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在近日召開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上發來的賀信中,從“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兩方面提出要求,為推動人工智能教育變革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動指南。
關鍵問題:培養大批創新型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人工智能如同蒸汽機、電力、電腦和互聯網,是對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有深刻影響的戰略性技術。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引發經濟結構重大變革,推動社會生產力整體躍升,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因此,許多國家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規劃,力圖在新一輪國際科技競爭中掌握主導權。
雖然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論文總量、被引論文數量等方面均位列世界第一,但在人工智能高端專業人才儲備方面存在明顯短板,人才總量和質量均不能滿足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強烈需求,特別是高端和領軍人才比較缺乏。
抓住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人才是關鍵。
一是要把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堅持大力培養和精準引進并舉,強化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特別是在全球范圍內引進高端人才和青年領軍人才,在若干人工智能重點領域盡快形成人才高地。
二是要把完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作為基礎性工程。結合新工科建設,推動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控制、數學等學科專業教育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加快人工智能學科專業發展,特別是針對基礎深厚、優勢突出的高校,在學科、專業和撥款、招生名額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布局形成一批國家示范性人工智能學院。
三是要把科教融合、產教融合作為必由之路。當前很多致力于人工智能發展的企業掌握著大量數據,很多創新源于企業,企業在某些方面的儲備、創新和實力上強于高校。要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等社會機構進行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參與人工智能人才培養。
解決途徑:構建智能時代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引發了教育需求、方式、內容、評價、教育治理和教師隊伍等一系列變革和創新。教育需求上,人工智能技術改變了經濟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創新、溝通協作和解決復雜問題等能力培養成為關鍵;教育環境上,人機交互、跨界融合、高度數字化、智能化的教學環境為實現泛在學習提供良好支持;教育方式上,為學生生成個性化、定制化的學習方案和高度智能化的學習過程提供跟蹤服務;評價方式上,提供更加多元的過程化教學評價;教育治理上,智能化可以有效促進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教師發展上,人機結合可使教師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德育和能力培養等工作。
為此,必須對工業時代的教育支撐體系進行重塑和再造,建立以學生為中心,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知識為基,連接、開放、敏捷、個性化的新型智能教育形態。具體來說,要重點從環境、資源、教師、教學方法、評價五方面發力:環境方面,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打通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建立人機交互的新型智能化泛在型學習環境;資源方面,構建線上線下結合、虛實一體的多元、開放、靈活、適切的數字教育資源供給服務體系;教師方面,實施人機協同的“AI+HI”雙師教育,打造智能時代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教學方法上,普及自學式導入、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探究式研討的新方法;評價方面,實施數據驅動的過程化、精準化、多元化、綜合性評價。
實踐探索:中國智能大學模式的探索與構建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最早建成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和學院的高校。學校深耕該領域30余年,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專利數量排名中位列第七,在專利強度排名中位列我國高校第一;先后培養了一大批本碩博人才,其中學術界工業界領軍人物百余名,已構建形成“科學研究+創新實踐”“高水平平臺+高層次人才”“人工智能+其他學科跨界融合”的特色育人體系。同時,緊抓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跨界能力、合作能力培養,實施探究式、混合式課堂教學改革,推進“一網通辦”,牽頭成立智能教育產教聯盟,構建人工智能支撐下的“教、學、評、環”一體的智能大學模式。
學校還將持續利用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優勢,打造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基地、創新成果研發中心和示范性“人工智能+教育”標桿工程,為中國在這一高技術領域搶占先機貢獻西電力量。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