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數據、云核算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工業革新正在世界范圍內孕育興起,一國的競賽力現已部分體現為具有數據的規模、質量,以及運用數據的能力。
作為國民經濟的脊柱,制作業怎么抓住機遇,走在革新的前列?在近期舉行的2019我國世界大數據工業博覽會(簡稱“數博會”)上,與會人士針對大數據與智能制作交融開展給出了方向。記者調查發現,從數字驅動智能制作論壇到“大國重器·智變未來”論壇,再到“工業互聯網與智能+”高端對話,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代表各持己見,一起探討驅動“智造”的完成途徑,以期推動經濟高質量開展。
數字化轉型漸成趨勢
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制作業一路披荊斬棘,成為“全球工廠”,但與此一起,高增長下面也隱藏著出產辦理粗放、功率低下等問題。
“四年前,咱們整個IT架構現已老化了,其時咱們在不同的部門建立了‘煙囪式’系統,要打通十分困難。一起,物理世界和數據世界是開裂的,無法產生端到端的數據。”華為云我國區CTO彭柯在參加數博會時說。
2016年,華為正式啟動了數字化轉型工作。經過改革,華為使用從開發到上線的時刻,曩昔需求6到9個月,現在可以在一周或者一個月的時刻內滿意一線需求。別的,庫存周期從7天縮短了1.2天,交給進度提高了30%。
“面臨工業革新的新態勢,必須認識到應戰與機遇并存。”我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李勇在“大國重器·智變未來”智能制作論壇上表明,智能制作的開展和使用是一個不斷演進技能和工程立異的進程,在這一進程中,傳統職業的界限將被打破,跨界立異展現出巨大活力,制作業服務化將成為未來開展的趨勢。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制作業的智能化轉型晉級開展,服裝、家居等范疇個性化定制,航空、汽車等范疇網絡化協同規劃,電力配備、工程機械等范疇遠程運維等形式不斷涌現。
在全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自2016年以來先后啟動“千企改造”“萬企交融”工程,經過方針引導,讓企業愈加關注大數據,經過建造智能出產線、數字工廠等,助力全流程和全工業鏈智能化改造。
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每天出產數萬顆麻花針,這種長度不到1厘米、細如鉛筆芯的產品被廣泛用于探月工程、北斗導航、國產大飛機等重大工程。曩昔,麻花針首要由工人靠肉眼進行手藝焊接,現在,每一個工序上了云,每一針的松緊度等數據也實時上線。
“工人們手藝每一次打孔的力度、位置,設備每一次的操作,都會上傳到云渠道,經過數據模型漸漸固化下來。”公司總經理王躍軒說,實施數據改造后,“工匠規范”被固化到每個麻花針上,出產功率、質量大幅提高。
“曾經,提起大數據,企業覺得不像買幾臺設備、新建一條出產線那樣能很快帶來報答,現在,這種觀念正在改動,因為企業嘗到了甜頭。”貴州省大數據開展辦理局工業交融處副處長韓朱旸說,貴州在全國首先編制《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交融評估系統》,讓企業自己心中有底。一起全省安排43場會集訓練和23場方案對接會,讓企業能夠找到人來解決問題。為鼓勵支撐企業“上云用云”,貴州還面向企業立異發放“云使用券”。據統計,2018年有1822戶企業進行了改造晉級,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工業互聯網成為焦點
從一個人、一個包、一萬元到上一年完成營業收入1.88億元,貴州航天云網科技有限公司只用了3年時刻。“年均600%的復合增長率得益于大數據交融的不斷深化。”董事長楊靈運說,背靠我國航天科工集團打造的工業互聯網INDICS渠道,公司未來開展信心十足。
貴航股份永紅散熱器公司是一個老國企,首要為上汽、一汽等廠家做配套,曩昔企業覺得一向沒有信息化的必要。2016年,協作方要求提供產品質量等方面數據,不然撤銷訂單。關鍵時刻,航天云網出手相救,打造的數字車間不只大幅進步出產功率,還發現工藝上的問題,幫助每天節省3萬到5萬元的資料成本。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先后發布的《促進大數據開展行動綱要》、《大數據工業開展規劃(2016-2020年)》,都明確提出要開展工業大數據,促進大數據在企業中落地使用。
“工業互聯網是各個發達國家正在重塑制作業完成數字化的一個著力點。”我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在數博會上發表《工業互聯網正重塑制作業》演講時指出,信息現已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主引擎,之前首要是會集在消費互聯網階段,現在正從消費范疇向工業范疇延伸。目前,發達國家正在以巨子企業為牽引,建立了一個生態和集群,來占領這個制高點。
“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能與制作業深度交融的產品,將人、機、物、數據連接起來,完成工業全生命周期的交融會聚。”我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總經理劉石泉在參加“工業互聯網與智能+”高端對話時說。
“從2012年開端,整個集團希望經過繼續多年的IT的投入,經過數據來驅動事務的革新。連續6年多的時刻,咱們把營業額超過千分之一投入到IT傍邊,累計到2018年,在IT范疇的投入超過8000多億元。”美的集團美云智數事業部總經理陳昕樂說。
他提到,付出現已產生了初步價值。以2016年財報為例,其時美的營業額基本上沒有增長,職工數減少了,可是利潤翻了2倍多。“美的整個工業互聯網六年來的建造,推動了整個集團從傳統制作業到科技集團的轉型,并把這部分能力向外輸出。”陳昕樂說。
筑牢未來開展柱石仍需發力
受訪人士提出,智能制作是一項內容復雜而巨大的系統工程,在其時新一代信息技能的輔助下,兩者交融已步入落地生根階段,未來前景廣闊,但要促進制作業工業形式和企業形狀發作根本性改變,也面臨不少難題,對技能研發、出產辦理、運營服務乃至規范規范等多方面提出了全方位應戰。
“咱們面臨的是一片不知道的汪洋,前路漫漫,需求一起去探索、去實踐。”我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李勇說,這需求廣泛的協作,需求跨學科的研究開發,需求跨職業的企業協作,需求高校、研究機構、金融機構等單位通力協作,也離不開全球范圍內的聯動與協作。
對于怎么推動我國制作由大變強,業內人士提出,要緊緊依托深化改革和立異驅動,盡力克服立異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不高、辦理和銷售服務落后等問題,在改變開展方式中培養我國制作競賽新優勢,促進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局勢對咱們來講壓力很大。”我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說,我國工業互聯網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稍晚一些,雖然在規范的架構、測試、安全、世界協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發展,可是整體來看,還是有一些距離。
奇安信集團副總裁左英男指出,工業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能與傳統工業深度交融的產品,在進步工業企業出產和辦理功率的一起,也會帶來全新的網絡安全應戰。他認為,工業企業面臨的安全應戰首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工業主機的安全防護,二是工業大數據的安全危險。
“上一年我到一個聞名的農機企業,成果他們告訴我,說他們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很不錯,跟國外的距離不大,可是產品跟國外先進水平的距離有差不多20年,這個我其時很吃驚。”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我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李培根說,現在講智能制作,可是如果僅僅是提高信息化水平、數字化水平,還是不夠。
“做智能制作不要在落后的工藝基礎上搞自動化,不要在落后的辦理基礎上搞信息化,不要在不具備網絡數字化基礎時搞自動化,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要全員參加、人才留育。”在數博會貴州省智能制作工業對接會上,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陳振宇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建議,其時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開展,一是要加強技能打破,加快構建多范疇、多層次的立異系統;二是要整合各方的資源,充分調動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參加的積極性;三是要優化開展環境,堅持非禁即入和包容審慎的措施,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四是要深化世界交流,拓寬各類安排,如世界安排和世界規范化機構,以及跨國企業之間的多層次協作。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