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合伙人制”有效釋放維修人的自由度,對于工業轉型的意義本質上就如“1978年的小崗村,18位農民搞大包干,開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改變中國農村發展史”。
在小數據時代,變革依賴于文化驅動,我們往往采用第三方咨詢機構來輔助推進(TPM、精益生產),而這種方式有兩個明顯的缺點:
其一,效果不持續,往往是一推、二倒、三重來,基本上很難維持一年半載,既費錢,又費精力;
其二,改善不徹底,這往往是內部受制于管理文化、核心人員流失、部門利益沖突的那個因素,外部受制于供應鏈制約,如低價中標、工業服務與工業品供給質量與供給效率等要素。變革的成本過高,尤其是阻礙了更多中小制造業的變革。
智能+數字運維,助力“維修合伙人制”有效落地
移動智能終端+二維碼為載體的數字運維工具,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維修合伙人制”精益化落地,并輕松實現工業服務資源對接,包括:
A.輔助維修作業:通過二維碼掃一掃,輕松完成維修呼叫、維修作業分配、維修簽到、維修后確認、維修驗證和校準的全閉環管理;實現事后維修、周期性預防性維修、點檢與隱患排查的預測性維修通道全覆蓋;
B.智能診斷與分析:對維修作業動態數據進行歸納和展示,利用AI語音播報技術,實現維修作業的動態監控和管理調度;以MTTR、MTBF、可用性等工業設備運行關鍵數據,結合故障分類、備件消耗等數據,實現維修人員技能優化、維修績效評價和維修目標數據優化的能力;
C.工業服務資源對接:首先作為移動化的維修工具載體,對于工業服務資源有效進行嫁接,這好比微信九宮格,對于用戶而言,首先是便捷性;另外,對于維修數據充分挖掘和量化,對于工業服務資源的匹配實現精準對接,對于服務商而言,強調的有效性。
智能+數字運維與“維修合伙人制”的有機結合,為工業現代服務業突圍提供了規模化復制能力、以及經濟性和持續性的推廣路徑。
智能+物聯網,提高預測準確性,拓展智能服務模式
提高預測性診斷的準確性,是工業互聯網拓展的主要方向,結合到不同的工業服務場景需求,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向:
A.工業檢測:主要利用離線或者在線的傳感器,收集振動、溫度、油液分析、紅外成像等機器物理數據,輔助專業檢測知識,對設備故障前期進行預知預判,以此開展工業檢測業務,為預測性維修提供精準服務;
B.融資租賃:主要是面向場外設備,如叉車、AGV等便于移動,通用性較強的設施,物聯網的應用主要在行跡跟蹤,維護保養等相關場景;
C.運維外包:主要面向能源供給(水、電、氣、熱、冷),物聯網接入有利于實現遠程巡檢(節人)、能源優化(節能),并拓展能源售賣、代運行和維護,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的其他服務模式。
D.數字服務:主要面向于制造企業提供全面的數字服務,路徑方面首先是梳理價值流程,并通過數據庫的補充,搭建IT和IOT數據結合的數據分析平臺。
智能+AR,圖像識別與運維知識交互,提高工業服務協作能力
AR技術的成熟,為工業服務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這包括:
A.遠程維修協作:高技能人才是工業服務的稀缺資源,遠程維修協作為專家技術人才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務方式,這將大大降低服務成本,拓展服務區域,這同樣適用于設備制造廠的售后服務;
B.技能培訓/作業輔助:借助AR技術應用,將培訓內容與實際操作完全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技能培訓的交互體驗,更是對知識的有效積累、沉淀和重用,是工業服務工匠精神體驗的有力工具。同時,AR技術更可以用于標準工時測定、動作分析等精益生產和智能制造領域的智能分析過程,也可用于員工培訓等方向。
C.物料識別與匹配:借助AR+圖像識別技術,掃描一下任意工業零部件,即時查詢到周邊及渠道中供應資源,將有效提升工業品匹配和供給效率。
來源:工業互聯網服務平臺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