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盡管我國科技創新體系已逐步完善。然而,我國科技創新體系面臨較為嚴重的內部問題以及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滯后等問題。對此,應予以高度重視,從體制機制優化入手,以“新型舉國體制+市場競爭”構建我國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推動全球產業鏈發生深刻調整。新形勢下,應著力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推動我國積極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和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穩固和提升我國產業鏈在全球的中心位置。
我國科技創新生態體系面臨的不足
一是基礎研究重視不足。我國基礎研究水平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突出表現在,我國從事基礎研究的工作人員不少是從美歐等發達國家留學歸來,所從事的研究大多傾向于跟隨模仿,缺乏重大原創性科學理論和科學思想。同時,也缺乏符合科學精神的創新生態,長期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人才隊伍不夠穩定,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以政府資金為主,占比達90%。世界500強企業大多都設有基礎研究部門,但目前我國企業投入基礎研究較少。比如,我國95%的芯片仍依賴進口,尚處于全球產業鏈中低端位置。
二是成果轉化效果不夠顯著。2008年以來,雖然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加重視研發投入,但調研發現,有不少科研人員疏于基礎研究,偏重于在市場做成果轉化,賺取經濟利益。也有企業反映,我國現有的成果轉化較為混亂,研發力量不夠集中,甚至出現政府和社會投入資金較多卻未取得良好效果的現象。
三是社會創新環境仍未形成。我國支持基礎研究的環境與氛圍需要進一步優化,在開放共享、人才流動、人才穩定、人才激勵等方面存在進一步提升空間。
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與發展的關鍵是體制機制
一是缺乏內部分工與協調。雖然我國已初步建立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但其發展面臨自身不充分不協調的突出問題。基礎研究是我國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的最大短板,制約了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的整體發展。科技成果轉化階段仍處在市場化改革起步階段,社會創新環境對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不能提供有效支持。科技創新體系自身分工不夠合理,相互脫節,導致科技投入與產出流程不順暢,甚至出現“打亂仗”的現象。
二是在科研管理過程中,行政化管理情況較為明顯,放管服改革后的創新生態體系尚未建成。目前,科研人員仍會遇到財務、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束縛。比如,現行的財務制度使科研人員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處理財務報銷等事宜,國際人才交流受限的情況也較多。上述情況,對于發揮科研人員的自主性以及積極性造成了一定影響。
三是科技評價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兩者契合度差距越來越大。盡管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科技評價改革,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科技評價體系,然而目前我國的科技評價現狀特別是職稱職務晉升“唯論文”傾向仍然嚴重;在自然科學的成果評價中,存在唯“最具話語權”是瞻的傾向,不僅不符合科學發展需要的證偽精神,也給年輕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造成了一定阻礙。
以“新型舉國體制+市場競爭”構建我國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一是構建各就其位的科技創新體系。構建“國家隊+地方隊+企業隊”的全鏈條創新網絡。應由國家主導基礎研究,建設一批一流的科研院所、大學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大長期持續投入,集中力量在基礎應用研究及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各級地方政府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除了要做好金融支持、人才支持等工作外,更要學習先進經驗,避免政府不當干預。高科技企業可以學習華為等先進經驗,構建“市場+技術創新+富有正向激勵的分配”的現代管理制度,激發創新活力。加強風險投資發展,推進成果有效轉化。最終,在全國逐步形成對科技發展持續關注的良好局面。
二是弘揚科學精神,打造一流科研人才隊伍。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首先,要加大國內人才的培養。我國技術與國外有較大差距,在培養人才上有難度,尤其要注重引進國際人才,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加強基礎教育,培養創新意識,著力打造一批一流高校、培育一流人才;在我國已處于世界領先的技術領域加強傳幫帶力度,形成試錯機制鼓勵科研人才創新,在實踐中培育本土人才。其次,大力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應選對人、選準問題開展研究,并為人才提供持續穩定的環境,使其能夠長期潛心研究,避免浮躁。此外,學術研究要做到平等交流,注意解決學術圈固化等問題。
三是創新科研管理制度,釋放研發活力。打破傳統僵化的科研管理制度,試行職務發明實行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辦法,探索實施科技創新“包干制”改革,改革滯后的科研院所人事、財務制度,科技企業實施員工持股,落實知識產權保護,釋放活力。推動行政性的放管服變成法治化的放管服,構建支撐放管服的誠信體系,做到“靠譜者”給錢,“不靠譜者”不給錢。應建立嚴格的問責制,加強對有權分配科研資源相關工作人員的監督管理。
四是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突出質量貢獻績效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以創新質量、產業貢獻、社會效益為導向,根據不同學科、研究領域以及創新鏈不同環節科技人員的崗位特點,分別設置合理的評價指標,構建科技創新分類評價體系。積極探索制定有利于專注研發、潛心研究的科研人員發展的評價辦法,有利于成果轉化的評價辦法。
五是運用產業鏈思維,加強與發達國家科技生態體系的“咬合”。全球產業鏈正在深度調整,必將形成新的融合,由此,我國應在產業鏈變化的基礎上,加強構建跨境創新網絡,尤其是通過加大國際一流創新人才的引進和使用,使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生態體系加強“咬合”,實現成功構建我國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的美好愿景。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培育壯大新動能 實現高質量發展
□ 盛朝迅
《經濟日報》,2019年7月5日
近期,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紛紛出臺一系列戰略舉措,把制造業特別是中高端制造業發展作為培育新動能的重點方向,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培育相結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產業政策的適度干預,積極營造培育龍頭企業的生態環境。我國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對主要發達國家的政策取向應予以高度重視,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拓寬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的新路徑,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產業政策發力,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培育新動能扶持力度
一是明確重點方向,把制造業作為培育新動能的重中之重。近年來,主要發達國家明顯加大了對制造業特別是中高端制造業發展的重視。2019年2月,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正式發布《德國工業戰略2030》,明確提出了未來10年德國工業發展的目標,要求增強并擴大德國制造業在歐洲和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技術實力、競爭力和領先地位。
此后不久,德國又聯手法國一起發布了《面向二十一世紀歐洲工業政策之法德宣言》(簡稱《法德宣言》),呼吁整個歐盟必須在工業政策領域團結一致,共同制定一份更具雄心的歐洲工業戰略,通過大規模投資創新領域,調整歐洲的監管框架,采取自我保護的有效措施等保持歐洲制造業的領導地位,并提高制造業在歐洲經濟產出中的比例。美國則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正式啟動“美國人工智能倡議”。該倡議旨在調動更多資金和資源,促進美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并籌劃頒布一系列行政命令,提高美國在人工智能、5G、量子計算等關鍵技術領域的競爭力,打造“面向未來的產業”。
二是立足實際情況,將傳統產業改造與新興產業培育有機結合。主要發達國家非常注重將傳統產業改造與新興產業培育有機結合。根據《德國工業戰略2030》,其提出的鋼鐵、銅和鋁產業、化工產業、機械工程和工廠建設、汽車產業、光學產業、醫療設備產業、綠色技術產業、武器裝備、航空產業和增材制造(3D打印)等10大重點領域中有4項是傳統產業,6項屬于新興產業。這些都是德國已經或仍處于領先地位的關鍵工業領域,也是德國制造走向未來的基石。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強化產業政策的適度干預。縱觀德、美、法等主要發達國家近期的做法和戰略調整,不難發現,這些舉措既是發達國家為推進本國技術創新、搶占前沿技術領域發展先機、培育新動能一以貫之的做法,也是新一輪全球競爭壓力下貿易保護主義和產業政策的“回潮”。歐洲通過修改相應的規則,全面實施歐盟外國投資審查措施,并且制定嚴格的國家立法,來保護歐洲的關鍵戰略技術和資產,使歐洲的企業具有全球競爭力。“美國人工智能倡議”則提出直接調配資金、開放資源給人工智能領域企業和研究機構,并通過強化標準制定,加大人員培訓,促進國際合作等方式,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化發展。
四是政策聚焦發力,更加重視工業冠軍企業培育和生態環境營造。《德國工業戰略2030》明確提出要培養“國家工業冠軍”,期望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戰略性領域,通過國家支持再造類似空中客車一樣的全球領先企業。《法德宣言》強調通過制定歐洲技術融資戰略,確保金融市場支持工業創新,滿足初創公司和創新技術公司的資本需求。實施“先進研究探路者計劃”,推動歐洲在醫療、能源、氣候、安全和數字技術領域的突破性創新,確保氫、低碳工業流程、智能醫療與網絡安全等顛覆性技術涌現,并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的世界領導者。“美國人工智能倡議”則更加側重技術標準、數據開放、產業發展共性平臺、人力資源培訓等產業生態環境的營造,塑造更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生態。
優化政策環境,多措并舉加快培育新動能
首先,應堅持貫徹落實我國有關產業政策。通過相關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和新動能培育,是已經被實踐反復證明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近期發達國家培育新動能的一系列戰略和舉措,都是更加重視產業政策的明確宣示,我國不應該、也不能夠完全廢除產業政策。值得注意的是,需要調整以往傾斜性選擇性的支持方式,改為更加普惠性功能性的支持方式,對大中小企業、國有民營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加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數據資源開放、標準制定、教育和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投資力度,通過完善基礎環境,強化平臺保障,提升產業發展能力。探索“揭榜掛帥”等項目組織新模式,更多采取后補助或獎補等方式發放,促進產業政策從“選馬”到“賽馬”的轉變。
其次,更加重視龍頭企業的培育。美國、德國、法國都把龍頭企業培育作為衡量新動能培育成效的重要指標。目前我國在培育新動能領軍企業方面缺乏系統的支持政策,建議明確實施國家工業冠軍計劃,把領軍企業培育作為政府政策支持的著力點,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量子技術、生命科技等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領域培育一批世界級企業、領軍企業。
再次,搶抓機遇讓新技術新動能噴薄而出。新技術創造新產業、衍生新業態、激活傳統產業并推動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是帶動世界經濟新動能成長的革命性力量。面對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平臺經濟、生物經濟等領域技術日新月異的突破性變化,我國唯一的辦法就是擁抱新技術、創造新產業、催生新動能。因此,建議實施國家重點產業技術提升計劃,明確國家重點支持產業技術方向,創新國家重大技術發展項目組織實施機制和模式,新設立一批國家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明確由龍頭企業牽頭組織,積極探索“企業為主導+科研院所和高校為主力+貫通產業鏈上下游+政府支持+開放合作”的組織模式,推動我國在戰略前沿領域、革新技術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最后,重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在新動能培育方面的作用。值得關注的是,新產業不會憑空產生,沒有強大的傳統產業作為基石,新動能培育只能是“空中樓閣”“天方夜譚”。為此,我國在新動能培育過程中,應重視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通過新技術提高傳統產業生產率,加快發展新型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帶動已有產業提質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
摘自《經濟日報》