主引擎。西部地區數字產業發展起步不久,產業數字化的進程尚未深入到廣大的后線城市。預期隨著產業互聯網在各地的深入發展,西部地區將釋放增長潛能,增速有望追趕東、中部地區。
近年來,我國南部地區經濟增長明顯快于北部地區,引發了部分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關注[10]。相較實體經濟,我國南部、北部數字中國指數增速更加均衡。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分界線,南部地區指數總體增速為79.79%,北部地區總體增速為80.51%,兩者差異極小。同時,南部城市與北部城市增速的t檢驗顯示,南部城市與北部城市指數平均增速的差異在統計意義上不顯著(p-value=0.44),顯示我國南北數字化進程呈現均衡發展的態勢。
E)指數增長集群效應明顯,京津冀、長三角、關中平原城市群增速領先
我國數字化進程中也體現出明顯的集群效應,大型城市群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作用明顯。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關中平原城市群這七大城市群共137城在指數中的占比達到64.46%,遠超其他214城在總指數中的占比。同時,這七大城市群中的城市2018年數字中國指數平均增速為75.83%,顯著高于其他地區城市指數59.86%的平均增速(p-value<0.001),印證了數字化發展也呈現出明顯的集群化特征。核心城市擁有廣大市場、掌握大量的資源,起到帶動作用,而周邊城市能夠有效與中心城市形成協同與分工,形成集群發展的態勢。
2018年,上述七大城市群數字中國指數總體都保持了較快速的增長,其中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增幅領先,都取得了超過90%以上的增速;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緊隨其后,增速在80%-90%之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而珠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增長則略低于80%,增速在所有大型城市群中排名靠后。
3 城市分線與數字鴻溝
A)中國城市數字化分層
2017指數報告中,研究團隊根據數字化水平,通過聚類分析得到全國351個城市共5層的分層結構。本報告繼續沿用2017年的城市分層結果,并基于城市分層展開進一步的分析。具體的城市分層情況請見圖1-6[11]。
B) 指數分布向頭部聚集,數字化基尼系數上升
2018年,數字一線-數字五線城市數字中國指數增速出現一定程度的分化,數字一線、數字二線、數字三線城市成為數字化發展主要增長點。根據測算,數字一線、數字二線和數字三線城市2018年指數增長分別達到89.99%和91.15%和86.02%,均大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數字四線城市指數增長81.29%。數字五線城市增長略有放緩,指數的增速為64.15%,低于數字一線-數字四線城市。
由于指數增速的分化,數字一線-數字五線城市在總指數中的占比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4個數字一線城市在總指數中的占比由17.19%提升至18.14%,14個數字二線城市的占比上升一個百分點達到18.97%,19個數字三線城市的占比由13.96%上升至14.42%,數字四線城市占比為21.08%,與去年基本持平,而五線城市的占比則下降近三個百分點至27.39%。指數分布呈現出了向頭部城市聚集的態勢[12]。
2016-2017年,我國數字化不均衡發展呈現出改善的態勢,數字化基尼系數[13]持續下降。而過去一年中,由于數字四、五線城市指數增速不及數字一線-三線城市,后線城市與頭部城市差距拉大。計算顯示,2018年以市級指數計算的數字化基尼系數為0.59,較去年同期的0.55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印證了數字化發展不均衡的程度在2018年有所加劇。
C)數字一線-數字五線城市指數構成結構性差異
不同層級的城市在指數的構成上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差異。總體上看,數字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其數字產業占總指數比例越高,而數字生活、數字文化、數字政務在總指數中的占比則相對越低。
具體看,由數字一線城市到數字五線城市,數字經濟指數的占比從69.89%下降到37.90%,數字政務指數占比則從14.30%上升到35.07%。而數字生活、數字文化指數則呈現數字一線城市占比大幅低于其他城市,數字二線-數字四線城市占比小幅上升的態勢。
數據顯示,不同層級的城市,數字化發展的主動力有所差異。數字化程度高的城市主要是產業驅動,而后線城市更多是產業+政務雙輪驅動,甚至主要是政務驅動。這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我國的數字化進程大致為一個從消費互聯網為主導,逐步轉向產業互聯網主導的過程。消費以及政務的數字化發展率先落地,并已經深入到后線城市,而產業互聯網則仍在發展的前中期,現階段主要聚集在頭部城市。
不同層級城市數字化發展的結構性差異也解釋了數字五線城市增速不及其他城市以及數字化基尼系數上升的原因。后線城市的數字化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務驅動的,政務板塊在總指數中的占比較高。隨著數字政務發展進入攻堅期,其指數增速不及產業板塊,導致五線城市整體增速與頭部城市拉開差距。
數字后線城市現階段正在處于數字化發展模式轉換期,產業正在逐步替代政務成為增長的核心引擎。由于許多后線城市產業互聯網發展處于方興未艾的時期,產業數字化空間廣闊。可以預期隨著產業互聯網發展逐步深入,后線城市的指數增長也會隨之提速。未來數字化將會朝向更加均衡的方向發展。
4 小結:數字中國平穩發展,數字產業增速領跑
2018年我國數字化進程繼續平穩快速推進,數字中國總指數增長80.06%,數字生活、數字文化、數字政務與數字產業四大細分板塊也都保持了增長。根據指數團隊測算,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體量達到29.91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進一步上升到33.22%,繼續對我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數字產業指數增長迅猛,是數字中國指數增長的主要貢獻者,體現了產業互聯網領域所蘊含的巨大潛力。
雖然2018年數字化發展態勢良好,但指數分布的不均衡狀態有所加劇:西部地區增速全面落后于東部、中部地區,五線城市在總指數中占比縮小,數字化基尼系數也由0.55上升至0.59。在數字化、網絡化發展的重點由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的新階段,后線城市的數字化進程也面臨著發展模式轉換的課題。各地需要加大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投入,著力培育數字化發展的新動能,以期在未來數字化競爭中搶占先機。
數字產業篇
摘要
2018年,數字產業指數高速增長,總體增速達184.1%,在數字中國下設四大分指數中增長最快,顯示產業互聯網是這一輪數字化進程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領域。
數字產業指數省級排名廣東繼續高分領跑,與北京、江蘇穩坐前三。上海、浙江、山東、河南、四川、湖南和福建分列4-10位,前十格局相對穩定。數字產業從沿海向內陸縱深發展,山東、河南和四川等省份的表現搶眼,正在進入黃金發展期。
從細分行業來看,十大產業多數增幅超過一倍以上。其中,醫療、教育繼續高速增長,表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部分已成為數字產業指數增長的主要引擎。
作為數字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云計算將幫助各行各業構建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能力。回歸分析顯示,用云量每增長1點,GDP大致增加230.9億元。云計算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帶來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更好的服務體驗,能極大助力地區經濟發展。目前,用云量整體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而后線城市正在快速追趕,其中五線城市增速迅猛,增幅最高。
1 數字產業指數快速增長
數字產業分指數匯聚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手Q支付、騰訊云、騰訊地圖、企業微信以及京東、滴滴、美團點評、攜程和拼多多數據,從消費端呈現數字化融合、滲透程度,體現我國351個地市的產業互聯網發展程度。2018年,我國數字產業指數達到1538.64點,比2017年的541.60點增長了184.10%,在構成數字中國指數的四個一級分指數中增速和規模最高。
從“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遞進與深化。中國互聯網飛速發展過程中,消費互聯網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改變了衣食住行各個領域。伴隨著消費互聯網逐漸見頂,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消費者數字素養的不斷提高,互聯網正在從消費端走向生產端,成為各行業的數字化助手,助力各產業整體轉型升級。廣度上產業互聯網覆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在零售、醫療、教育、文旅、交通等領域迅速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深度上“由外及里”,隨著數字化資源通過各種形式源源不斷滲透進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新興技術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的應用逐漸從下游延伸至上游,從需求側貫通至供給側。從面向消費者的用戶連接、商品流通不斷深入到企業內部,提高生產端的運營效率與服務水平,價值貢獻也從依賴需求側升級至需求提升與供給效率改進并重。
A)數字產業指數省級排名:廣東高分領跑,前十格局相對穩定
2018數字產業指數省級排名中,廣東、北京和江蘇穩坐前三,排名較去年無任何變化,其中,廣東以288.39點高居榜首。上海、浙江、山東、河南、四川、湖南和福建分別位列4-10位,均無明顯排名變動。排名上升較快的是安徽和江西,較去年分別上升4位。
從31個省份的數字產業指數和增速來看,雖然增速略低于平均值,但作為傳統數字產業大省,廣東、北京和浙江的數字化基礎雄厚,已處于數字產業發展的成熟期。位于“第一象限”指數和增速均高的“雙高”省市中,除了傳統強省(市)江蘇和上海之外,山東、河南和四川等省份的表現十分搶眼,處于黃金發展期。部分指數雖低但增速較高的“后起之秀”,如青海、安徽和貴州等,數字產業基礎較為薄弱,提升空間巨大,處于飛速上升期,增速分別到達261.31%、246.16%和247.90%。位于“第四象限”的“雙低”省份,數字化基礎設施不完善,增長動力不足,處于發展萌芽期,如內蒙古、新疆和寧夏等。
處于黃金發展期的山東,近兩年數字產業指數均位列第六名。“數字山東”發展規劃非常清晰,不僅確定了以濟南、青島和煙臺為核心的“三核引領、協調聯動”布局,還制定了從2018年到2022年,甚至到2035年的數字戰略規劃,超前布局5G等基礎設施,建設兩個大數據交易中心進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促進山東省在政務、農業、工業、交通和醫療等方面的數字產業發展。
作為全國人口、農業和制造業大省,有著巨大消費市場和豐富資源的河南近年來非常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擁有了“云、網、端”等信息基礎設施優勢,還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國際互聯網專用數據通道,并出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產業發展規劃,努力幫助諸如制造業、工農業等傳統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發展關聯產業,積極鼓勵創新。處于黃金發展期的山東和河南等省份,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預期未來數字產業仍將持續高速發展。
B)數字產業指數區域情況:東南部地區占比較高,中東部地區增幅較大
從區域占比來看,華東地區數字產業指數占比最高,占比達32.67%,其次是華南和華北,合占比約三分之一,占比最少的是西北和東北地區,均為5%左右。在增速方面,各地區表現相對均衡,華中和華東地區增長相對較快,分別為222.39%和205.74%。華北和華南地區的增幅相對落后,分別僅為157.99%和151.77%。
C)數字產業指數分線情況:一、二線城市領跑 四、五線城市緊追
數字一、二線城市的數量雖少,但產業數字化水平大幅領先,2018年數字產業指數占總體規模近二分之一。數字三線城市的數量遠不及數字四、五線城市,且數字產業指數均處于中等水平,指數占比僅為14.44%。2018年后線城市數字產業指數發展繼續發力,其中,數字五線城市的指數增幅高達216.57%,遙遙領先數字一、二線城市,保持迅猛的追趕勢頭,正在努力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D)數字產業指數城市排名:排名前八基本穩定
2018年全國數字產業指數排名前30的城市中,排名變化較小,說明整體數字產業格局較為穩定。其中廣東有5個城市進入TOP30之列,分別是深圳、廣州、東莞、佛山和惠州。福建和江蘇緊隨其后,各有3個城市入選。
值得一提的是,河北的石家莊市和云南的昆明市排名進步顯著,分別上升8位和6位。在政府重拳出臺一系列鼓勵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持性政策(如《石家莊市關于加快推進“大智移云”的實施方案》、《石家莊市人民政府關于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并舉辦了數字經濟博覽會后,河北省的數字產業蓬勃發展,產業數字化升級進程明顯加快。
盡管以往云南的信息產業基礎較為薄弱,但是政府和企業均高度關注數字產業,省政府專門成立由省長掛帥的“數字云南”小組,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作為全國旅游大省,云南和騰訊聯手打造的全域旅游項目——“一部手機游云南”,加速線上線下融合,重構云南旅游生態,提升游客旅游體驗,帶頭引領旅游業轉型升級。云南以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牌”、“綠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為重點,探索數字化綜合解決方案,打造產業發展的數字引擎。
2018年全國數字產業指數城市排名上升前10名的城市中,大多來自北方省份,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北方城市的數字化基礎相對薄弱,正積極加快數字化步伐,因此排名進步顯著。其中,榜單上近三分之一的城市來自數字產業排名前十的河南省,說明河南在穩定發展核心城市的數字化同時,也在努力推動本省實力偏弱的城市數字化轉型,由點及面,中心輻射效果明顯。
2 用云量增長迅猛,地域分布集中
作為數字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這幾年我國云計算產業發展勢頭強勁,逐漸成為數字化和產業互聯網的重要推力。
云計算的發展可以用標準化用云量[1]來評估,標準化用云量的數據構成包括云計算算力、存儲、帶寬和金額,能相對客觀地衡量各省市在云計算領域的發展概況。
2018年,我國用云量增長迅猛,全年用云量為464.78點,較去年的146.04點上升318.74點,增幅達218.25%。
A)用云量省級排名:北京領跑,沿海省份聚集性高
2018用云量省級排名中,北京用云量達164.42點,高居榜首,超排名第二上海41.68%。廣東、浙江、福建和江蘇分列3-6位,均為沿海省市,排名前六省份用云量均超過10點,合占比為88.75%。用云量仍然高度集中在數字一線城市。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廣西和新疆,分別上升12位和7位。
B)用云量區域情況:華北、華東地區規模集中,西部地區增速較快
從區域分布來看,云計算的技術紅利加快向中西部下沉。過去云計算發展相對滯后的西部地區用云量顯著增長,增幅均超400%。其中,2018年西南地區的成都、昆明、重慶和貴陽等市分別實現了4.5倍、4.9倍、8.2倍和12倍的快增長。四川省在擁有較好信息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大數據發展戰略明確。2016年11月發布的《四川省加快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四川將建設成國內一流的大數據基地。大數據與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成為全省的新興支柱產業。此外,騰訊西部云計算中心于2013年在重慶啟動建設,是繼天津、上海、深汕三地之后第四個自建大數據中心集群,主要為西部乃至全國提供一體化云服務。
云南省用云量實現大規模增長與政府頂層設計密不可分。省政府設立了“數字云南”小組,推動數字經濟快速成長。標桿項目“一部手機游云南”已經建設成一個包含旅游大數據中心、旅游綜合服務平臺、旅游綜合管理平臺以及三類旅游應用端口的成熟體系,促進了云南旅游產業的數字化升級。“一部手機辦事通”則推動政務服務指尖辦,為數字化政務服務提供了前沿實踐樣本。“數字云南”建設效果顯著,也帶動了云南省用云量的高速增長。
C)用云量分線城市情況:區域聚集度有所下降,五線城市奮起追趕
對于數字一、二線城市來說,一線城市占比略微提高,二線城市由于增幅相對較低,占比大幅下降。一、二線城市用云量合占比從2017年的95.07%下降到2018年的91.41%,用云量頭部聚集度有所下降。從增幅來看,五線城市用云量增幅最高,達806.12%,遙遙領先增幅最低的二線城市94.81%,同時,五線城市的占比增幅高達184.72%。云計算正在快速下沉進入后線城市。
D)用云量城市排名:北京領跑,一線城市聚集性高
2018年全國用云量排名前30的城市中,排名前三格局穩定,用云量占比達到73.19%。排名前五城市的用云量占比為80.37%,意味著云計算產業相關的聚集性強,后線城市的云計算產業占比較低,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排名前十的城市以數字一、二線城市為主。非一線城市中,東莞和南寧進步顯著,比往年分別進步25位和30位。其中,數字三線城市南寧,憑借其政府穩步推進的“智慧南寧”規劃以及對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的各項建設,包括布局云計算數據中心,培育引進云計算龍頭企業,建立云計算企業孵化器和給予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等,成功入圍全國用云量榜單前十。
廣東云計算呈現集群發展態勢,有5個城市進入用云量TOP30之列,分別是深圳、廣州、東莞、珠海和中山。其次是江蘇,有4個城市入選,分別為淮安、蘇州、南京和無錫,但排名相對靠后。從增速來看,江蘇的淮安市和安徽的蕪湖市排名大幅上升,分別提升112位和38位。擁有全國首個公路云計算數據中心的淮安,一直加快上云步伐,積極解讀并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2018-2020)》,科學部署,按需使用云服務,鼓勵企業加快向云計算轉型。而擁有安徽省首個政務云計算中心的蕪湖,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云計算發展,建設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園,和中國電信集團合作設立安徽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云計算中心,加速推動蕪湖云計算行業發展。
本年度用云量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一批后線城市開始發力。2018年全國用云量城市排名上升超100位的有16個城市,均為五線城市,且大多來自北部和西部省份。雖然大多數城市的通信基礎、云計算產業配套基礎設施較為薄弱,但在政府數字戰略的積極推進和云計算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新疆、西藏、黑龍江、四川和吉林等省市的云計算產業迅猛發展,紛紛合建云計算數據中心、大數據云計算產業園和孵化器等等,全面助力各省數字化升級。其中,排名增長最快的是新疆的喀什地區,排名從218位升至39位,上升了179位。
E)用云量相關性分析:和GDP顯著正相關
通過回歸分析發現,用云量的增量和各城市GDP的增量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用云量每增長1點,GDP大致增加230.9億元(p-value<0.001),兩者之間存在一個正反饋機制。云計算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帶來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更好的服務體驗,能極大地助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從另一面來看,GDP高的地區有更多資金投入數字產業建設,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3 細分產業間規模差異進一步加大,增速普遍相對較高
2018年數字產業仍然取得了高速的發展,整體增幅普遍較高,多數細分行業實現了一倍以上的增長。
數據顯示,不同細分領域間的發展較以往呈現出更大的差異性。其中,醫療和教育繼續保持去年的高速增長勢頭,增速和2017年相近,表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部分已成為數字產業指數增長的主要引擎,標志著我國數字化發展進入了動能轉換的新階段。
A )2018細分產業指數:增速普遍較高,醫療加速領先
2018全國細分產業指數規模較去年增幅為195.49%,各細分產業指數增長均值為153.20%,其中,增幅超過200%的有四個產業——醫療、餐飲、金融和教育,分別為317.58%,273.00%,255.78%和244.61%。增幅低于100%的僅有兩個產業——零售、文娛,這是由于其數字化水平已經進入常態化。零售發展時間最長,也最為成熟,增速較為溫和。
B)七大城市群細分產業指數增速:華南地區增長較快
從數字產業指數在全國不同城市群的增速來看,產業互聯網正在由沿海地區向中原和西部輻射發展。
具體到不同城市群增速TOP3的細分行業中發現,醫療、餐飲和教育幾乎牢牢占據各大城市群的前三位置。除了成渝地區,醫療增幅均進入各城市群的TOP3。其中,醫療增幅最高的地區在中原城市群,達462.59%,其次是關中平原和珠三角,增速分別為387.82%和379.78%,顯示醫療產業目前在中部和沿海地區增長最快。
金融產業的增速集中在長三角、長江中游、關平中原以及成渝地區,增速最快的是在成渝地區,增幅高達470.52%,說明金融產業已經從沿海地區高速輻射至中西部地區。
C) 2018數字產業十大細分行業城市TOP10:一線城市名列前茅,成都表現搶眼
對比2017年和2018年數字產業10大細分行業城市10強排行榜發現,前四名基本較為穩定,均被一線城市包攬。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數字產業整體發展基本接近一線水平,大多排名前五,僅在數字金融和數字教育板塊排名靠后。重慶連續兩年在10大細分行業中也基本入圍十強,說明四川、重慶近年來在數字產業領域的布局已經頗見成效。
橫向對比2018年數字產業10大細分行業城市十強的總占比發現,十強城市的各細分行業規模占比基本大于30%,占比最高且超過40%的兩個行業是生活服務和餐飲物流,分別為45.47%和42.67%。規模占比最低且小于30%的行業是文化娛樂、金融和醫療,分別為27.16%、29.84%和29.88%,說明這些領域的數字化發展進程更為均衡。
D)醫療產業指數分布
相比于電商、社交、文娛等高度數字化產業,醫療行業的數字化進程啟動較晚。然而,在政府鼓勵、技術發展、數據規模提升等因素的推動下,醫療數字化和智能化環境已愈加成熟。2018年,我國智慧醫療投資規模達706億元,預計至2020年,年投資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以上[2]。以BAT為首的互聯網企業紛紛對醫療行業展開布局,通過發展智慧醫院、智能分診、AI輔診、在線診療等領域,來提高醫療資源分配效率,提高醫療產業的整體服務質量,推動以患者為中心的智慧醫療發展。以醫療AI為例,騰訊的智能醫學輔診平臺“覓影”,已經與國內100余家三甲醫院達成合作,輔助醫生閱讀醫療影像超1億張,覆蓋90余萬患者。
2018年醫療產業基本延續了2017年的高速增長勢頭,增幅從371.9%降至317.58%,略微有所下滑,但仍位列增速榜首,大幅領先十大行業平均增速。
高分領跑數字產業指數的廣東省,在醫療領域的表現依舊搶眼,數字醫療城市十強榜單中有四個城市來自廣東,廣州和深圳分別以503.99點和465.89點位列排行榜前兩名。這不僅得益于廣東省政府對數字醫療發展戰略的高度重視,也受益于整體的社會環境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的迅猛提高。近年來,廣東省在“互聯網+醫療”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從頂層設計來看,2018年6月,廣東在全國率先制定《廣東省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據該計劃,到2020年,廣東三甲醫院將會全面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醫療健康人工智能技術基本將覆蓋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此基礎上,廣東將進一步促進新興信息技術與醫療的融合,醫療輔診、智能分診、手術機器人、3D打印、虛擬現實等技術已在省內多家醫院廣泛應用,推動全省醫療健康服務全面升級。
E)教育產業指數分布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新技術不斷驅動教育產業的優化升級。經歷了數字化教育、“互聯網+”教育、“移動+”教育和“智能+”教育等階段,我國教育產業已經基本形成從技術支持、內容供應到平臺整合和推廣分發全流程產業鏈。在線教育,網絡課堂的普及推動教育進一步實現公平化,能夠降低不同地區間的教育差距,消除教育壁壘。智慧課堂、AI學習伴侶、互動教育平臺等智能教育的應用給有需要的用戶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推動教育行業從命題性知識傳授轉變為個性化知識傳授,從“學以致用”轉變為“用以致學”,極大地推動教育行業的快速革新。智慧教育是一個系統化的升級過程,不單是構建技術融合的學習環境,也包含制度、教師、學生等多層面的頂層設計結合。隨著智慧教師、智慧校園、智慧課堂、智慧教學模式的不斷演進,不論是校園和教師,還是學生和家長,都能從教育的產業升級過程中大大受益。
2018年“智慧教育城市榜”TOP10中,一線城市北廣上深“毫不意外”地領跑教育產業板塊。中西部地區人口大省的省會城市鄭州、西安、成都也位居前列。然而,從增速來看,后線城市增速遠高于一線城市,有15 個城市比往年名次提高了50名以上,說明教育產業市場正在快速向縱深拓展,將優質教育資源傳播到傳統教育資源匱乏的城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以信息化引領教育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探索教育發展難題的破解之道將是目前智慧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國家軟實力輸出的重要載體,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和用戶需求的不斷升級,教育產業仍然有很多的發展機遇和成長空間。
F)交通物流產業指數分布
智慧交通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領域,交通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每個人的生活質量以及社會運行的效率。近年來,從共享出行到智慧交通,交通領域的數字化程度不斷深入。“智慧交通城市榜”進入前十的城市基本為數字產業規模和增速均“雙高”的地區,如廣東(深圳、廣州和東莞)、北京、江蘇(南京和蘇州)、上海、浙江(杭州)和四川(成都)和重慶,都是一直積極貫徹“數字中國”戰略的省市。
過去幾年中,共享出行行業的發展深刻改變了民眾出行的模式。感知技術、通訊技術以及云計算、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斷突破,使大量交通出行數據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處理并提供有價值的信號決策,智慧交通的雛形也已經初步顯現。以深圳為例,深圳交警聯合多家頂尖科技企業開展《深圳市智慧交通建設頂層設計》,匯聚全市交通全系感知和物聯感知等數據源,實現交通態勢的“一圖全面感知”,停車管理的“一鍵可知全局”,交通治理的“一體運行聯動”,市民出行的“一屏智享生活”,按照“智能+”的新構想,全面開展“智能+治堵”、“智能+執法”、“智能+指揮調度”等實戰應用。隨著乘車碼、智能信號燈、車路協同等一系列智慧交通創新技術方案落地,智慧交通也將從單點體驗的創新向融合應用發展。可以預測,智慧交通在未來將更進一步改變我們的出行習慣,更大范圍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4 小結:產業互聯網開啟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高度融合的新時代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的領頭羊。零售電商交易額占比達世界總額的42%,移動支付額高達美國的11倍,并孕育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獨角獸公司。2018年數字中國數字產業分指數表明,全國數字產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數次產業多數細分行業都實現一倍以上增長。從總體規模來看,廣東、北京和江蘇依舊穩坐前三。基礎較好的華東、華南和華北地區在規模占比上占據絕對優勢。從增速來看,中西部地區雖基礎薄弱但提升空間巨大,處于飛速上升期,正在縮小與數字產業大省之間的差距。
由消費驅動的數字經濟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們正在面臨一個新的階段,下一個數字經濟的增長點很可能由產業轉型驅動。2018年,伴隨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政策引導,“ABCD”(AI, Blockchain, Cloud, Data)技術的豐富與完善以及線上線下的打通,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條件日趨成熟。互聯網正在從提供資訊、搜索、電商、購物、社交等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服務,逐步擴散到企業內部,改變傳統產業運行模式與效率。今年的數字產業指數也印證了這一趨勢:從細分產業來看,醫療、教育、交通等細分領域都已進入黃金發展期。表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部分已成為產業互聯網指數增長的主要引擎。
從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來看,發展產業互聯網的意義重大。一是從需求因素來看,傳統產業亟需轉型升級,產業升級空間巨大。二是從驅動因素來看,產業互聯網時代經濟發展的動能將由人口紅利驅動向創新紅利驅動。技術的創新將影響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深度,技術場景的延伸將決定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廣度: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不僅是單一技術,也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這些技術不斷滲入產業將加速舊產業的升級,將催生一批產業新物種,推動中國走向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高度融合的時代。
數字文化篇
摘要
2018年中國數字文化指數廣東領跑全國,31個省份排位變化較小。市級排名中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四個一線城市占據前4位,前100位城市排名相對穩定。
全國數字文化消費活力走向全面釋放,不僅從東部向中西部縱深發展,數字五線城市增速趕超三線和四線,數字文化市場下沉趨勢凸現。富媒體形態的數字文化市場占據發展先機。
回歸分析顯示,數字文化指數和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文化消費顯著強相關,數字文化消費活力有望成為當地文化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回歸分析顯示,數字文化指數和數字產業指數、線下公共文化服務的流通人次、用云量等顯著強相關。未來進一步釋放數字文化的市場價值,需要以IP為核心向“文化+”延伸,線上線下聯動發展,加速科技和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同時也需要關注后線城市的數字文化鴻溝。
1 數字文化消費活力走向全面釋放
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普及,我國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中國已擁有6.75億網絡新聞用戶,6.12億網絡視頻用戶,5.76億網絡音樂用戶,及4.32億網絡文學用戶等,在整體網民中占比均過半[1]。數字文化已經成為當前大眾文化消費和信息消費的主流形態,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表達方式。
數字文化指數匯集騰訊游戲、騰訊新聞客戶端、騰訊視頻、騰訊動漫、閱文集團、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快手以及貓眼電影的使用總量數據,衡量全國351個地市的數字文化消費活力。
A)數字文化指數排名
2018年31個省份的數字文化指數排名與2017年相比變化較小,整體數字文化市場格局相對穩定。
廣東以13.54點高居榜首,指數領先于其他省份,數字文化指數大多位居第1位,江蘇、河南、山東、浙江、河北、四川分列2至7位,數字文化指數數值差距僅在0.5點之間,頭部7省份在數字文化指數中占比達48.02%。
從2018城市數字文化指數的排名來看,北京以4.062點蟬聯榜首,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四個數字一線城市的數字文化指數排名與2017年相同,占據前4位,繼續領跑全國。數字二線城市的重慶、成都、杭州、武漢、西安、蘇州緊隨其后,位列5-10位。這些前10位城市,也大多位于數字文化細分領域指數前10名,數字文化市場的活力較為全面均衡。西安首次躋身數字文化指數前10位的行列。
與2017年相比,2018年前100位城市的排名變化相對不大,2018年前100位城市中,排名上升的有41個,不變的有14個,下降的有45個,與2017年相比只有5個城市為首次進入前100位的城市,整體格局相對穩定,屬于局部調整。
B) 從東部向西部縱深發展
從區域發展來看,東部省份數字文化消費活力的先發優勢明顯。數字文化指數的平均值體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的態勢,中部、西部與東部的絕對值相差較大。例如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作為沿海“活力”大省,占據全國前5名的四席,數字文化指數領跑全國。
從整體增速來看,西部省份的數字文化指數增速明顯高于東部省份,數字文化消費活力,已經開始從市場基礎較好的東部發達地區,向西部省份縱深發展。
2018年數字文化指數增速前10省份中,西部省份占據六席,包括甘肅、寧夏、西藏、青海、云南等西部“后起之秀”省份,雖然數字文化指數低于平均值,但增速位列前10名,未來市場潛力可期。西部省份的崛起,短視頻、電影、音樂等市場拉動作用較大。
C) 向數字后線城市下沉
從城市數字化分層來看,數字一、二線城市的數字文化消費活力仍保持明顯優勢。2018年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18個數字一、二線城市,城市數量占比為5%,但卻貢獻了33%的數字文化指數,頭部效應明顯。
數字一、二線城市,數字文化指數值較高,用戶基礎良好,往往是數字文化產品發展的橋頭堡。而數字四、五線城市占全國89%的城市數量和超7成的人口規模,雖然數字文化指數值相對低,市場基礎相對薄弱,但市場潛力不容忽視。
從細分市場來看,短視頻、音樂、文學、動漫的數字后線城市占全國比重過半,相對其他市場下沉程度高。
從增速來看,北上廣深四個數字一線城市不但排名位居前列,數字文化整體增速也領先全國。后線城市則呈現“后起直追”態勢,數字五線城市增速趕超數字三線和四線城市,和數字二線城市處于同一水平。
104個數字五線城市數字文化指數增速跑贏全國,占數字五線城市總量近半數,追趕效應明顯。增速排名前100的城市中,數字五線城市占比80%。例如云南有6個數字五線城市數字文化指數增幅超過20%,這些城市在短視頻、視頻、文學、動漫等細分領域排名相比2017年大都有所上升。
從細分市場增速來看,在數字五線城市中,短視頻、電影、音樂等市場的增速均超過數字四線城市,拉動數字五線城市整體上漲,尤其是電影O2O市場,數字五線城市增速位居分線城市首位。 2018年電影O2O市場增速前10位的城市,均為分布在四川、內蒙古、新疆、海南、甘肅、山東、河南的數字五線城市。根據票房大盤數據顯示,2018年數字五線城市電影票房增速位居分線城市首位。
D) 京津冀領跑七大城市群
從中國七大典型城市群來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中原以及關中平原城市群的城市數量占全國城市總數39%,數字文化指數總和占全國61.98%,成為數字文化市場發展的堅實力量。
其中,長三角城市群26個城市數字文化指數總和最高,占全國比重達14.64%。從城市群的數字文化消費活力平均水平來看,京津冀城市群位列第1位,并且增速領跑七大城市群。
從細分市場來看,七大城市群中以視頻、電影、短視頻、音樂、新聞為代表的數字文化消費活力較高,尤其是視頻,七大城市群的視頻指數占比和增速在各細分市場中均位于前3位。七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廣州、深圳、上海、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在各細分領域排名基本位于全國前20位,輻射帶動城市群的數字文化市場發展。
2 細分市場的多元化和富媒體化
A) 數字文化細分市場的十強城市:數字一二線城市為主
從數字文化各細分市場來看,四大數字一線城市排名整體領先,數字二線城市中重慶和成都緊隨其后,杭州、武漢、西安、蘇州等中心城市多分布于第6-10位。
對比各細分市場的頭部集中度,新聞和視頻前10位城市占比最高,分別為40.56%和35.57%,消費活力向頭部城市集中。文學和短視頻市場則集中度較低,分別為19.31%和16.89%,消費活力相對分散。
B)數字二、三線城市更多元,數字后線城市更集中
隨著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各類特色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日益豐富,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同樣根據HH Index指標測算城市的數字文化市場集中度。
整體來看,數字四五線城市的數字文化市場集中度高于(多樣性低于)數字二線及三線城市,而且這種差距在2018年進一步擴大。后線城市各數字文化市場基礎差異較大,發展不均衡程度更高,往往處于少數幾個數字文化市場率先突破的階段。而對于處于數字化基礎較好的頭部市場,往往是多個數字文化市場“齊頭并進”的模式。
從數字文化細分市場占比來看,后線城市用戶更加偏好文學、動漫、音樂、短視頻等數字文化產品,相比在數字一線-數字三線城市有更大的占比。而在視頻、新聞等市場中,數字一、二線城市仍占據優勢,后線城市用戶習慣仍待培育。
C)富媒體化發展成為趨勢
科技推動文化的創作形態不斷變化,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網絡帶寬的提升,媒介承載的內容形態從文字、圖片向音頻、視頻等方式演進,當前呈現出富媒體化發展的趨勢,以短視頻、視頻等數字文化產品為代表。
從用戶偏好來看,富媒體類數字文化產品更得用戶青睞。短視頻在數字三線-數字五線城市的各細分市場占比中均位于首位,而視頻則在數字一線-數字二線城市中占據首位,不同地域偏好的富媒體類數字文化產品各有側重。
從增速來看,相比圖文類數字文化產品,短視頻和視頻為代表的富媒體類數字文化產品也保持較高增速。 尤其是短視頻,增速在數字一線-數字五線城市均領跑其他數字文化細分市場,視頻緊隨其后,彰顯了高速發展態勢。
而傳統的圖文類數字文化產品,也在通過IP聯動、媒體融合等多種方式,打破邊界,融合發展。例如,以閱文為代表的國內網絡文學原創作品規模大,已經成為影視劇、動漫、游戲等IP改編的源頭。新聞和短視頻的融媒體發展帶來新的傳播形態等。
3 數字文化消費活力是地方文化經濟的“晴雨表”
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文化市場也進入“短缺與過剩并存”時代,需要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回歸分析顯示,數字文化指數與地方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文化消費顯著相關,有望成為文化供給和文化消費兩端的連接力量,及地方文化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A)數字文化指數和地方文化及相關產業強相關
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市場基礎密切相關。回歸分析顯示,數字文化指數和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2]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p-value<0.001)。這意味著數字文化消費活力高的地區,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通常會較高,反之亦然。提高數字文化消費活力,會促進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拉動地方文化經濟的增長。
B)數字文化指數與地方文化消費強相關
回歸分析顯示,數字文化指數和人均文化娛樂消費金額[3]呈顯著正相關(p-value<0.001)。數字文化消費活力高的地區,人均文化消費規模也高,反之結論也成立。
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正版化等因素發展,用戶對于優質內容的付費意識及習慣正在逐步養成,從使用到付費,內容付費正在成為數字文化產業的重要發展趨勢,有望成為拉動文化消費的新機遇。
騰訊已經開始探索和實踐如何將數字文化內容融入到地方更多用戶群體,進一步激發當地數字文化市場活力,同時促進當地文化經濟的發展。
當前,作為騰訊在文化領域的核心戰略,新文創戰略已經入選“新時代中國互聯網發展六大趨勢”,致力于通過構建以IP為核心的文化生產方式,打造新時代文化符號,實現文化價值和產業價值的相統一,當前已經在游戲、電競、動漫、音樂、影視、文學等領域多元化落地發展。
在新文創戰略的引領下,2019年1月份,騰訊與成都市政府共同啟動“數字文創城市共生計劃”,同時舉辦TGC騰訊數字文創節。騰訊結合成都豐富的文化資源,在三個方面做好成都的新文創助手:一是用數字化手段活化成都傳統文化資源;二是引入更多流行文化IP融入到成都城市中;三是提供技術和平臺力量,提升成都文化創新能力。
例如《王者榮耀》將充分發揮“成都智造”的IP優勢,從線上到線下,把游戲研發、職業電競賽事與電競產業生態、文創產業聯動和IP實景化統一有機結合,形成品牌和產業創作的聚集區。騰訊動漫一方面將培育挖掘成都地方的優質動漫內容創作人才,同時結合動漫作品《一人之下》本身帶有的蜀地基因和道學文化,通過IP漫游聯動,全方位打造成都特色城市文化標簽。
4 進一步釋放數字文化市場價值的路徑探索
A)以IP為核心,向“文化+”延伸
用戶對各類數字文化產品的使用需求,與當地的數字產業發展有非常緊密的相關性。數字文化消費活力的價值,開始打破文化產業邊界,走向“產業的文化化”。
根據回歸分析,數字文化指數每增加1點,數字產業板塊的旅游產業指數大致增加9.23點,數字文化指數與旅游指數顯著正相關(p-value<0.001),數字文化消費活力越大,對出行和游玩的需求帶動更強。
同時回歸分析顯示,2018年數字文化指數與數字產業指數同樣呈現顯著正相關(p-value<0.001),其每增加1點,數字產業指數大致增加21.49點,數字文化消費活力越高的地方,數字產業發展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IP是數字文化產業的核心,IP聯動也成為進一步激活數字文化消費活力的有效路徑。以IP為核心,推動“文化+”相關產業發展,能夠為制造、旅游、零售、農業等相關行業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和附加價值,幫助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發展釋放更多潛能。
舉例而言,云南省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22項,迪慶、大理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 。2019年騰訊“一部手機游云南”項目將挖掘云南優質的文化資源,與全民K歌、騰訊視頻、騰訊游戲、騰訊動漫等數字文化產品聯動,推進“旅游+IP”的跨界合作,例如與全民K歌合作圍繞“音樂+旅游”的主題,著力打造云南非遺音樂文創IP,助力塑造全新的云南音樂旅游生態。
B)線上線下聯動發展
在科技和文化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數字文化消費活力和當地文化娛樂產業、公共文化服務的關聯性也越發緊密。
回歸分析顯示,2018年數字文化指數每增加1點,數字產業板塊的文化娛樂指數大致上升24.4點,傳統文化娛樂產業的數字化發展水平與數字文化消費活力顯著正相關(p-value<0.001)——數字文化消費活力高,用戶對于線上文化娛樂服務和消費的需求越旺盛,當地的文化娛樂產業數字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同時,數字文化消費活力和線下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也互為協同。根據回歸分析,數字文化指數和博物館、公共圖書館的流通人次數據[4]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p-value<0.001)。線上的數字文化消費活力越高,帶動線下的公共文化服務市場發展,反之亦然,線上線下文化消費相互融合和相互促進。
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科技企業不僅可以通過網絡流行文藝的形態,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傳播文化價值,同時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貢獻力量。
例如騰訊作為數字化助手,推出博物官小程序,為博物館等藝術場館提供全面的數字化展現和解讀。同時,騰訊與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合作,通過數字文化的多元創意方式,釋放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活力。騰訊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出“古畫會唱歌”項目,以《千里江山圖》等古畫為原型創作歌曲,受到文化愛好者的好評;與敦煌研究院共同發起敦煌“數字供養人”計劃,號召用戶參與到敦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來,激發了用戶參與文化傳承的熱情。
C)加速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生態
人類文化的每一次進步與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助推,科技創新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根據回歸分析顯示,數字文化指數與用云量呈顯著正相關(p-value<0.001),數字文化指數增加1點,用云量大致增加16.03點。數字文化消費活力越高,當地的文化和相關產業發展水平高,數字化創新基礎好,更容易接受基于互聯網的各類技術創新,用云量也隨之增加。
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帶來新的空間和潛能。這些新技術已經被應用到文化創意生產、分發等諸多環節。未來更多前沿的“文化科技”類型之間的融合逐漸成為顯著趨勢。
例如,在內容生產環節,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創作者了解用戶的喜好,提升創作效率、降低創作風險,為用戶帶來獨特體驗。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新技術目前已經在內容搜索、推薦分發、節目創作等領域落地。VR、AR等技術的應用落地,將為用戶帶來視聽感官交互體驗的全面升級,體驗式消費成為熱潮。除此之外,例如區塊鏈、3D打印等前沿科技,都正在加速與數字文化產業融合實踐。
D)后線城市的文化振興正當時
分線城市中數字化程度越低,鴻溝往往更大。其中,數字一線城市數字文化活力程度最高,數字文化指數均值為3.4,城市間數字文化鴻溝為2.17倍。數字五線城市平均數字文化活力最低,數字文化指數均值為0.13,但數字文化鴻溝卻達到23.22倍,遠超其他線城市。2018年數字文化鴻溝相比2017年整體變化不大,但在數字四五線城市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數字五線城市占中西部省份比例為85.42%,在數字文化城市排名200位以后中,數字五線城市占比超過98%。數字五線城市的數字文化消費活力雖然發展迅速,但區域不平衡現象還較為明顯。249個數字五線城市中,排名進入前100位的城市達到22個,排名在200以外的城市高達149個,兩極分化明顯。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鄉村文化資源往往豐富而獨特。創新的平臺與媒介讓優質文化資源以多元和豐富的數字文化形態實現連接和傳播,為偏遠地區提供與發達先進地區同等的創新條件。通向“最后一公里”的普惠連接正在逐步實現,文化振興有望成為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例如2018年在短視頻平臺快手的幸福鄉村文旅非遺計劃中,有252萬名用戶在用快手記錄非遺內容,累計共獲得250億播放量,收獲5億次點贊[5]。快手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多種互動方式,推動了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研究和弘揚。
5 小結:共筑科技文化融合新生態
新一代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大幕剛剛開啟,在科技的創新推動下,數字文化產業呈現出嶄新的發展態勢。
平臺連接大眾創意者,形成文化共創和文化平民化時代。富媒體化的內容形態創新發展,向西部省份和后線城市不斷滲透深化。多元化的數字文化產品憑借龐大的用戶群體、廣泛的互動參與和不斷更迭的技術手段,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極佳載體,同時也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科技和文化融合的繁榮局面下,理性的認識也不應缺位。各地應著力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的匠心發展、以IP為核心的文化+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以及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協同發展,以科技助力人文,以人文點亮科技,共同迎接科技文創繁榮新時代。
數字政務篇
摘要
定義
“互聯網+政務服務”是以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提升服務為核心,以信息化技術為支撐,讓“群眾跑腿”變為“數據跑路”的服務管理新模式。
發現
2018年中國數字政務整體水平穩步提升。數字政務指數比2017年增長32%,數字政務服務向“多服務匯聚、全流程在線”方向不斷深化。
2018年省級數字政務廣東仍保持榜首位置。其中,廣州趕超深圳躍居城市之首,鄭州、濟南、西安等中部省會城市也表現亮眼。
數字政務對營商環境、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持續顯現。經測算,2018年數字政務指數增加1個點,營商環境能改善約0.02個點,GDP也呈相應的正向相關性,對各地、尤其是后線城市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2018年云計算在政府部門進一步普及。全國政務領域用云量同比增長404.7%,是用云量平均增速的1.86倍,加速了政府部門系統間的互聯互通與數據流通。
總體來看,用戶使用數字政務習慣已經形成。數字政務發展呈現出“入口上移、服務下沉”的態勢。政務服務的“難點”、“堵點”和“痛點”正在被逐步破解。
1 數字政務指數情況
“數字指數”由微信城市服務和政務類微信公眾號數據計算得出,衡量全國351個城市政務服務移動化發展水平以及線上政務服務活躍度。
A)數字政務整體水平穩步提升
2018年中國數字政務整體水平穩步提高,數字政務指數比2017年提高32%。全國范圍內,數字政務保持了較平穩的發展態勢。
從服務廣度上看,全國數字政務服務的供給和需求都在進一步擴大。供給方面,政務公眾號總數繼續快速增長,2018年比2017年增幅超過61%;需求方面,政務公眾號累計粉絲數也在繼續增長,增幅接近45%。
從服務的深度上看,全國數字政務服務的種類進一步豐富。在國家“簡政放權”大政策的指導下,讓民眾“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成為全國各地政府政務轉型發展的重點。除了普通的政務信息查詢外,更多各行各業政務辦理類服務紛紛上線,使得政務服務向“多服務匯聚、全流程在線”方向不斷深化。以微信城市服務為例,對比2018年與2017年,全國數字政務服務項目的價值提升了近44%,數字政務服務的重點行業豐富度更是提升了超過53%,都表明了數字政務服務在持續向豐富多元的方向發展。
從服務的活躍度上看,全國數字政務讓政府和民眾互動更緊密。全國政務公眾號月群發文章增長了57%,活躍粉絲數增長增長了62%,文章月均點擊量提高了近36%,政務公眾號菜單月均點擊人數更是增長超過了171%。數字政務服務持續活躍,已經成為民眾數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B)數字政務頭部省市排名變化
省級:廣東繼續領跑,四川提升較快
2018年省級數字政務指數排名,廣東仍保持榜首位置。以“粵省事”為代表的全省級數字政務體系建設,有效支持了廣東數字政務的高水平發展。“粵省事”的政務服務集成小程序于2018年5月上線,涵蓋了社保、戶政證件、交通出行、不動產登記查詢、法律服務等多個領域的數百項服務,極大便利了廣東民眾的政務服務使用。“粵省事”小程序目前已獲得千萬級的實名注冊用戶數。大約每12個廣東人就有一個在使用“粵省事”。
排在廣東之后的依次是北京、山東和浙江,與2017年相比排名保持不變。這三省(市)的數字政務起步都比較早,政府長期重視數字政務的投入和建設,因此數字政務也長期處于領跑全國的水平。北京的“一證通”、山東的“愛山東、山東通”、浙江的“最多跑一次”等,都是當地政府近年推進的重點戰略項目,為中國政務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前沿實踐的樣本。
在2018年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排名提升最突出省份是四川,從2017年的第7名提升到了2018年的第5名。2017年四川省政府頒布了《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方案》,開始全面推進基于互聯網的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并在2018年上線了全省政務服務網,實現“全省政務服務超市”的落地,有效支持了全省數字政務水平的提升。
市級:廣州躍居第一,廣東城市突出,中部省會也有亮點
從城市層面看,前10名的排位比較穩定,表明頭部城市的數字政務發展進入相對穩態。其中僅前兩名的深圳和廣州排位對調,其他8個城市的排名均無變化,第3-10名依次為北京、上海、成都、重慶、佛山、長沙、東莞和杭州。得益于省會的位置和省級政務平臺的使用普及帶動,廣州的數字政務水平躍居城市之首。比如2018年7月上線的廣州12345小程序,通過“秒查”“秒下單”等功能,實現對公積金提取查詢、出租車投訴等快速服務,比電話效率提高了近30倍,用戶已超58.7萬、瀏覽量超596萬次。
11-30名的城市排位變化較為明顯。整體而言11-21位多為排位提升的城市,而22-30位則多為排位下降的城市。在13個排位上升的城市中,廣東占了9個,可見其省級統一數字政務服務平臺和綜合入口“粵省事”,對各城市數字政務的輻射帶動效應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的茂名、湛江、河源這三個市在2018年排名提升幅度都很大,均躋身數字政務Top 30的城市。
2018年數字政務指數排名中,幾個中部人口大省的省會城市表現突出。河南省會鄭州排名第11位,比2017年提升了1位。山東省會濟南和陜西省會西安,排名分別為第13、14位,分別比2017年提升了6位和7位。對于這些人口眾多的省會城市而言,數字政務的發展對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提升意義很大。因此這些省會城市往往也更重視在數字政務領域的投入。
C)數字政務指數顯著提升的典型省市
省級:內蒙古、山西、黑龍江排名提升較顯著
從省級數字政務指數排名提升程度看,2018年提升幅度最大的三個省份是內蒙古、山西和黑龍江。表明數字政務正向西部、北部地區縱深發展,后進省份正在加大數字政務建設力度。
內蒙古較早注意到數字化的重要性,積極推動全區的數字化建設。自2016年獲批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以來,內蒙古將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產業作為重點戰略,力求以此為支點推動地方經濟轉型。目前,內蒙古已經成為國家電子政務云數據中心的北方節點。2018年該區重點完成了國家第一批共7個國省兩級平臺“深化級聯”試點工作,建成了自治區、盟市兩級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由此12個盟市、2個計劃單列市、第一批46個部門已全部接入電子政務外網,實現了網絡通、平臺通、數據通,受到國家電子政務外網管理中心表彰。
山西近年的數字政務建設力度也明顯加大。特別是自2017年頒布《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實施方案》以來,山西省政府著重打造全省政務信息資源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推動61個省級部門和11個地市的政務信息互聯與共享,并于2018年完成了系統清理整合相關工作,編制完成《山西省政務信息資源目錄》,梳理政務信息資源目錄46144條,其中可共享目錄46020條[1]。省政務信息共享網站正式上線運行,省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實現與國家平臺的對接。同時山西省政府還積極與騰訊等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共同推進“數字山西”建設,利用微信支付、電子證件、實名核身、位置大數據等產品和技術,在工商、社保、公積金、出入境、住建、民政等政務民生服務方面落地應用,提高群眾對政務民生服務的獲得感。
黑龍江也積極響應國家“互聯網+政務”等相關政策要求,對本省的政務服務數字化從兩方面進行重點建設升級。一是平臺體系的整體升級。黑龍江從2017年就開始設計與實踐“互聯網+政務”平臺體系建設,重點對政務云、政務服務門戶、政務服務管理平臺進行布局或改造,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省級政府網站優化明顯,獲得2018年《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的肯定。二是細分場景的重點突破。黑龍江針對本省情況,著重自主研發搭建“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平臺,并在全國率先完成與公安部“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對接。該平臺覆蓋PC端、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服務號等多種入口,提供包括辦事中心、訴求中心、查詢中心等一系列便民服務,獲得民眾歡迎。2018年平臺訪問量突破5500萬次、網上辦事2700萬件、用戶滿意率達到99.7%。[2]
市級:邯鄲領銜增長,內蒙古城市突出,粵港澳聯動效應明顯
從市級數字政務指數排名提升程度看,有三點值得一提:一是河北邯鄲指數增幅高達158.3%,排名從去年的第105位躍居今年的第42位,增幅全國第一;
二是內蒙古的數個城市集體大幅提升,增幅排名第2-9位的城市全部屬于內蒙古;三是粵港澳城市群普遍增幅較高,在四大城市群[3]中居首位。
邯鄲數字政務指數的大幅提升,主要源于2018年上線了較多重點領域、高價值的數字政務服務,有效帶動了活躍用戶的大幅增長。邯鄲在2018年進一步豐富了網上電子證照服務,實現包括身份證、護照、學位證、駕駛證、民事調解書等23種證照的網上查詢與辦理,極大方便了民眾;此外還推出了“碼上監管”、“交警App”等本地創新服務,利用互聯網手段有效解決民眾投訴無門、交通不便等痛點,獲得廣大用戶的好評。2018年邯鄲數字政務公眾號活躍粉絲數增加了87%,城市服務的月活更是提高超過235%。
內蒙古城市的數字政務指數集體大飛躍,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后進城市的集體高增長,都得益于所在省份對省級數字政務平臺的大力建設和發展,形成了城市間的協同發展態勢。對于欠發達地區、后進城市而言,有效借助省級、乃至國家級平臺的力量,盡快將地方政務服務上線融入大平臺體系中,是加速政務數字化發展的有效方法。比如內蒙古在2018上半年實現了數字政務“三大平臺”的主體開發和上線,實現了自治區本級35個部門的498項政務服務事項中317項的網上辦理,有效支持了各地市數字政務服務的普及。
2 數字政務指數的社會價值關聯
數字政務指數代表了各地政務的數字化水平,或者說數字化活躍情況。政務的數字化程度越高、使用越活躍,往往表明政務服務越豐富和便利。這種豐富和便利不僅對政務體系有意義,由于政府政務與社會運行休戚相關,政務的效率必然牽動社會的效率,并對社會運行的結果產生影響。
A)數字政務與營商環境強相關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營商環境”成為2018年以來各級政府關注的重點。組成或影響營商環境的因素很多,目前行業內并沒有統一的標準。綜觀相關研究,雖然各自的評估指標體系不盡相同,但其中均有與政府行政和政策掛鉤的公共服務水平、或者說軟環境指標。因此,政務服務應該是決定營商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團隊從涵蓋城市最多、及指標體系盡量采用客觀數據的角度,選取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的評估結果,與本報告的數字政務指數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對35個城市數據的回歸分析,發現數字政務指數與營商環境,呈現強相關關系。數字政務指數每增加1個點,營商環境可以改善0.02個點(p-value<0.01)。這意味著數字政務水平高的地區,營商環境也會更為良好,反之亦然。
數字政務與營商環境的強相關性,主要原因在于數字政務能夠有效簡化政務服務流程、提升政務服務的便利度,從而對營商環境中的軟環境部分產生正面影響;而數字政務水平高的政府部門,往往需要打破傳統的制度流程等限制,也更可能開展有利于營商環境提升的制度創新。比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2018年4月上線了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小程序,讓企業辦證從原來的至少1-2天,大幅降低為10-20分鐘,提高企業的辦事效率6倍以上,這就對營商環境起到了正面改善的作用。
B)數字政務與地方經濟強相關
改善營商環境的核心作用是推動經濟健康發展。我國目前處于經濟發展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各地政府關注的核心問題。通過對數字政務指數與296個城市GDP[4]的回歸分析,研究團隊發現數字政務指數與GDP呈現較強相關性。這意味著數字政務水平高的地區,GDP也通常會較高,反之亦然。推測其原因,一是發展數字政務會帶動營商環境的改善,而改善營商環境有利于促進GDP增長;另一方面也可能是GDP高的地區更有資金投入數字政務建設,從而推動數字政務指數提升。
數字政務與營商環境及GDP的強相關性,對后線城市可能更有意義。后線城市GDP較低,傳統產業活力往往較差,首先通過數字政務等方式打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更有可能吸引到外部資源的投入,最終帶動地方經濟走出創新的發展路徑。
3 數字政務指數背后的新趨勢
A)用戶慣性已成,數字政務融入民眾生活
用戶使用移動政務服務的習慣已經養成。2018年12月微信城市服務累計用戶規模超過5.7億,是2016年的2.6倍。用戶增長趨于穩定,同比增長36.69%,362個地級市共上線13781項服務,平均每個城市38項服務。
用戶結構呈現兩極化發展。2018年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數字政務用戶向兩極化集中。數字一線和數字四、五線城市月活躍用戶數增勢最快,占比提高。其中,數字一線城市用戶同比增長26.98%,數字四、五線城市用戶同比增速僅次于數字一線城市,為25.06%,兩者所占比重分別比2017年提高0.59和0.39個百分點;數字三線城市用戶增勢和所占比重均為最低,分別為16.24%和12.26%。
用戶粘性持續提高也說明了數字政務已經融入民眾生活。2018年用戶整體回流率從去年的32.42%提高至33.23%。其中數字一線城市憑借豐富而優質的服務,用戶粘性最高,回流率達到41.91%。
B)入口呈現向省級上移態勢
隨著政務集約化建設持續深入,政府對外提供政務服務的入口呈現由市級向省級上移的態勢,建設類“粵省事”的省級服務平臺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2018年,除了廣東“粵省事”的省級政務小程序外,安徽省、貴州省、福建省先后上線了政務服務微信小程序“皖事通”、“貴人服務”和“閩政通”,為全省居民提供“一次登錄、全網通辦”的服務。截至2019年4月中旬,“閩政通”微信小程序上線37項政務便民服務,微信小程序日均訪問量近2萬次,社保賬單查詢服務累計訪問量近160萬,醫保賬單查詢服務累計訪問量近140萬,公積金查詢服務累計訪問量超70萬。
除去統一的服務入口外,跨地域、跨部門的全省、全國層面“一網通辦”的服務逐漸增多。2018年5月,安徽省上線統一公共支付平臺,于8月開通了小程序服務渠道并入駐“微信城市服務”平臺,為全省社會公眾辦理政府政務服務繳費和非稅收入繳款服務。該平臺自上線以來,已服務用戶達151.7萬,日均辦理繳費業務2萬筆,金額130萬元。
“中國政務服務平臺”小程序則是整合國家級各部委和地方的高頻民生服務的政務服務平臺,達到了跨部門、跨地區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該平臺目前已接入46個國務院部門、32個地方政府的64項政務服務。
國務院發布政務信息和提供在線服務的政務平臺“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日訪問峰值達到380萬次,其中“國務院‘互聯網+督查’”上線僅3天累計訪問已突破210萬次,迅速成為政府“聽民意 知民愿 聚眾智”的重要渠道。
加強省級入口和統一服務的建設,背后體現的是各省政務中心不同層級系統統一、實現無縫連接已取得重要進展。后臺數據互通提升了各城市、各部門服務的標準化程度,最終使得基本公共服務通過小程序、APP等多個渠道最大程度惠及用戶。
C)服務向“難、堵、痛”點等高價值領域下沉
隨著數字政務發展不斷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戰略進入服務價值深挖階段,各級政府著力用“互聯網+”破解企業和群眾辦事的“難點”、政務服務的“堵點”和“痛點”。服務向高價值領域下沉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移動端的電子證照辦理、公積金辦理、稅務辦理、不動產登記等難點服務進一步豐富。2018年,全國可在微信城市服務平臺的辦理服務同比增長了45.99%。2018年,廣州、肇慶等城市新上線不動產登記服務,為本地市民提供預約辦理、不動產信息查詢、辦理進度查詢等服務,有效提高了辦事效率;2018年8月,國家稅務總局蘇州市稅務局升級“蘇州稅務微平臺”并登陸“微信城市服務”平臺,為本地納稅人提供辦稅與查詢、取號與填單等綜合性稅務服務。截至2019年4月12日,平臺實名注冊自然人40萬人,納稅人62萬戶,實際成功辦理各項涉稅業務180余萬次,查詢量300余萬次。相較原來使用電腦操作,速度提升了近20倍。
二、深入推進醫療、出入境等堵點、痛點服務流程的持續優化。多地通過微信實現了大部分的就醫流程的線上化,為患者提供了線上掛號預約、手機繳費、手機取藥等服務。除看診環節外,患者不需要到醫院排長隊,大幅縮短了排隊次數及等候時長。以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為例,通過智能化就診流程,門診全預約率達到92%,超過國家衛生計生委及三甲醫院評審標準50%的要求;國家移民局上線的“移民局”小程序可以為通過實名身份驗證的微信用戶提供在線預約所在區域的出入境辦理網點的服務,全國通辦,無需返回戶籍所在地,極大改善了辦事效率以及服務體驗。上線不到一個月,“移民局”小程序累計訪問用戶60.6萬人、累計線上預約4.3萬次,累計續簽申請1.2萬人,日均訪問3.1萬人。
D)政務云設施進一步普及
云計算是全球普遍公認的IT建設基礎設施,很多發達國家制定了“云優先”的相關政策,指導政府部門優先選擇云技術建設或升級IT系統。這一策略不僅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IT成本,還有利于政府部門系統間的互聯互通與數據流通。
2018年,云計算在政府間的普及程度進一步提升。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政府領域的用云量同比增長404.7%,是用云量平均增速的1.86倍,遠高于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的增速。
從地域維度看,云計算技術紅利加快向中西部下沉,使得后線城市可以高效便捷地獲取各項政務服務。其中,中部地區2018年政府領域的用云量實現了超過30倍的快速增長。河南、湖北、江西等地在政策文件出臺后發展增勢尤其明顯。2018年5月,河南省出臺了《河南省政務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指出要把能上云的政務信息系統逐步向省政務云遷移;江西省也在致力于推動市級政務云平臺與省級平臺的無縫對接。
4 小結:數字政務發展的三個要點
數字政務的發展,不僅關系政府的施政效率和民眾的生活便利,更與營商環境、經濟增長緊密相關,是數字中國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落實數字政務的建設,目前看主要在把握三個要點:
一是省級政府要構建統一、標準的基礎平臺,打造省級綜合入口,將各地市的服務有效匯聚提供給民眾,放大網絡效應;
二是市級政府間要進行協同聯動,要積極融入省級平臺,充分利用和共享通用的政務服務應用,盡量高效率地發展應用;
三是要積極向高價值的深度服務邁進,將政務服務融入到民眾生活中,不僅讓民眾能夠通過網絡實現快速查詢,更能便利辦理、甚至能溝通和投訴,形成服務閉環。
來源:騰訊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